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編譯] 巨頭的創舉 - 英國現場活動產業界對政府發起訴訟(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原文標題:UK LIVE MUSIC INDUSTRY SUES BRITISH GOVERNMENT
原文作者:MURRAY STASSEN
原文日期:2021/6/24

法治社會的濫觴之地 - 英國,自然也對許多受國民所委託成立的政府在許多決策方面若有疑慮甚至傷害到某群人的利益之時,政府也將會受到質疑與挑戰。
本篇報導因為長度關係,切分成上下篇。上篇主要針對此次事件的發生背景做了闡述,可以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
簡單來說,政府在面對疫情的詭譎情勢,因此決定再次延長對公眾的管制規定。對於社會群眾來說,應該是可以被理解。但往往一個決策的下達,也會同時傷害了許多產業。此篇報導中的現場活動產業,就因此而被再次犧牲。

[以下為外文編譯]

2021年6月24日,英國的現場音樂活動產業正式對英國政府發起了訴訟!法律行動主要要求政府將其第一階段的活動研究計劃(Events Research Programme,簡稱 ERP)向社會大眾公開。
ERP 的主要目標是研究針對參與體育賽事及娛樂活動與商業會議時的"COVID-19 病毒傳播風險"。
英國的現場活動產業在過去數月於 ERP 計劃中不斷針對各種場所內的群眾測試,其中包含在 O2 arene 的 BRIT Awards、位於 Liverpool 約有5,000人參與的戶外音樂祭活動以及上週末在 Download 音樂祭中約10,000人的活動。
時至今日,現場活動產業機構 LIVE 與一眾劇場劇院業者,包括著名的 Andrew Lloyd Webber 所有的「Really Useful Group」,以及戲劇製作人 Cameron Mackintosh、Michael Harrison 與 Sonia Friedman 已針對政府提起法律訴訟,希望透過這手段迫使政府儘速公開研究數據。
據這些採取了法律行動之代表所言,他們所進行的「試點」活動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功",且政府已在許多的新聞報導中證實了這看法。「這表明了如果採取適當預防措施,現場活動是可以被安全地執行的!
即使這些試點活動算是取得了成功,但這些起訴政府的團體們宣稱政府決定「自6月21日起將現場活動產業繼續進行嚴格管制。值此同時依然允許未經過類似科學性研究的部分經濟行為如飯店業、公共交通業和零售業可以維持運營。
2021年6月初,英國政府宣布將延後四週開放針對COVID-19的防疫限制。原本這項開放政策將允許合法的舉辦大型活動。
而發起法律訴訟的代表們援引了行業研究表明:針對重新開放的「四個星期延遲」決策將導致約 5,000 場現場音樂演出被迫取消,同時全國各地許多劇場劇院製作也將受到影響,最終預計造成數億英鎊的收入損失。
法律訴訟代表們還提到根據被洩漏的 ERP 經濟衝擊評估報告所稱,這些衝擊「政府是完全了解的」。
「政府除了拒絕公佈 ERP 報告之外,尚未為該行業提供任何形式的保險計劃,也沒有明確宣示未來可能透過哪方面的措施持續緩解因此無法舉辦現場活動造成的困境。」這些產業界代表們在媒體發佈會中如此提到。
產業代表們因此宣稱英國政府「公然違反了"公開透明義務"!該義務要求政府在面臨法律質疑時應該保持公正公開與透明。」
他們還聲稱「沒有任何理由拒絕他們審查 ERP 揭露之資料。」因此已要求法院盡快在緊急聽證會上考慮他們的訴求。
[待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6會員
81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erom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病毒才是共同敵人,不是受害者們啊!
這份情感與氣氛的跨洋傳送,讓已經苦悶一段時間的台灣警戒生活,像是照進了一縷陽光般的陰暗屋子,一下子滿屋生機盎然。
在這動盪的時節,群眾彼此更需要用更多關愛與體諒,這些酸言酸語的不成熟發言,可以省下來多照顧一些力所能及的需要照顧者,是不是更能讓這困頓提早結束呢?
