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語】二○二二年正月:憤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憤怒,生長在不安與失落之土。(圖:angin akyurt on Pixels)

憤怒,生長在不安與失落之土。(圖:angin akyurt on Pixels)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發表日期:2022/01/26

本文彙整自精神科門診的診間絮語、認知行為治療、正念心理治療、正念講座的經驗,所有對話皆已改寫,去除所有可以標示出特定身分的描寫。若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憤怒,是一種個人的主觀感受與主觀現實,無法透過抱怨、責怪或是尋找戰犯的方式紓解。每一個憤怒後面都有著一股深深的失落。只有我們自己好好接納憤怒的情緒,理解自己為何憤怒,做出改變,才能夠從憤怒的泥淖中脫離。


來勢洶洶的COVID-19/Omicron新型變異株

隨著國際COVID-19/Omicron感染人數增長,臺灣也陸續出現 COVID-19/Omicron的突破與社區感染。好不容易從去年COVID-19/Delta疫情中緩解的喜氣、商業活動與人潮,又染上一層陰影。

透過身心科門診觀察,部份去年有過疫情焦慮的個案又逐漸開始焦慮,有些人也開始煩惱如何安排自己與家人第三劑疫苗的接種,有些人擔憂過年後能否繼續保有工作,有些人則在擔憂自己能否繼續原訂出國唸書或打工的計劃。

因為壓力,有些人開始出現恐懼、焦慮、憂鬱、煩躁不安、專注力減退強迫與失真感等症狀,有些人會合併生理反應,例如失眠、早醒、頭暈、頭痛、胸悶、喉嚨異物感、腸胃不適、便祕、腹瀉、手抖、全身顫抖等症狀。行為上,則可能出現人際衝突、飲食習慣改變(可能為暴飲暴食、催吐、異食)、自我傷害、酒精復癮、菸量或菸彈使用量增加。

即便歷經一年多的戰役與調適,面對來勢洶洶的COVID-19/Omicron新型變異株,大部分民眾還是帶著焦慮與不安,小心翼翼的面對與處理。

憤怒,生長在不安與失落之土

面對疫情,不同個性的人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習慣掌控一切大小事務、習慣事情能夠遵照自己安排發生的人,發現去年擊敗自己的疫情又再度復燃,內心的不安與挫折重新開始作祟,開始擔心這次的疫情是否又會打亂自己的計劃與安排,就像是腳底有根釘子一樣難以忍受。

因為無法忍受,就更努力去蒐集資訊與安排計畫,因為計畫過於仔細,就變得更難以執行與耗費心力與時間。這樣的焦慮不只是影響到自己,也間接影響到工作其他同事或家中同住的親屬。

當計畫失控,安排跟不上現實變動,不安與焦慮就轉化為憤怒,透過尋找戰犯的方式,責怪戰犯,投擲到政府、社會或是新聞媒體標誌出來的政府官員或染疫個案。

遷怒,做起來很容易,也很容易上癮

然而,妳或你可能有過一種經驗,發現再多的抱怨與責怪,除了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對於未來的變化,也沒有甚麼實質的幫助,甚至於,抱怨與責怪,對於打散自己的憂慮、抒發自己的憤怒情緒,一點效果也沒有,反而反過來無限制地強化,強化自己的憤懣與不滿。更嚴重時,一個人可能會開始享受憤怒帶來的亢奮、力量、心跳加速、複雜的情緒與社會效應。

我們習以為常的訴苦,需要的是一個穩定對象的傾聽與支持;我們習以為常的抱怨與責怪,造就的卻是自己一個人獨白的放肆與另一個人的疲乏與離去。

所謂訴苦,指的是講出自身負面情緒感受又不抱持期待。所謂抱怨與責怪,則是在數落人事物發生得不如自己預期或期待。一個談自身的負面情緒,一個談自己以外人事物的故事。一個談自己,一個談別人。而所謂的遷怒,指的正是一個人混淆了其自身負面情緒的感受與不屬其的事情。

對許多人來說,擅長談論與評價別人做事的方法與結果,但卻不擅長於自身的情緒感受,也無法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談論不屬於自己的別人,即便是親密如同枕邊人或家人,除了表面上對別人的興趣與關心,更多的是自己的內在投射,隱藏的是發生在自己心中的情緒風暴。

