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74年,太初曆七月,漢宣帝劉詢正式即位。
八月,丞相楊敞過世。 漢昭帝一共用了三任丞相,第一個是爸爸留下來的田千秋。
田千秋沒什麼專長跟施政經驗,但是德高望重,不管漢昭帝還是霍光都很敬重他。 後來田千秋老了,腿腳不利索了,漢昭帝還特許他可以乘車入宮。
這可是茯苓花雕豬才有的待遇。 所以田千秋的渾號又叫「車千秋」。
史書上大量使用的,通常都是這個人死前最後一個名字,所以其實車千秋是比田千秋更常見的說法。 車千秋一共當了十二年丞相,前面大約三年是漢武帝年號。
卒於漢昭帝元鳳四年正月。 繼任者為王訢,但他當年十二月就過世了。 王訢是御史大夫暴勝之的派系。
這個暴勝之,就是當年巫蠱之禍,阻止丞相劉屈氂追殺太子劉據的人。 也因為這件事被漢武帝法辦。 王訢當時是右輔都尉,並未捲入巫蠱之禍,搞不好還是漢武帝本身徵調的部隊之一。
後來才被徵召擔任車千秋的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是監察官,也是相當於副丞相的職務。
王訢升上去之後,楊敞就遞補上御史大夫。 所以王訢過世,自然就是楊敞補丞相。 不過,楊敞就是霍光派系出身了。 楊敞本是大將軍府軍司馬,當時大將軍大司馬仍是軍職,應該不設長史。
軍司馬就是霍光手下第一號人物了。 霍光覺得楊敞實在太能幹,後來又推薦他為九卿之一的大司農。
據說,上官桀等人要謀反之時,楊敞第一個收到消息,但他覺得自己不應該涉入,就轉告諫大夫。 導致他在當時並無平亂之功,無侯。 特別要說這一段,是當時霍光要決定是否廢劉賀改立新帝時,仍是「需要」與楊敞討論。 楊敞傳更說,霍光跟張安世田延年討論完,才派田延年通知楊敞。
聽到消息的楊敞嚇得不知所措,滿身冷汗,之後才由妻子告知田延年,丞相這邊同意照辦,唯大將軍是從。 事後,楊敞馬上就掛點了。 有趣的是,楊敞是司馬遷的女婿。
他的次子楊惲,母親就是司馬遷的女兒……司馬遷被處宮刑時已經五十七歲左右了,有後代正常。 作為司馬遷的親外孫,搶先讀《史記》也是剛好而已。
而這位飽讀史書的楊惲同學,後來就參與了剿滅霍氏。 且讓我們回到楊敞過世。
接任的蔡義,原本是個給漢昭帝教授「詩」的學者。
他身材矮小,接任丞相時也有八十多歲,經常需要兩人攙扶才能上朝。 大家都在議論,說霍光一定是故意安排這個沒用的老頭當丞相,好讓自己能夠掌控全局。
霍光跟親信們說:「讓皇帝的老師擔任丞相,本來就是應該的……不過這些話你們可不要傳出去。」 這也是有典故的,戰國以前沒有丞相這個職務,相國倒是有。
但其實相國的權責沒有那麼大。 我印象中有被拜為國君之師的兩大名人,就是孫臏跟管仲。 事情一直是多面性,最少兩面啦。
你可以看作霍光找藉口,故意找個好理由讓自己可以獨攬大權。
也可以看作霍光就是一直這麼守規矩的人,而且他並沒有大張旗鼓開記者會辯解。 可現在是漢宣帝,不是漢昭帝。 但不論如何,丞相塵埃落定,對於一個新天子最重要的,就是皇后了。
複習一下,皇帝,皇后,丞相,是西漢政體的三大招牌。 因為漢武帝把這個招牌卸下來過,所以重提一下。 當臣子們提出要立皇后時,十八歲的漢宣帝卻說,他想要下詔尋找以前在民間時使用的舊劍。
西漢開國至今,從來沒有這樣一個皇帝。 一般面對臣子的上書,當皇帝的要不然就事論事開始辯論。
要不然繞開話題說,我們先作一些輔助性的動作。
再不然就是翻桌給你各位看。 霍去病上書的時候,漢武帝一開始是一巴掌打回去的。 可誰會這樣回答一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
不過大家到底都受過高等教育,很快就有人覺得,新皇帝是要表示他眷念舊情,於是大家就在皇后推舉名單的第一波,推出了漢宣帝未入朝廷之前的髮妻:許平君。 許平君成為了皇后,接下來就是封賞外戚。
她的父親,過去管冷宮的許廣漢立刻表示自己不應任大官,於是封爵了事。 當一切新皇手續都有了初步安置後,也正好過年了。
漢昭帝的年號正式結束,大將軍霍光表示,朝政應該還給宣帝。 漢宣帝連忙拒絕。
「國家大事我一竅不通,大將軍應該繼續負起責任來。」 正面看是漂亮戲一場,反面看呢?
霍光的兒子霍禹跟霍去病的孫子霍雲,正在擔任中郎將。
霍雲的弟弟霍山,則是擔當霍光之前的皇帝心腹:奉車都尉侍中。 霍光的兩個女婿,分掌東西宮衛尉。 更不要說其他霍氏宗親,親戚五十的,全部都在朝廷各個部門上班。 整個球場都是霍光的人,他下不下場踢球,有差嗎? 有,怎麼沒有?