疫情已經讓生活產生了諸多不便,而天氣的燥熱,偏偏遇上空調鬧脾氣無法正常運作。嚴重影響的睡眠品質也就罷了,結果電視也跟著一起加入混亂的場面。
一間路邊的獨立咖啡館,一段讓人心碎的對白,疫情之下確實很是悲傷。
疫情造成所有人生活的衝擊,有時候一點平凡的事情,也會讓生活多了一點生機與樂趣。
病毒才是共同敵人,不是受害者們啊!
這份情感與氣氛的跨洋傳送,讓已經苦悶一段時間的台灣警戒生活,像是照進了一縷陽光般的陰暗屋子,一下子滿屋生機盎然。
在這動盪的時節,群眾彼此更需要用更多關愛與體諒,這些酸言酸語的不成熟發言,可以省下來多照顧一些力所能及的需要照顧者,是不是更能讓這困頓提早結束呢?
疫情已經讓生活產生了諸多不便,而天氣的燥熱,偏偏遇上空調鬧脾氣無法正常運作。嚴重影響的睡眠品質也就罷了,結果電視也跟著一起加入混亂的場面。
一間路邊的獨立咖啡館,一段讓人心碎的對白,疫情之下確實很是悲傷。
疫情造成所有人生活的衝擊,有時候一點平凡的事情,也會讓生活多了一點生機與樂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本篇文章討論了中國對臺的認知作戰,包括輿論戰、法律戰及心理戰,並探討了中國認知作戰對音樂產業的發展不利的影響。文章也聚焦在臺灣音樂產業、網紅及娛樂圈面對中國威脅的因應策略。
Thumbnail
繼17日嚴重衝突後,立法院今天繼續審查國會職權行使法修正草案,多個民間團體號召民眾在立法院外集結,以行動抗議審查過程違背民主程序,午後參與人潮持續增加,儘管遭遇雨勢也未散去,晚間人潮已外溢至中山南路,甚至蔓延至濟南路1段路口,參與者高舉「沒有討論 沒有民主」、「全案保留 等於沒審」等標語表達不滿。
Thumbnail
本篇文章則並非要從內容與審查面向來探討這次的事件,而是要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談談為何國會總是像喧嘩的菜市場沒辦法好好地「開會」,委員們口中所說的「沒辦法、這是必要手段、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如此take for granted的論述,除了用政黨對立的角度解讀之外,沒有其他的原因存在嗎?
Thumbnail
近期國會改革法案引發了許多爭議和社會運動。本文將探討人民的訴求、國會規則的漏洞和集會抗議的意義。後半部分將從神經科學角度出發,分析大腦或基因與政治立場的關聯,並思考政治神經學未來的發展。
Thumbnail
2024年5月17日臺灣立法院爆發肢體衝突,引發爭議,眾多社會輿論關注此議題並透過直播行動效益及影響。文章分析了立法當事人、院會內外立委、議場外公民運動、網紅自媒體新聞媒體對立法爭議的直播行動及其效益,並提出直播中洩密、攻擊對手、負面情緒傳達等負面效果以及對於誤導觀眾等問題,帶來潛在的社會風險。
我以曾任中央部會公務員的經歷,跟大家分享現在的中央政府機關如何面對國會事務,希望大家意識到國會改革法案對於國家是有害無益。
... 只不過這次我卻從中得到很新的體會,就是原來除了天氣、參與人數、場地等因素之外,我們還是不能忽略人的因素。人有時真是很奇怪的一個因素,既可以搞垮一件事情,卻亦能夠扭轉一件以為無可挽救的事,我們還是不能忽略人的價值和重要性。
Thumbnail
這兩天的電影院產業盛會 CinemaCon 大會上,代表好萊塢片廠的 MPA 現任主席 Charles Rivkin 正式宣佈他們將重新推動10年前鎩羽而歸的反盜版立法遊說,讓權利人可以透過法院提出請求,強制 ISP 網路服務供應者切斷用戶和盜版網站之間的連線
Thumbnail
💡 我們想讓你知道 台灣從 2018-2023 年有多少檔音樂節目誕生、熱門節目有哪些 政府文化政策「匯聚臺流文化黑潮計劃」音樂面的重點及可能的影響
