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7/0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孤獨的城市與自己相處

城市的孤獨是一種文明下的產物,擁有的越多,越覺得失落,有人迷失、有人空洞、有人隱藏,最大的共通點是我感覺與人們隔離。一路賽跑的我,在忙碌的一天裏,回到家中無聲的對白席捲而來,有人說每一盞的燈光下都有一個故事,不是身在其中的人永遠不懂別人的難,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兩個字,或許經歷的事情不一樣,我想大部分的情緒都是一樣的,城市裏的孤獨總是在不經意中出現,每一個身處在城市的人們,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周圍的行人們行色匆匆,在日復一日的工作,城市逐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當初懷抱悸動來到這個陌生的城市,我多數都是一個人解決晚餐、滑動著手機,朋友的生活映入眼簾,按了個讚關掉手機螢幕,任由音樂飄蕩著在耳機中,雖然有一些的孤獨,一個人的時候自在多了,人從出生到死亡自始自終只有一個人,心理油然而生的隔離感,每個人在這座孤獨的城市裏與自己相處著。
轉載Pexels 攝影師Pixabay於上海拍攝
轉載Pexels 攝影師Pixabay於上海拍攝
有次跟朋友聊天,國外留學、知名企業、長相身高都不算差的朋友(最後成為我的男朋友,分手後我成長很大一部分要謝謝他),應該算是社會標準下所謂的人生勝利組,在那天的深夜這樣跟我這樣說,「有種迷失然後突然又好的感覺,有時候會有自己和外在連結還是有很大的間隙。」當結束那晚深夜的對談,我才發現並不是只有自己是這樣的,只是不知道為什麼?長久以來我們不去討論這件事,可能是我們的家庭、教育、環境等等因素,避而不談這件事,會讓自己感覺不是那麼像個異類。
轉載Pexels 攝影師Mike chai 於香港拍攝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的腦子常常在思考我是誰,這種感覺就像我的意識跟名字很疏遠,我清楚在我的名字下,所代表的成長背景、家人朋友、我的個性諸如此類的,可是我是誰這件事並沒有獲得一個很好的解答,當越進入到團體生活,應該說的是社會價值下,所表現出來的自我,絕大多數的表現,都是這個名字代表的含意,還有從成長過程不斷的實驗中、慢慢推敲出來,「我喜歡什麼、我討厭什麼、我擅長什麼。」我嘗試用我外在的表現,勾勒出一個自己的模樣,加上大部分家人朋友已經認為你這個人是什麼樣子,有時候,朋友會說你很好相處,其實自己根本不這樣認為,因為某部分的自己並不是那樣,跟很多人很疏離、討厭人多的地方、一個人的時候會莫名的憂鬱,有時候想想,那個內在的聲音也不需要別人理解,「隱藏起了內在黑暗的自己,因為並不是這麼討外面喜歡。」
原來每個人都有另一個自己,不是只有我這樣認為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總需要一段自己獨處的時間,我會藉口推託不想去交際,就算很多時候,我也只是一個人看看電影、煮煮菜或者什麼都不做,有時一個人的時候,會突然感到莫名的悲傷空虛,嘗試過一些方式,確實能短暫的填補了內心的空虛,卻又在人群散去後陷入這樣的迴圈中,很難說出為什麼?直到我開始回憶起小時候,內在的自己與外在的自己距離那麼遠,尤其是緊抓外在自己的時候,認為那是不被允許。
轉載Pexels 攝影師Henry & Co.於台北拍攝
後來嘗試著跟我閨密聊聊,她默默的說了一句,「我們都是這樣的,或多或少而已。」原來人們都理解,我們都是那樣孤獨又平靜的活著,我很喜歡歌劇女王瑪麗亞‧卡拉斯在記錄片為愛而聲的這句話,「你是指在人生舞臺上,還是在劇院舞臺上。這兩者截然不同,卻是平等的,精神基礎永遠是我的,這永遠只屬於我。」
最近IG設定了公開,我在裡面會分享自己看的一些藝術、文學、展覽、電影,跟自己生活的日常,今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我轉到藝文產業,本職還是在我擅長的品牌行銷的崗位,很開心跟藝文圈的大咖們合作,開設IG也希望對藝文有興趣或相關的朋友跟我交流分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