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語】二○二二年正月:憤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憤怒,生長在不安與失落之土。(圖:angin akyurt on Pixels)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發表日期:2022/01/26
本文彙整自精神科門診的診間絮語、認知行為治療、正念心理治療、正念講座的經驗,所有對話皆已改寫,去除所有可以標示出特定身分的描寫。若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憤怒,是一種個人的主觀感受與主觀現實,無法透過抱怨、責怪或是尋找戰犯的方式紓解。每一個憤怒後面都有著一股深深的失落。只有我們自己好好接納憤怒的情緒,理解自己為何憤怒,做出改變,才能夠從憤怒的泥淖中脫離。

來勢洶洶的COVID-19/Omicron新型變異株
隨著國際COVID-19/Omicron感染人數增長,臺灣也陸續出現 COVID-19/Omicron的突破與社區感染。好不容易從去年COVID-19/Delta疫情中緩解的喜氣、商業活動與人潮,又染上一層陰影。
透過身心科門診觀察,部份去年有過疫情焦慮的個案又逐漸開始焦慮,有些人也開始煩惱如何安排自己與家人第三劑疫苗的接種,有些人擔憂過年後能否繼續保有工作,有些人則在擔憂自己能否繼續原訂出國唸書或打工的計劃。
因為壓力,有些人開始出現恐懼、焦慮、憂鬱、煩躁不安、專注力減退強迫與失真感等症狀,有些人會合併生理反應,例如失眠、早醒、頭暈、頭痛、胸悶、喉嚨異物感、腸胃不適、便祕、腹瀉、手抖、全身顫抖等症狀。行為上,則可能出現人際衝突、飲食習慣改變(可能為暴飲暴食、催吐、異食)、自我傷害、酒精復癮、菸量或菸彈使用量增加。
即便歷經一年多的戰役與調適,面對來勢洶洶的COVID-19/Omicron新型變異株,大部分民眾還是帶著焦慮與不安,小心翼翼的面對與處理。
憤怒,生長在不安與失落之土
面對疫情,不同個性的人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習慣掌控一切大小事務、習慣事情能夠遵照自己安排發生的人,發現去年擊敗自己的疫情又再度復燃,內心的不安與挫折重新開始作祟,開始擔心這次的疫情是否又會打亂自己的計劃與安排,就像是腳底有根釘子一樣難以忍受。
因為無法忍受,就更努力去蒐集資訊與安排計畫,因為計畫過於仔細,就變得更難以執行與耗費心力與時間。這樣的焦慮不只是影響到自己,也間接影響到工作其他同事或家中同住的親屬。
當計畫失控,安排跟不上現實變動,不安與焦慮就轉化為憤怒,透過尋找戰犯的方式,責怪戰犯,投擲到政府、社會或是新聞媒體標誌出來的政府官員或染疫個案。
遷怒,做起來很容易,也很容易上癮
然而,妳或你可能有過一種經驗,發現再多的抱怨與責怪,除了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對於未來的變化,也沒有甚麼實質的幫助,甚至於,抱怨與責怪,對於打散自己的憂慮、抒發自己的憤怒情緒,一點效果也沒有,反而反過來無限制地強化,強化自己的憤懣與不滿。更嚴重時,一個人可能會開始享受憤怒帶來的亢奮、力量、心跳加速、複雜的情緒與社會效應。
我們習以為常的訴苦,需要的是一個穩定對象的傾聽與支持;我們習以為常的抱怨與責怪,造就的卻是自己一個人獨白的放肆與另一個人的疲乏與離去。
所謂訴苦,指的是講出自身負面情緒感受又不抱持期待。所謂抱怨與責怪,則是在數落人事物發生得不如自己預期或期待。一個談自身的負面情緒,一個談自己以外人事物的故事。一個談自己,一個談別人。而所謂的遷怒,指的正是一個人混淆了其自身負面情緒的感受與不屬其的事情。
對許多人來說,擅長談論與評價別人做事的方法與結果,但卻不擅長於自身的情緒感受,也無法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談論不屬於自己的別人,即便是親密如同枕邊人或家人,除了表面上對別人的興趣與關心,更多的是自己的內在投射,隱藏的是發生在自己心中的情緒風暴。
這一切只是因為,逃避自己太容易,責備他人太簡單。
解怒,只能從自己身上尋找
想要解決自己內心的憤怒,只能好好面對,不能否認,不能壓制,也不能轉移注意力。
每一個憤怒後面都有著一股深深的失落。否認憤怒,其實是在否認自己失落的部分。壓制憤怒,其實是在變相懲罰自己,消耗自己更多的心力。轉移憤怒,將自己的情緒施加在其他人事物身上,自己內心渴望被理解的需求、渴望被呵護的需求依舊沒有滿足,而且容易養成不重視自己情緒感受的習慣模式。