Thumbnail
前陣子有網友質疑臺灣天團五月天在上海的演唱會「假唱」,還登上BBC國際媒體新聞。據新聞報導,如果最後證實是「假唱」,最重的處罰是「終身禁唱」,處罰超重的。就我的印象,其他國家的歌手如果被踢爆假唱,頂多就是輿論一片譁然,好像沒有到「終身禁唱」。想請兩位主持人分析一下,法律上是如何看待「假唱」的?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本篇文章討論了中國對臺的認知作戰,包括輿論戰、法律戰及心理戰,並探討了中國認知作戰對音樂產業的發展不利的影響。文章也聚焦在臺灣音樂產業、網紅及娛樂圈面對中國威脅的因應策略。
Thumbnail
繼17日嚴重衝突後,立法院今天繼續審查國會職權行使法修正草案,多個民間團體號召民眾在立法院外集結,以行動抗議審查過程違背民主程序,午後參與人潮持續增加,儘管遭遇雨勢也未散去,晚間人潮已外溢至中山南路,甚至蔓延至濟南路1段路口,參與者高舉「沒有討論 沒有民主」、「全案保留 等於沒審」等標語表達不滿。
Thumbnail
本篇文章則並非要從內容與審查面向來探討這次的事件,而是要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談談為何國會總是像喧嘩的菜市場沒辦法好好地「開會」,委員們口中所說的「沒辦法、這是必要手段、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如此take for granted的論述,除了用政黨對立的角度解讀之外,沒有其他的原因存在嗎?
Thumbnail
近期國會改革法案引發了許多爭議和社會運動。本文將探討人民的訴求、國會規則的漏洞和集會抗議的意義。後半部分將從神經科學角度出發,分析大腦或基因與政治立場的關聯,並思考政治神經學未來的發展。
Thumbnail
2024年5月17日臺灣立法院爆發肢體衝突,引發爭議,眾多社會輿論關注此議題並透過直播行動效益及影響。文章分析了立法當事人、院會內外立委、議場外公民運動、網紅自媒體新聞媒體對立法爭議的直播行動及其效益,並提出直播中洩密、攻擊對手、負面情緒傳達等負面效果以及對於誤導觀眾等問題,帶來潛在的社會風險。
我以曾任中央部會公務員的經歷,跟大家分享現在的中央政府機關如何面對國會事務,希望大家意識到國會改革法案對於國家是有害無益。
... 只不過這次我卻從中得到很新的體會,就是原來除了天氣、參與人數、場地等因素之外,我們還是不能忽略人的因素。人有時真是很奇怪的一個因素,既可以搞垮一件事情,卻亦能夠扭轉一件以為無可挽救的事,我們還是不能忽略人的價值和重要性。
Thumbnail
這兩天的電影院產業盛會 CinemaCon 大會上,代表好萊塢片廠的 MPA 現任主席 Charles Rivkin 正式宣佈他們將重新推動10年前鎩羽而歸的反盜版立法遊說,讓權利人可以透過法院提出請求,強制 ISP 網路服務供應者切斷用戶和盜版網站之間的連線
Thumbnail
💡 我們想讓你知道 台灣從 2018-2023 年有多少檔音樂節目誕生、熱門節目有哪些 政府文化政策「匯聚臺流文化黑潮計劃」音樂面的重點及可能的影響
Thumbnail
前陣子有網友質疑臺灣天團五月天在上海的演唱會「假唱」,還登上BBC國際媒體新聞。據新聞報導,如果最後證實是「假唱」,最重的處罰是「終身禁唱」,處罰超重的。就我的印象,其他國家的歌手如果被踢爆假唱,頂多就是輿論一片譁然,好像沒有到「終身禁唱」。想請兩位主持人分析一下,法律上是如何看待「假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