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雷警示,雖非劇情的直述或訴說,為了討論相關議題仍有所取捨,介意請斟酌閱讀
褪去披風的英雄,不過是個常人
在火災發生時,社會上有著一群人,向著所有人的反方向在衝,火場越熱,他們的心就越沸騰,縱使溫度不斷攀升,面對讓人本能畏懼的橘紅,內在的磅礡,不減半分,渾身散發出視死如歸的執著,只因背負了崇高的使命還有生命。即使如此,進出火場的英雄,脫下制服,也有各自的苦惱、委屈、不安與焦慮,會累,更會沮喪。或許,英雄兩字看似帥氣,但其中也夾帶著不合現實的理想與期待,使得英雄光環反而變成壓迫人的光牢,如同枷鎖一般,銬鎖住滿載的心酸。
雖然臺灣常以英雄來形容這群辛苦的消防員,但就劇中所示,他們更也像是殉道者,全心奉獻自我,不單是生命,更包含了生活,有些人因此不敢投入一段關係,或是跟家人有所隔閡,甚至因此失去了家庭。可是,這些犧牲不一定能被社會看見或看重,部分的人還認為是理所當然,一句不爽不要做,就想打翻掉他們的披荊帶棘,卻忘了社會的歲月靜好,往往都是因為有人在負重前行。
回到英雄形象的束縛,聚焦來看,最受影響的角色,無疑就是張志遠,他懷抱著贖罪的心投入救火專業,只為補償救不回哥哥的缺憾,他承諾自己,只要救下九百九十九人,就能彌補過錯,放下超載的愧疚與罪惡。只不過,這場贖罪之旅,卻比他想得要長要遠。甚者,關於英雄的完美形象,讓他越走越緊迫,磕磕絆絆,說不出口的內在創傷,加劇成難以安撫的幽魂,不斷抽離人的專注,導致散發溫暖的陽光男子,困失於冰冷且抑鬱的迷途。
假若刨開志遠的創傷,可以發現,其核心不僅在於失落與歉疚,更還包括無能為力,由此可見,志遠成為消防員,不只因為要贖罪,對他而言,消防員的英雄形象,也填補了長久以來的空缺,讓他擺脫無力感的折磨。至此之後,這張英雄面具,也讓志遠走了好久好遠,他也一度以為,能夠以此揮別過往的烏暗。
也因此,就算親友不斷勸說,英雄面具無法說丟就丟,或許假裝沒事無法拯救自己,但至少不會拖垮自己。若要揭開內在創傷,就像跳入深淵,再次變回無力的小孩,這是他不敢走入的地獄。然現實不如想像美好,宿命一般,變成英雄不代表全知全能,救不下人的空洞,依然接踵而來。到頭來,全知全能的追尋,終究還是心靈虛構出的解方,不踏實也不現實,就如飄忽不定的幻夢,只能暫時蒙騙自己。
或許冥冥之中,因應志遠的放不下,過往的創傷,就像羅盤一般,總是會指引他繞回力不從心的情境,即使不做消防員,生活仍然會把無力塞到他的眼前。爾後,要擺脫無能為力的追逐,透過生離死別,志遠明白只有坦然接納走不出的困頓,才有機會緩住胡亂向前衝的自己。換言之,志遠真正需要的不是成為英雄,而是脫下完美皮囊,迎接脆弱與不堪,才有辦法清掉化膿,不再因為創傷而感染,而隱隱作痛,浴火重生之後,志遠也才能佩戴著鳳凰的標誌,繼續出生入死。
以此切口,《火神的眼淚》藉由志遠闡明消防工作可能面臨的挑戰,不能光靠鼓勵、嘉獎或榮耀就能解決,誠如邱sir所說,心理素質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可這也不代表消防員不能有心理創傷,而是受傷之後,得要記得好好療傷,運用親友或是心理專業來處理。至此,惡火撲襲之時,就算曾經受過傷、跌過跤,內心也不會跟著慌亂,本被烏雲密罩的人生,更也因此,獲得微小卻堅毅的曙光。