面對憤怒,我們需要的其實是接納。就像以前我們談過憂鬱與接納一樣,對於憤怒,我們也只能接納。
所謂的接納,或者說是全然接受,指的是全部、完整、徹底,不有一絲一毫例外的接受,不只是流於口頭的接受,必須是從理智上、情感上到身體上都坦然接受。接受是很痛苦與不容易的,但是這份痛苦的程度在發生的當下就已構成,不會因為我們做了甚麼、改變了甚麼而有任何逆轉。
在接納的同時,我們需要的,其實是停止與這些負面情緒對抗。因為不接納,我們也無法改變這些憤怒情緒的存在。如果不接納,我們的憤怒只會持續甚至慢性化,甚至於將我們束縛在某些關卡,就像是腫瘤一樣。
值得注意的是,憤怒的情緒是我們自己的主觀感受與主觀現實。我們活在我們自己經驗的故事之中,而別人不是。我們可以感受它,回歸當下做些正念練習,但我們還是要設定一些限制,給與自己一個機會做出改變。
時光在前進,世界在改變,我們的情緒經驗不可能完全獨立於時間與世界之外而不受影響。我們終究是要面對自己做出改變,只是我們選擇等待多久——是一分鐘?一小時?一週?還是一輩子?
avatar-img
121會員
73內容數
情緒腦學,彙整與精神科、身心科相關的腦科學論文,幫助讀者透過腦科學來理解自身或親朋好友遭遇的情緒障礙或情緒疾病(憂鬱、焦慮、強迫等等)。與公開的文章不同,情緒腦科學專欄,將更深入解釋腦部與情緒的關聯,幫助希望進一步理解情緒在頭腦間運作機轉的讀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醫療心空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傲慢,除了可能造成失敗,造成人際問題,也是導致成癮的核心元素。二○二一年十二月,發生了許多令人悲傷的故事。酒駕、毒癮、性成癮各種名詞充斥整個網路社群與媒體,除了理解這些名詞,更重要的其實是,理解我們自己頭腦與身體的脆弱,理解在成癮與不成癮之間,那一條界線其實非常脆弱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婚姻的挫折,常常成為一個人憂鬱的開始。不管事業多麼成功,面對婚姻挫折,也很難逃脫自我質疑。有時候這樣的質疑,帶來更多的憤怒甚至是憂鬱。面對影響到生活與工作的情緒,身心科可以透過藥物、非侵入性腦刺激治療與心理治療來幫助。但最重要的是,必須要試著喜歡上自己。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婚姻的挫折,常常成為一個人憂鬱的開始。不管事業多麼成功,面對婚姻挫折,也很難逃脫自我質疑。有時候這樣的質疑,帶來更多的憤怒甚至是憂鬱。面對影響到生活與工作的情緒,身心科可以透過藥物、非侵入性腦刺激治療與心理治療來幫助。但最重要的是,必須要試著喜歡上自己。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生活中的壓力與困頓,常常會讓我們陷入一陣慌亂的焦慮或憂鬱。正念靜心與正念生活,作為一種治療,也是情緒教育的一環。情緒教育的重點在於透過情緒理解與建構自我,而不只是停留在表淺的情緒管理。情緒越痛苦,越需要我們自己的自我憐憫與關懷。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在我們之中,有一些人,在開始或持續投入工作之前,希望先找到工作的意義,如果還找不到,就想先暫時留在不工作的狀態。這樣的等待,其實是需要花費人際成本、生理成本與時間成本的。而且這樣的尋找動作,有時候,可能是我們迴避自身壓力反應的一種舉動。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準備精神健康基金會的講座時,發現課前網友的提問都非常犀利。透過這些提問,我們也清楚看見一些民眾對於正念的迷思。在這裡,我們透過文字重新整理講座裡提到的幾個正念想法,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進一步了解,正念與正念生活到底長成什麼模樣?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傲慢,除了可能造成失敗,造成人際問題,也是導致成癮的核心元素。二○二一年十二月,發生了許多令人悲傷的故事。酒駕、毒癮、性成癮各種名詞充斥整個網路社群與媒體,除了理解這些名詞,更重要的其實是,理解我們自己頭腦與身體的脆弱,理解在成癮與不成癮之間,那一條界線其實非常脆弱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婚姻的挫折,常常成為一個人憂鬱的開始。