上面還漏了一個內朝最重要的職務:光祿大夫。
隸屬於光祿勳,可以進出禁中。 少了這個職務,霍光就不可能完全封鎖皇帝。 漢昭帝最後的光祿大夫,可以查到四個:王遷,韓增,于定國跟丙吉。 這時候,漢宣帝還不知道丙吉是他的大恩人。
王遷跟于定國比較沒資料,只知道這兩個人「也」是列在《外戚恩澤侯表》中的。
沒錯,丙吉也是。 這張表裡面的人,並不是全是我們常說的皇帝后妃公主親屬。
主要是一種「特別封侯詔」,一些雞拔毛理由很是不少。 而這三位的封侯,就來自於參加了霍光廢帝的定策行動。 唯獨沒有韓增。
韓增就是韓王信一系,韓嫣的弟弟韓說……的兒子。
這個時間點上,你只知道他跟霍光等人一起廢除劉賀。
但拉遠一點看,霍光死後,張安世當政。 張安世之後,便是韓增。
可見得韓增絕對是霍光派系的中流砥柱。 張安世跟韓增當然也有參加定策,不在表中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本就是侯爵,不是因著霍光而封侯。
不是霍光的鐵桿粉絲。 如果霍光派鐵桶一片,那沒什麼好說,可張安世真的這麼安於室嗎?
當時光祿大夫們的老闆光祿勳,就是張安世。 張安世的兒子們,現在也是一堆中郎將侍中。
定策封侯中,張安世功次霍光,實得萬戶。
比霍光還多了三千。 暗潮湧動的時候,檯面上就會平靜。
就像那風平浪靜的漢昭帝時代。 而漢宣帝名尊霍光,實則提拔張安世的行為,只是一個開端。
隔年,本始二年,大司農田延年有罪。自殺。 田延年是霍光廢除劉賀時,最重要的行動派。
除了上面提到的去拜訪丞相,更在會議中拔劍威嚇群臣。 在班固的分類中,田延年也是一個執法嚴苛的酷吏派。
更因此得罪了許許多多的有錢人。 富人們紛紛出錢出力,要蒐集田延年的不法證據告死他。 可田延年背後是大將軍霍光,有什麼好怕?
又有誰會想到,分明是個擺設的丞相蔡義,這時候居然收了大家搜集的證據,上書漢宣帝,田延年舞弊不法。 而這個制度大壞的時期,詔書必然要過霍光。
霍光看到了,就把田延年叫來一問:「你有貪污否?」
田延年表示:「絕無此事。」 霍光點點頭,「既然沒有這件事,那我們就徹查還你個清白。」 我真的很喜歡霍光這個充滿一致性的人設……固執到好笑。 霍光下令徹查,事情就緊張了。
御史大夫田廣明請太僕轉告霍光,說田延年定策有功,是大大的勇士,怎麼會貪這點小錢? 霍光聽了,一手撫心露出西施的模樣:「真的,這件事我現在想起來還是怕怕的,感謝你們的提醒……還是應該先把田延年關起來,免得他又衝動。相信法律一定會還他清白。」 整個越幫越忙,田延年眼看不能善了,不願下獄「受辱」,就自殺了。
隔年,蔡義過世。 原本按規矩,應該是御史大夫田廣明接任。
但本始二年的下半年,烏孫國派來使者,希望能跟大漢朝一同討伐匈奴。 霍光安排了五大將軍,由田廣明為帥,於本始三年正月出征。
就在遠征軍出發之前,漢宣帝的皇后,許平君過世。 而田廣明在前線接受敵軍投降了,把人家的寡婦召來睡了(曹操是你?)。
然後就被人舉發,自殺身亡。 由於御史大夫在前線死亡,緊接而來的丞相過世,就變成了有所空缺。
在商議之下,由漢昭帝的另一個詩經老師:韋賢接任。 看起來很符合霍光一貫的作法? 問題是,韋賢這個人在漢宣帝即位時,對於重新整頓帝王宗廟有功。
也就是說,韋先生是宣帝派的。 這一段漢宣帝史,其錯綜複雜的程度,光是把記錄直接呈上來就夠嗆的了。
看表面想要釐清並不容易,但像我們這樣一連串推估下來,就變成有脈絡可循。 張安世安排了一個新的皇孫,來接替皇帝的位子。
並且和新皇帝一同,開始拔除霍光的勢力。 一般認為,漢宣帝仍是相當尊敬霍光,直到霍光過世才動手消滅霍光的親族。
但其實這樣看起來,漢宣帝從繼位之後,就展開剪除霍光黨羽的舉動。 利用霍光的頑固。 而漢宣帝的夥伴,就是跟霍光分庭抗禮的車騎將軍張安世。
以及丞相系統。 漢宣帝之前,車騎將軍只是征討用重號將軍之一。
而朝廷第一軍職,本是大將軍大司馬(或太尉)。 宣帝之後,或者我們說霍光之後的西漢更精準:大司馬變成跟車騎連動的職務。
後來更成為平定內亂專門的重號將軍職。 一切的起點,恐怕正是張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