這一切只是因為,逃避自己太容易,責備他人太簡單。

解怒,只能從自己身上尋找

想要解決自己內心的憤怒,只能好好面對,不能否認,不能壓制,也不能轉移注意力。

每一個憤怒後面都有著一股深深的失落。否認憤怒,其實是在否認自己失落的部分。壓制憤怒,其實是在變相懲罰自己,消耗自己更多的心力。轉移憤怒,將自己的情緒施加在其他人事物身上,自己內心渴望被理解的需求、渴望被呵護的需求依舊沒有滿足,而且容易養成不重視自己情緒感受的習慣模式。

面對憤怒,我們需要的其實是接納。就像以前我們談過憂鬱與接納一樣,對於憤怒,我們也只能接納。

所謂的接納,或者說是全然接受,指的是全部、完整、徹底,不有一絲一毫例外的接受,不只是流於口頭的接受,必須是從理智上、情感上到身體上都坦然接受。接受是很痛苦與不容易的,但是這份痛苦的程度在發生的當下就已構成,不會因為我們做了甚麼、改變了甚麼而有任何逆轉。

在接納的同時,我們需要的,其實是停止與這些負面情緒對抗。因為不接納,我們也無法改變這些憤怒情緒的存在。如果不接納,我們的憤怒只會持續甚至慢性化,甚至於將我們束縛在某些關卡,就像是腫瘤一樣。

值得注意的是,憤怒的情緒是我們自己的主觀感受與主觀現實。我們活在我們自己經驗的故事之中,而別人不是。我們可以感受它,回歸當下做些正念練習,但我們還是要設定一些限制,給與自己一個機會做出改變。