不管事業多麼成功,面對婚姻挫折,也很難逃脫自我質疑。有時候這樣的質疑,帶來更多的憤怒甚至是憂鬱。面對影響到生活與工作的情緒,身心科可以透過藥物、非侵入性腦刺激治療與心理治療來幫助。但最重要的是,必須要試著喜歡上自己。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婚姻的挫折,常常成為一個人憂鬱的開始。不管事業多麼成功,面對婚姻挫折,也很難逃脫自我質疑。有時候這樣的質疑,帶來更多的憤怒甚至是憂鬱。面對影響到生活與工作的情緒,身心科可以透過藥物、非侵入性腦刺激治療與心理治療來幫助。但最重要的是,必須要試著喜歡上自己。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生活中的壓力與困頓,常常會讓我們陷入一陣慌亂的焦慮或憂鬱。正念靜心與正念生活,作為一種治療,也是情緒教育的一環。情緒教育的重點在於透過情緒理解與建構自我,而不只是停留在表淺的情緒管理。情緒越痛苦,越需要我們自己的自我憐憫與關懷。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在我們之中,有一些人,在開始或持續投入工作之前,希望先找到工作的意義,如果還找不到,就想先暫時留在不工作的狀態。這樣的等待,其實是需要花費人際成本、生理成本與時間成本的。而且這樣的尋找動作,有時候,可能是我們迴避自身壓力反應的一種舉動。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準備精神健康基金會的講座時,發現課前網友的提問都非常犀利。透過這些提問,我們也清楚看見一些民眾對於正念的迷思。在這裡,我們透過文字重新整理講座裡提到的幾個正念想法,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進一步了解,正念與正念生活到底長成什麼模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陶喆,生於香港,父親陶大偉是台灣著名歌手,母親陶王復蓉(Catherine)是京劇名伶(2005年的《Catherine》一曲即是寫關於他們的母子關係)。外祖父王振祖亦京劇出身,為臺灣復興劇校創辦人。祖父陶一珊是前臺灣省政府警務處處長。堂姐陶君薇是MTV台灣頻道知名VJ。 
Thumbnail
每月一週的生酮飲食結合16:8斷食法是一種靈活的健康管理策略,幫助我們在不影響生活的前提下,有效燃燒脂肪、穩定血糖、並促進細胞修復。七天的生酮週期,我們能進入酮症狀態,提升代謝效率,同時避免長期生酮飲食帶來的風險。週期性飲食不僅有助於體重管理,還能讓身體維持營養平衡,並減少心血管和腎臟健康的負擔。
Thumbnail
  標準答案 學生答案配分:[10.00]得分:1. 與失智者溝通的關鍵是:乒乓理論冰山理論月暈理論破窗理論詳解:簡報11配分:[10.00]得分:2. 巴西從一款啤酒開始的扶貧計畫,以當地作物製造限定飲品,為小農創造破千萬收入。請問這符合SDGs的哪個指標?SDG1SDG2SDG3SDG
Thumbnail
題目紀錄   1. 馬立博(Robert B. Marks)教授認為歐洲人在美洲發現大量的白銀,是出於一場偶然和意外。 2. 《現代世界六百年》一書強調中國和印度在現代歷史扮演重要的角色。 3.《失序的心靈:美國個人主義傳統的困境》美國文化中的「共和傳統」源自於古埃及的政治體制。 4. 鼓
Thumbnail
這本書不只是訴說著心理諮商的過程,也訴說著生命與感動。作者本身是一位心理醫生,書中分享心師與病人的互動故事,也分享自己去找心理師諮商的過程。 也許諮商成功不是永遠不會再遇到挫折或是低潮,而是從原本不斷地輪迴在低潮的狀態中,變成可以從一個低潮走過再接著下一個低潮,學習如何面對人生。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Thumbnail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人在生氣的時候,他「真正」的情緒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乍聽之下有點怪——你都說這個人在生氣了,他真正的情緒,不就是憤怒嗎? 這篇文章,我們從一個少見的角度,重新認識憤怒。
Thumbnail