救人之前,還得先自救
披風之下的傷痕累累,無法細數的心酸血淚
前文聚焦於志遠來討論,但不只他帶著悲愴的未盡事宜,不同的人,也都背負著各式的痛苦與掙扎,延續英雄的形象來談,同安女俠子伶就因性別,總是遭受冷言冷語,劇末一句,我也想活出自己,就在強調,即使不如一般人想像的威壯武猛,子伶仍然要用自己的方式,為自己、羚羊還有社會,多做一點什麼,直到此時,子伶也才走過自己的心結,不再為了賭氣而活,而是為了自己。
子伶的賭氣,來自於從小到大的比較,母親把所有的不幸都轉嫁到她身上,藉以逃避不被人愛的事實,縱然辛苦拉拔子伶長大,但毒性的養育,也讓子伶失去了自我,只能活在母親的失望中,反覆咀嚼自己是不是不夠好,或說不被愛,對比於志遠,這又是另一種無能為力。子伶無法改變自己的性別,也無法改變他人,或是母親對於自己的不滿與偏見,殘酷且尖銳的不被期待,就是她不分晝夜要對抗的日常喧囂。
即使活出自我,總要承受世人的白眼,可子伶寧願被世界遺棄,也不要被自己厭惡,只不過,就算理智堅定這份選擇,心理還是因應不平衡,近乎要走不下去。直到羚羊出現,她才越活越踏實,原來被世界鄙棄的自己,還有人願意傾聽、珍視與支持,這份滿足,即使羚羊走了,也依然陪著子伶,讓往後的前進,都交疊著羚羊的影子。
如果說子伶是受限於性別框架而喘不過氣,邱sir則是受限於家庭責任而窒息。
沒想太多的工作選擇,透過一點一滴的累積,邱sir漸漸發現其中的意義,在一次次的掙扎中,他體悟到不只自己在救助的過程中,為他人埋下希望的種子,自己也透過救助這件事,獲尋天命與意義的結果。他深愛著家人,但無力兼顧家庭,無可奈何,就只能放手讓愛走,這無關對錯,若要說真正的問題癥結點,或許就是托育制度上的不完善,導致他必須面對,家庭或是使命的殘酷二選一。
面對邱sir的處境,觀眾同樣再次感受到深深的無力,如劇名《火神的眼淚》,本劇做為職人劇,不只讓人洞悉消防工作的內涵與樣態,更也稍稍撥開了英雄的面紗,讓人明白每個面罩之下,除了榮譽、希望與熱情之外,也都裹藏厚重的烏雲,所謂史詩事蹟,可能都是生命血淚換來的成果。
不過,消防員的困境不僅於此,除了個別的處境問題之外,職務創傷、人力不足、裝備老舊、新人訓練的不完全、關說文化、外行領內行,或是唯我獨尊的酸民文化,都讓他們內外交迫,不只要救火救助,還要想辦法在晃蕩的職涯中,穩住自我不翻覆。
由此可知,即使是職人劇,劇組也沒有只聚焦於美好的樣貌來梳理,而是忠實地反應出實務現場中的無奈、拉扯與辛酸,並以無能為力為定錨來貫穿,推展出系列的單元主題。部份安排看似狗血、老套,甚至帶點八點檔的氣味,但也因此飽含了草根性,真摯講出基層的窘境,即使刺眼、讓人生厭,可也是扎實見血的結構探問。
社會的歲月靜好,因為有人負重前行
諮商的必要性:情緒勞務與替代性創傷
如前所述,《火神的眼淚》點出諸多議題,其中一項特別引起筆者的注意,意即局長不斷強調的諮商資源之建置,相信透過志遠的立體演出,觀眾都能明白其必要性,但諮商不只可以處理創傷,也能幫助消防員調節內在情緒系統。
首先,即使不像志遠擁有重大的過往創傷,消防員仍要不斷暴露於他人的創傷中,更也要第一線承擔受害者的情緒起伏,甚者因應救助失敗,直接面對家屬的悲愴;這也反應了直接創傷之外,心理上,消防員還得面臨大量的情緒勞務與替代性創傷。
