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從台南回台中,決定在大二下學期結束時開始執行我的「房間大整理計畫」。之所以下定決心將房間重新整理,無非是因為房間已雜亂到連自己都看不下去的地步,雖說多次自我說服房間的凌亂屬亂中有序,然適逢三級警戒延長,好家在我在家的日子也不願這般渾渾噩噩虛度,因此決定靜下心來整理房間。
給自己七天的時間。
七天過後,希望能看到乾淨明亮的房間。首先,我概略將房間分成五個區塊,目標進度是每天整理一個區塊。其中包括所有積累的書本、飾品、兒時捨不得丟掉的筆記本以及玩具,除此之外還有衣櫃中早已堆疊成山的衣服。沒想到萬事起頭真的太難,首日整理便發現自己被拉進無形的回憶漩渦,光是整理「第一區塊」,回過神卻發現五個小時已過,捨不得丟的東西太多,當物品與情感產生連結,我就越是難以割捨。
結果就是,首日整理完第一區,驚覺東西完全沒有減少,我竟只是把它們全數翻出,再完好如初地,將它們物歸原位。一方面覺得自己似乎並未獲得「大丟特丟」的爽快感,一方面困惑著究竟是哪裡做錯了。
拿著少許垃圾經過姐姐房間時,我隨口向她抱怨今日沒什麼進展的整理進度。「妳真的需要斷捨離耶。」她說絕不能輕易讓自己陷入回憶漩渦,否則,就算整理完也不會獲得任何一絲絲的成就感。
之後的幾天,我依照著每天的表訂計畫嚴格執行「斷捨離任務」。舉凡近幾個月沒有用到的東西便全數丟掉。七天過後,總計捐了三大袋衣物,整理了一大包留給小姪女的貼紙玩具,留下重要回憶和必要用到之物,其餘的,全都在「斷捨離任務」之下與我的房間揮別。
還給自己一個舒適寬敞、沒有多餘雜物的空間!
這次斷捨離之後,讓我有了一些深刻的體悟。原來,我整理的不只是東西,過程中也一併整理了思緒和許多過往回憶。塵蟎微粒在空氣中飄浮,我翻越著以前的自己,發現許多早已被遺忘的童言無忌、天真幼稚、懵懂無知。並且有趣的是,整理不單單只是將一個熟悉的空間重整,更是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透過那些塵封已久的紙張和筆記本,我發現自己長成現在這個「我」竟是有軌跡可循的,「我」不是無來由地變成「我」,翻看著那些自己無意間在筆記本裡寫下的字句或是習慣性保留的書本便條紙,這才察覺原來自己從小就如此眷戀文字。堆疊成山的日記也好,輕如毛羽的歌詞也罷,好似都是自己喜怒哀樂時,情緒宣洩的出口。在我喘不過氣時給予氧氣,使我得以繼續呼吸。
目光快速掃過日記本裡的字裡行間,發現自己從小就具有敏銳的情緒感知能力,能夠從他人細微的舉手投足中看出一些端倪。並且也注意到自己兒時的日記內容無他,總是抱怨著媽媽愛姐姐比愛我的多,媽媽是偏心鬼,姐姐是討厭鬼,大概可以做為我幼稚想法的最佳註解。獨自蹲在房間裡看著看著,也覺得畢竟都已成往事,感受也不像小時候那般深刻,於是我跑到客廳,隨機唸了一小段十年前的日記內容,給在我左右兩邊的媽媽和姐姐。一邊唸著一邊感到極其羞恥又荒謬,可能是被我逗樂了,媽媽、姐姐和我笑成一團。此刻,我好似也成了旁觀者一般看著那個十歲的自己。
沒想到唸著唸著,餘光中瞄到姐姐的鼻頭通紅,不知怎麼地,她默默哭了。那是我剛唸完日記中「媽媽,我也想要抱抱和講話」的那一個段落。「好鼻酸喔,妳要的其實很單純。」姐姐一面擦著淚一面看著我說。細想十歲的自己,倒也並非只是個成天哭嚷著要媽媽抱抱的孩子,只是從大人的舉動中,深深感覺到大人給我的,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與姐姐不同。我想因為無力改變卻渴望媽媽也能看我一眼的渺小感受逐漸長大,我才會決定投奔文字的懷抱。原子筆、立可白、鉛筆、橡皮擦,將自己的情緒隱藏在橫線之間,只要告訴日記就好,反正我知道它不會告訴任何人。
大概斷捨離讓我撿回一些童年破碎的感受,又哭又笑的,也就釋懷了。
斷捨離的過程中,發現數量最多的物品並非日記,而是數以千計的參考書、課本、段考考卷以及從紙袋滿出來的成績單。可能因為自己升學之路走得辛苦,也花了很多的時間與精力,導致每一次整理房間時,我都會自動跳過考卷書本的區域,想要永遠保有這些心血,總是捨不得丟掉。然而這次斷捨離的計畫必須嚴格被執行,而整理到達一定程度也意識到自己不能一直活在過去,得把一些沉重的東西放掉,人生才能繼續向前。於是我狠下心地撕了一張張成績單以及各類書本、得獎通知。必須承認一開始撕的時候著實感到猶豫與痛苦,然而轉念一想,人總不可能永遠被這種死板的「成績包袱」拖住。撕完的那一刻,感覺自己的心頓時變得輕盈許多。原來,不被過去綑綁,選擇邁開步伐也是一種勇敢。
大概斷捨離讓我終於放下一些過去的沉重包袱,重新面對現在的自己。
出乎意料,斷捨離之後,反而得到更多。我依舊深刻地認為,雖然丟掉許多實質的東西,然而多了瞭解自己「再也不需要」這些東西的意識與自覺,卻是我在這次斷捨離計畫中,得以溫習與重新認識自己,最珍貴與值得的收穫。
以下就讓我來分享一些斷捨離過程中發現的有趣小物ʕ·ᴥ·ʔ
扮家家酒之一,童年快樂的魔法泉源!(以割愛轉送給小姪女)
堆疊成山的筆記本、日記本。(部分已被斷..捨..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