「令人困擾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件的判斷。」 從有意識練習覺察情緒, 我回顧過去歷程有段時間情緒就像走火入魔變得極端, 從原本生氣頻率高到壓抑情緒, 又或是壓抑情緒到盡情發洩甚至放棄; 用生氣的方式希望對方照著你的方式做; 不論哪種方式或許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應對方式, 從而不知如何改善。
Thumbnail
被動式攻擊反映人們對衝突產生的恐懼,以間接方式表達憤怒和訴求。本書提供具體練習,幫助改變憤怒處理方式,並解釋憤怒源自於童年、父母教導和其他負面情緒的影響。此外,書籍也指出憤怒不是壞事,應該正視和處理憤怒情緒。這本書的內容對親子、伴侶關係都有幫助,希望透過實際體驗來理解情緒,走向更滿足和更誠實的生活。
Thumbnail
 處於2023年的後疫情時代,若問問大家這幾年最核心的感受是什麼,「不安」是相當常見的情緒,而不安的感受常參雜著焦躁、擔憂、恐懼、緊迫等,時時刻刻啃嚙身心。因此,在持續追求心理健康的同時,我們值得率先照顧自己的「不安」。
Thumbnail
陶喆,生於香港,父親陶大偉是台灣著名歌手,母親陶王復蓉(Catherine)是京劇名伶(2005年的《Catherine》一曲即是寫關於他們的母子關係)。外祖父王振祖亦京劇出身,為臺灣復興劇校創辦人。祖父陶一珊是前臺灣省政府警務處處長。堂姐陶君薇是MTV台灣頻道知名VJ。 
Thumbnail
每月一週的生酮飲食結合16:8斷食法是一種靈活的健康管理策略,幫助我們在不影響生活的前提下,有效燃燒脂肪、穩定血糖、並促進細胞修復。七天的生酮週期,我們能進入酮症狀態,提升代謝效率,同時避免長期生酮飲食帶來的風險。週期性飲食不僅有助於體重管理,還能讓身體維持營養平衡,並減少心血管和腎臟健康的負擔。
Thumbnail
  標準答案 學生答案配分:[10.00]得分:1. 與失智者溝通的關鍵是:乒乓理論冰山理論月暈理論破窗理論詳解:簡報11配分:[10.00]得分:2. 巴西從一款啤酒開始的扶貧計畫,以當地作物製造限定飲品,為小農創造破千萬收入。請問這符合SDGs的哪個指標?SDG1SDG2SDG3SDG
Thumbnail
題目紀錄   1. 馬立博(Robert B. Marks)教授認為歐洲人在美洲發現大量的白銀,是出於一場偶然和意外。 2. 《現代世界六百年》一書強調中國和印度在現代歷史扮演重要的角色。 3.《失序的心靈:美國個人主義傳統的困境》美國文化中的「共和傳統」源自於古埃及的政治體制。 4. 鼓
Thumbnail
這本書不只是訴說著心理諮商的過程,也訴說著生命與感動。作者本身是一位心理醫生,書中分享心師與病人的互動故事,也分享自己去找心理師諮商的過程。 也許諮商成功不是永遠不會再遇到挫折或是低潮,而是從原本不斷地輪迴在低潮的狀態中,變成可以從一個低潮走過再接著下一個低潮,學習如何面對人生。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Thumbnail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人在生氣的時候,他「真正」的情緒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乍聽之下有點怪——你都說這個人在生氣了,他真正的情緒,不就是憤怒嗎? 這篇文章,我們從一個少見的角度,重新認識憤怒。
Thumbnail
「令人困擾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件的判斷。」 從有意識練習覺察情緒, 我回顧過去歷程有段時間情緒就像走火入魔變得極端, 從原本生氣頻率高到壓抑情緒, 又或是壓抑情緒到盡情發洩甚至放棄; 用生氣的方式希望對方照著你的方式做; 不論哪種方式或許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應對方式, 從而不知如何改善。
Thumbnail
被動式攻擊反映人們對衝突產生的恐懼,以間接方式表達憤怒和訴求。本書提供具體練習,幫助改變憤怒處理方式,並解釋憤怒源自於童年、父母教導和其他負面情緒的影響。此外,書籍也指出憤怒不是壞事,應該正視和處理憤怒情緒。這本書的內容對親子、伴侶關係都有幫助,希望透過實際體驗來理解情緒,走向更滿足和更誠實的生活。
Thumbnail
 處於2023年的後疫情時代,若問問大家這幾年最核心的感受是什麼,「不安」是相當常見的情緒,而不安的感受常參雜著焦躁、擔憂、恐懼、緊迫等,時時刻刻啃嚙身心。因此,在持續追求心理健康的同時,我們值得率先照顧自己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