情緒勞務,意即調動內在的情緒資源,以符外在對於專業的期待,比如餐廳服務生,隨時以笑容回應客人。回到消防員身上也是,不管是維持英雄形象以減他人的不安,或是保持和藹的態度,回應民眾的質疑與挑戰,這都會形成內在的消耗,長久下來,就如
研究所示,可能提升疲勞程度,甚至造成
職業倦怠。
假若陷落於職業倦怠,其影響不只會讓人感到疲憊,還會產生另外兩種層面的影響,一為去人性化及憤世嫉俗的人際互動;二為專業效能與成就感的滑落。至此,干擾著消防人員對於工作與職場的投入或表現,積累之下,未能順利處理,就會導致人才的流失,形成專業人力的斷層。
除了情緒勞務之外,消防員的心理挑戰,承前所述,還有替代性創傷,其指的則是人因同理心的作用,面對創傷資訊時,不管是直接目睹,透過新聞媒體或是轉述了解,過度深感他人的痛苦,如同親面創傷一般,產生相似反應。然消防員因應工作性質,難以迴避創傷資訊,甚至要一再目睹,這也大大提升替代性創傷的可能。
爾後,替代性創傷會為消防員帶來煩躁、焦慮、注意力分散、疲憊、罪惡或是惡夢,甚至引發其他情緒疾患,比如憂鬱症、躁鬱症(雙相情緒障礙)或人格解離(解離性身分疾患)。倘若如此,不只造成個人的情緒負擔,也會引發人際的衝突,還會提升工作風險。
再者,跳脫疾病之外,消防工作可能引發家人的反彈,結合前述的職業壓力或傷害,消防員可能也缺乏足夠的心理資源,溝通處理其衝突,反而因為不被諒解,感到心冷落寞,不知不覺,家人之間的隔閡更也越來越大。由此可知,諮商資源不只能夠針對病態的狀況來協助,也能聚焦於日常的情緒層面來梳理、宣洩與調整,藉以幫助實務工作者在出入火場之時,還能保健身心狀況,妥善經營人際支持系統,而不是受迫於內外消耗而崩潰。
本段試以心理學的角度,初探劇中楊局長所說的諮商必要性來切口,不過,消防員的英雄形象與諮商的大眾印象(病態視角)仍相衝突,建置資源外,如何提升使用率,破除汙名化,也需要仔細考量與配套,受限於篇幅,無法細探。當然,除了心理諮商之外,消防員的處境議題方方面面,即使是戲劇本身都無法細數,如職業傷害之後,對於生活日常的影響,都沒有機會詳細呈現。若想了解更多消防工作的議題,推薦前往官方PODCAST,聽聽導演、第一線工作者或是眷屬的想法與經驗。
結語
近年以來,不只電影的議題性越來越廣泛,影劇本身也跳脫出不同的框架,不管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們與惡的距離》、《做工的人》都用各自的方式,提出深刻的議題關注與社會關懷,但結束之後,議題的發酵要能保持,需要社會大眾來接力;為此,蔡銀娟導演透過《火神的眼淚》點發的,有關改革的星星之火,方能繼續燃燒,穿透體制的箝制,甚至抹開烏雲,帶來曙光,縱使緩慢,小小的挪步也讓改變成為可能,就算只是推薦親友看看這部優秀的職人劇,也都是在推動變革,就讓我們一起勇敢前行。
全文圖片來源-公視
因應筆者受訓背景為社工與諮商心理研究所,撰寫上會以心理、社會、人文與哲學的觀點來延伸討論,若有興趣歡迎追蹤解影,解癮-影劇相談室或下方社群專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