時光在前進,世界在改變,我們的情緒經驗不可能完全獨立於時間與世界之外而不受影響。我們終究是要面對自己做出改變,只是我們選擇等待多久——是一分鐘?一小時?一週?還是一輩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醫療心空間的沙龍
124會員
73內容數
情緒腦學,彙整與精神科、身心科相關的腦科學論文,幫助讀者透過腦科學來理解自身或親朋好友遭遇的情緒障礙或情緒疾病(憂鬱、焦慮、強迫等等)。與公開的文章不同,情緒腦科學專欄,將更深入解釋腦部與情緒的關聯,幫助希望進一步理解情緒在頭腦間運作機轉的讀者。
2022/08/17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作為人,活在這個充滿變數與紛亂的世界上,本來就是很辛苦的。一個人只要轉過頭,否認自己的感覺,企圖用驕傲掩飾自己的不安,吃憂鬱症治療藥物是難以改善的。正念是一種接納自己情緒的過程,簡單也充滿挑戰,可以幫助我們面對我們內心的脆弱與恐懼。
Thumbnail
2022/08/17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作為人,活在這個充滿變數與紛亂的世界上,本來就是很辛苦的。一個人只要轉過頭,否認自己的感覺,企圖用驕傲掩飾自己的不安,吃憂鬱症治療藥物是難以改善的。正念是一種接納自己情緒的過程,簡單也充滿挑戰,可以幫助我們面對我們內心的脆弱與恐懼。
Thumbnail
2022/05/26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隨著時間即將進入2022年6月,第三波COVID-19/Omicron BA.2的疫情越燒越旺,兒童死亡人數節節上升,民眾的疫情焦慮又重新開始出現。讓我們一起來複習,去年的「COVID-19疫情焦慮處方」。
Thumbnail
2022/05/26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隨著時間即將進入2022年6月,第三波COVID-19/Omicron BA.2的疫情越燒越旺,兒童死亡人數節節上升,民眾的疫情焦慮又重新開始出現。讓我們一起來複習,去年的「COVID-19疫情焦慮處方」。
Thumbnail
2021/12/28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傲慢,除了可能造成失敗,造成人際問題,也是導致成癮的核心元素。二○二一年十二月,發生了許多令人悲傷的故事。酒駕、毒癮、性成癮各種名詞充斥整個網路社群與媒體,除了理解這些名詞,更重要的其實是,理解我們自己頭腦與身體的脆弱,理解在成癮與不成癮之間,那一條界線其實非常脆弱
Thumbnail
2021/12/28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傲慢,除了可能造成失敗,造成人際問題,也是導致成癮的核心元素。二○二一年十二月,發生了許多令人悲傷的故事。酒駕、毒癮、性成癮各種名詞充斥整個網路社群與媒體,除了理解這些名詞,更重要的其實是,理解我們自己頭腦與身體的脆弱,理解在成癮與不成癮之間,那一條界線其實非常脆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前言 今天,偶然接觸了一下網路文章及社群平台,又看見一堆詭異的東西,忽然一陣震怒襲來,原本真的沒心情來寫這種身心健康議題,但冷靜想想,動怒不僅無法解決敵人,反倒還會延誤破壞真正重要的事情,做大事,有時得控制情緒 因此,我還是決定先收回那些想批評的能量,專心將原先計畫想表達的議題做好,現今,越來越
Thumbnail
前言 今天,偶然接觸了一下網路文章及社群平台,又看見一堆詭異的東西,忽然一陣震怒襲來,原本真的沒心情來寫這種身心健康議題,但冷靜想想,動怒不僅無法解決敵人,反倒還會延誤破壞真正重要的事情,做大事,有時得控制情緒 因此,我還是決定先收回那些想批評的能量,專心將原先計畫想表達的議題做好,現今,越來越
Thumbnail
有一段時間沒更新了,我在忙什麼呢?忙著覺察。
Thumbnail
有一段時間沒更新了,我在忙什麼呢?忙著覺察。
Thumbnail
最近疫情又開始了 許多人的心情又開始擔心焦慮了起來 焦慮的人在心理身體會有一些反應 但不只如此 其實焦慮的人在思想和行為上,也會有些特徵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 當人的焦慮度升的太高,會造成內心極大的負荷 人就容易進入了不同焦慮的困境 例如: 會很想推辭會引發焦慮的事物, 容易脫延,會很擔心做錯一些事情
Thumbnail
最近疫情又開始了 許多人的心情又開始擔心焦慮了起來 焦慮的人在心理身體會有一些反應 但不只如此 其實焦慮的人在思想和行為上,也會有些特徵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 當人的焦慮度升的太高,會造成內心極大的負荷 人就容易進入了不同焦慮的困境 例如: 會很想推辭會引發焦慮的事物, 容易脫延,會很擔心做錯一些事情
Thumbnail
當人們歷經長期的不滿時 那原先憤恨不平的感受 被壓到了潛意識… 它也可能化成「瘀」積藏在我們身體的某部位 間接影響能量的流通 而能量長期被卡住 便形成了「鬱」 透過直覺式的畫畫或亂塗 跳過住在我們內在的「道德法官」 使內心的憤怒在紙上被我們看見 畫出來,就話出來了!
Thumbnail
當人們歷經長期的不滿時 那原先憤恨不平的感受 被壓到了潛意識… 它也可能化成「瘀」積藏在我們身體的某部位 間接影響能量的流通 而能量長期被卡住 便形成了「鬱」 透過直覺式的畫畫或亂塗 跳過住在我們內在的「道德法官」 使內心的憤怒在紙上被我們看見 畫出來,就話出來了!
Thumbnail
憤怒沒有什麼不對,如果因為憤怒,可以使你採取行動,去改變世界上某些必須改變的事,那你絕對應該在必要的時候使用你的憤怒。 如果你的憤努,是來自己對自己的要求,覺得自己不在工作狀態內,對業務無所適從,有心卻無著力點,那麼你應該憤怒起來,一
Thumbnail
憤怒沒有什麼不對,如果因為憤怒,可以使你採取行動,去改變世界上某些必須改變的事,那你絕對應該在必要的時候使用你的憤怒。 如果你的憤努,是來自己對自己的要求,覺得自己不在工作狀態內,對業務無所適從,有心卻無著力點,那麼你應該憤怒起來,一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當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升溫時容易釀成恐慌焦慮,也普遍能感同身受,但你知道嗎?當疫情逐漸緩解,政府宣布「微解封」後,部分民眾不但沒有喜悅,焦慮感反倒還快速提升了!這是為什麼呢?面對這種惴惴不安的心境,又該怎麼面對與行動?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當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升溫時容易釀成恐慌焦慮,也普遍能感同身受,但你知道嗎?當疫情逐漸緩解,政府宣布「微解封」後,部分民眾不但沒有喜悅,焦慮感反倒還快速提升了!這是為什麼呢?面對這種惴惴不安的心境,又該怎麼面對與行動?
Thumbnail
最近身體出現了免疫力低下才會出現的毛病,上網爬了爬文,發現大部分的原因不外乎是壓力太大、休息不足導致,我開始思考著是不是我生理或心理上其實已經超過負荷但我卻沒察覺? 為了想要快點好起來,我嘗試著做以下幾件事來和我的焦慮相處....
Thumbnail
最近身體出現了免疫力低下才會出現的毛病,上網爬了爬文,發現大部分的原因不外乎是壓力太大、休息不足導致,我開始思考著是不是我生理或心理上其實已經超過負荷但我卻沒察覺? 為了想要快點好起來,我嘗試著做以下幾件事來和我的焦慮相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