更新於 2021/08/3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11以「印光大師開示」勉釗學子

民國:八十四年五月十四日(農曆四月十五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福報、德行,就是從忍辱、精進之行持中得來的》 代人之勞,成人之美。
如何「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青年守則所謂「服務為快樂之本」。我們能夠代人服勞役,是幸福快樂的泉源。服勞役雖然是一種苦力,但「吃苦即了苦」,尤能視他人之艱苦為自己的艱苦。這雖然只是一個名稱。但若能確實的去實踐,正是消除我們業障的好方法。
因為一個肯吃苦的人,一定會消業障的。反之,不肯吃苦的人,就是貪戀享福,享福的人享受的都是累世累積的福報,福報享盡了業障自然現前。所以,不肯吃苦的人,怎麼能消業障呢?再者,沒有吃過苦的人,絕對無法真正體會別人所說的「苦」是怎樣的相狀。等到有一天自己真的碰到苦的時候,就一點辦法也沒有,他會經不起考驗,就容易起瞋怒,火燒功德林。這樣怎麼能「代人之勞,成人之美」呢?
所以,我們想要讓眾生感受到真實的益處,就必須多付出勞力,為眾生服務,成就別人的美德。如《華嚴經》所說的「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把眾生的快樂當成自己的快樂,眾生的幸福美滿,正是自己滅苦的根本。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
所謂「靜坐常思己過」,這是我們每天必須思惟的。每天從早上三點半起床,到了午齋時間,一切的所作所為,是不是讓自己的習氣加重了,或是增加了煩惱呢?我們出家修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轉煩惱、斷習氣。所以印祖告訴我們「靜坐要常思己過」,如果心生煩惱,就應該思惟、悔過,好好懺悔。
再者,「閒談不論人非」,凡事在閒談中,都容易造口業來障礙自己的清淨心。所以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要能「都攝六根」,常念一句佛號,二六時中保持「淨念相繼」,這樣就沒有空閒談論人我的是非。可見淨土法門,一句佛號,是最簡單、最得利,也是最殊勝的。
所以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不論是老年人、三歲小孩或中年人,或是醫生……等,人人都可以念佛。由此可知,我們念佛法門的殊勝,是不分等級,不分年幼智愚、貧富貴賤、權勢富翁、普通民眾、身強體壯,或常年臥病在床的人,乃至盲聾瘖啞,都同樣可以受持、修行的法門。
只要他們有智慧,對淨土法門有信樂者,都能修成就的。所以一句佛號就具足一切,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方便,而且隨時隨地都非常的圓滿。譬如說你當知客師的時候,有信徒來了,你向他合掌念一句「阿彌陀佛」,當下不但具足禮貌,又包含無限的祝福,這不是非常的圓滿嗎?
而且也不會耽誤你修行的時間,隨時隨地都可以接待信徒,讓信徒感到歡喜和自在。相反的,假若你正在誦經的時候,信徒來了,你做師父的人,是要停下來接待他呢?還是誦完經再去接待他呢?
總之,修持其他法門較不方便,唯有念佛法門,隨時隨地都可以用功,尤其在工作的時候,不會影響修行。不必一定要在大殿,也不用在藏經樓,更不用在共修的時候才能用功,隨時隨地都可以受持用功。這就是淨土法門,最簡易、最方便、最得利、最殊勝的方法。
印祖在開示錄中曾告訴我們,念佛法門,在日常生活中,無論「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假如妄念一起,當下就要叫它消滅。要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如是一句佛號把握得住,妄想不生起,就不會有是非煩惱了。
善用時間 祖師曾告訴我們學佛修行,要先了解自己的時間,配合自己的時間而修,善用自己的時間用功,不令間斷,我相信這樣學佛一定能成就。相反地,假若對自己的時間不了解,時常錯用,雜念多,功夫不能成片,我相信這樣學佛,是很難達成目標的。
例如一般的人,他們都認為世間錢財是最重要的,但錢財今天沒賺到,明天還可以再賺回來,可是光陰是一去不復返的。我們修學佛法的人,要尊重時間,時時提起正念,把握當下,不能有一般人那種不正知的觀念。
大家有沒有問題?你們今年有沒有人要去受戒?
學員問:
可以去受戒嗎?
