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發表日期:2021/07/03
本文彙整自精神科門診的診間絮語、認知行為治療與正念心理治療的經驗,所有對話皆已改寫,去除所有可以標示出特定身分的描寫。若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對生活在臺灣的人來說,2021年5月、6月是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特別難忘的一段時間。三級警戒中,人們第一次體驗到其他國家從去年就開始的「管制人生」。因為實體互動減少,「感覺寂寞」成為許多人的共享經驗。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疫情好轉,有些人的寂寞感卻彷彿時間凍結,遲遲無法消解。
寂寞感:出現在COVID-19疫情之前
其實在很早很早以前,遠在COVID-19疫情未現的美好日子裡,「寂寞(loneliness)」就是精神科門診與心理治療中常見的一個議題。過去研究顯示,在一般民眾中,有11~17%的族群在其生命中曾經感受到寂寞。
所謂的「寂寞(loneliness)」,指的是一個人因為無法與其他人達成有效的情緒與認知交流,感受到不被理解、失落與哀傷之情緒,這是在描述一個人的主觀心理狀態。另一個詞,「孤獨(aloneness)」,則傾向於描述人與人之間的物理狀態,形容一個人自處、沒有他人陪伴的客觀狀態。融合客觀的現像與主觀感受,則稱之為「孤寂感(solitude)」。
2020年《遠見》與精神健康基金會合作進行臺灣調查,發現3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中,有60%曾在過去一年中有「沒人陪伴、不受重視或被隔離孤立」的「寂寞感受」,而超過30歲以後,隨著年齡增加,寂寞感的盛行比率疑似逐漸下降。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世界的研究,可能與臺灣獨特的倫理文化氛圍有關。
寂寞帶來的生理、心理與行為變化
寂寞這件事,其實許多人都曾體驗過,它是人類的一種正常心理反應,就像傍晚落霞一樣,不受人類意志所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寂寞是正常的心理反應,生理上也會帶來一些影響。待在寂寞狀態的時間越久、寂寞的主觀感受程度越高,可能會增加血中循環的壓力賀爾蒙、減低免疫系統反應。
研究顯示,在成年族群中,女性、單身、離婚、獨居、沒有後嗣與待業者更容易感受到寂寞。
寂寞的人有較高比例合併憂鬱症、自殺意念、恐慌症與廣泛性焦慮症。相反地,憂鬱症越嚴重的人也越容易感受到寂寞。罹患失智症的病人也有35.3%感受到中度到重度的寂寞。
另一方面,越寂寞的人,越容易抽菸、飲酒、接觸娛樂或非法物質與尋求醫療資源幫助。臨床上因為物質濫用而住院的人,在個別心理治療與團體心理治療中,也常常提到寂寞。
COVID-19疫情改變了寂寞的分布
根據美國在2020年COVID-19爆發後的研究顯示,24到39歲是在疫情爆發後最容易感受到寂寞的族群,高達三分之一(34%)。和疫前女性較容易感受寂寞不同,在疫情爆發後,男性比起女性更容易感受到寂寞(30.6% VS 25.7%)。
因此,寂寞並不像我們想像的,只有發生在小朋友或是長輩。作為家庭主幹的年輕族群,反而更容易在疫情中失去或減少工作收入,引發更大的焦慮與無法說出口的寂寞。
COVID-19疫情帶來更多的寂寞
全台三級警戒直接限制了臺灣複雜又多樣的社交活動。長達一個月的實體隔絕,看似短暫,卻恐帶來深遠的影響。
除了年輕人與長輩減少聚會,親朋好友碰面機會減少,即便是同住在一個屋簷下,不孤獨也不代表不寂寞。其實原本很多的家庭就是寂寞的代表。世代觀念的差異、長輩期待與自我價值的衝突早就把屋簷底下的家庭成員心理分割,成就一扇扇寂寞難以彼此述說的窗。
當疫情逼近,寂寞無法外逃,一扇扇寂寞的窗關著一縷縷寂寞的靈魂,因為生活習慣差異、價值差異,在同一個屋簷下彼此衝撞。寂寞越來越寂寞,寂寞越來越憂鬱。
媒體在老年寂寞裡點了一瓶汽油
雖然寂寞是一正常的心理反應,但當媒體不斷反覆播放獨居者或老年人染疫病死的新聞時,彷若提油救火,將許多原本未曾準備好面對死亡的長輩放在熱火上蒸烤,失落、寂寞、憤怒、哀怨、悲傷、無助等各種複雜的情緒如油焰般蒸騰。而這一切,原本都是可以不必發生的。
年長者因為生理機能衰退、生理疾病、自我照顧功能減弱、缺乏變動與調整彈性,面對疫情時,其內心無法紓解的染病焦慮與死亡焦慮,伴隨著寂寞而來。
當疫情緩解,寂寞之窗卻未曾打開
雖然這幾天臺灣感染人數持續下降,路上車流與行人幾乎恢復疫前水準,但那一扇扇寂寞的窗卻似乎依舊緊閉,未曾在同一個屋簷下被打開彼此交流,甚至從未開啟。
寂寞依舊是寂寞。但有些寂寞卻漸漸化成了憂鬱。
從未看過精神科或身心科的個案,一個一個慢慢出現在診間。疫情往往不是唯一的誘因,卻常常是壓垮人的最後一根稻草。三級警戒帶來的其實不只是實體隔絕,而是虛無飄渺裡那份更濃郁的生命挫折。早年失敗的經驗、當前成就的失落、家庭間說不出口的情緒,每個踏入診間的人都有各自的寂寞。
如果寂寞,試著照顧自己的寂寞
在感受到寂寞時,試著先照顧自己的寂寞,下面建議幾個步驟:
- 承認自己寂寞:看見與承認自己的寂寞。一旦拒絕接受,人生遊戲就結束了。
- 思考寂寞誘因:思考在甚麼時候、甚麼情況誘發了寂寞的感受。如果找不到,就接受沒有原因這件事本身。
- 專注體會這份珍貴的寂寞:透過正念技巧感受寂寞,不轉移注意力,不逃避,因為寂寞是生命正常的一部份。只有親自感受與接納寂寞的情緒,才能從寂寞的思緒中解放。
- 感恩態度:透過感恩發現生活中正向或正面的事物。不要將注意力只放在負向或負面。
- 與重要他人連結:不是誰都連結,多餘的連結是不需要的。請善用新科技安全地遠距連結。
- 試著學習新知識、技術或主題:建立自信,增加自我控制感。
- 尋找專業精神醫療資源:如果寂寞依舊痛苦難受,可以就近尋找住處附近專業的精神科或身心科診所,尋求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或其他治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