院長答:
可不可以去受戒,那要看你們自己。受戒並不是一個名稱,受了戒就應該要有承擔的力量。戒法是最講因果的,故受戒後更要明白因果,以防非止惡之功能,保護我們的清淨戒行,要有清淨戒行才能利益一切眾生。
並不是說我受了戒,就是大比丘尼了,好像就變得比較偉大,比較有權力。從前受戒前要先受五年的學前教育,即沙彌的特殊教育,女眾要六年,受完特殊教育之後,經大眾審核合格方可受大戒,而且受完具足戒之後,還要六年深研戒法,前後經過十年的修學,打穩了基礎才可以出去參學,並且還要看有沒有那種根機。
以前大陸叢林道場,你若要去參學、掛單,第一關要先到客堂見照客師。照客師會用法語考你,你的回答要能應對如流,否則可能沒有因緣掛單。再者五堂功課的法器都要很練達,因隨時在早晚課誦時,都會要你負責執法器的,若什麼都不懂,或許就不能掛單,即使是深夜都要下山的,不然就要被罰站在大殿兩三個小時不定。
不像現在末法時代,都說歡迎你來住。其實歡迎你來住,這個當下的因果你也要明白,常住的一針一草都是施主供養的,假若他不是真正為了用功辦道而住道場,那等於白白住在大眾供養的道場裡,這樣又怎麼消受得了?所以,這就要明白,住在道場就要發大心,要精進用功,要好好研究戒律,樹立僧格,明信因果,如此住道場才有意義。
反之,若受了戒而對戒法沒有研究,也不瞭解,那麼出家要想斷除自己的習氣是很困難的。要知道我們出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斷煩惱、了生死的。這個願力一定要拿出來,千萬不要出家了願力還拿不出來,自己人生又作不了主,只能隨業流轉,那就很悲哀了。
今年要去受戒的,在去受戒前的這一段時間裡,自己一定要好好的把四威儀學好,不要到了戒場,因自己的壞行儀而影響常住,那就要擔負因果。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出去,就是代表自己的常住,所以,在行儀上一定要給他人有好的印象,建立好因緣。
當初末學去懺悔堂時,每天都很早起來,到大殿禮佛,糾察師父告訴我說:「你不要每天都十二點,就在大殿禮佛。」因他天天都只看到我一個人在大殿拜佛。有位戒兄也很想用功,要我每天起床就叫他一聲,我連續叫了他兩個早上,結果他都起不來,你看說的容易,實際要行持就很難。
在戒場所有信施供養的淨嚫,至戒期將圓滿時,我悉數全部參加放生,一毛錢都沒有用到,這樣子我才會覺得身心很清淨,也很自在。因為你多用一分錢,就要多擔一分因果,不用它,心裏就沒有罣礙,淡泊的習慣就是這樣養成的。在淨律寺也是一樣,信徒供養我的淨嚫,我全部都歸於常住,交給副寺處理,這樣子頭腦空空的,肚子也空空的,什麼都空空的,心裡就很自在。
有一位法師就告訴我:你自己沒有積蓄一點錢,到老來沒有飯吃怎麼辦?我說:到時候沒有飯吃,不就成就了嗎?還要什麼東西呢?
你有儲蓄,心裡就有罣礙,這對修行來說是很麻煩的,你經常記掛著一件事,不但心裡不得清淨,也不自在。所以說我們出家人就是空空的,什麼都沒有最好,不要怕將來老了沒得吃。
佛都開金口保證,未來只要我的弟子,專心用功辦道,佛一定讓他四事無缺,假若真正的沒飯吃,那就要好好地懺悔了,為什麼會連這樣的福報都沒有?是不是我沒有與人結好因緣,沒有種下好種子?
凡事本著盡心盡力,處處隨緣不變,不用考慮太多事情,不用考慮以後會怎麼樣?更不用考慮這個常住,我以後能不能住的問題。因為十方道場不能安住,一定是我們本身的問題嘛!
宇宙間,大地山河這樣寬闊,哪裡都可以住,不是嗎?如果你能夠這樣思惟,就不會心存名利,罣礙東、罣礙西了。心無罣礙,就能放下、自在、解脫,這就是我們學佛,最主要的目的。阿彌陀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