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11/1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畢設週記01】我在天上飛的畢業設計

上一篇和各位看官稍微介紹了CLT的分類和各種優缺點,接下來終於要來談談畢業設計要做些什麼了〈扶額嘆氣...〉 本來想說在打上一篇的時候已經有把想法記錄在這篇了,所以應該很快可以生出來,結果硬是拖了兩個禮拜......(我道歉)
所以你的重點是什麼?
第一,讓CLT在台灣普及
第二,改善台灣住宅市場的現況
聽起來很癡人說夢、很誇張、很自大齁?
但是畢業設計不就是這樣的狂想嗎?(我在天上飛~~~)

我們先從第二點改善台灣住宅市場的現況開始來談好了:
改善住宅有很多種現況啊,居住正義、過高的房價、高空屋率等很多很多種問題, 你說的是哪一種?(這裡有一篇在講台灣住宅市場「三高」問題的文章)
其實我想談的是選擇的問題:
住宅不應該是批量生產出貨的成衣,能不能是終身量身訂做的精緻西服?
對於一般人來說,「買房子」這件事多數是和建商打交道〈撇開少數人有足夠資本委託建築師設計〉,大多數人選擇都是像買成衣一樣,只有為數不多的幾種選擇甚至只有單一選擇能夠挑選。
住宅只被當作是單一的、量產的、規格化的產品被擺上架販賣,消費者被當成是整個群體、視為單一的受眾,完全忽略了個人對於住宅的各種不同需求。
建案廣告爭奇鬥艷,但是背後的選擇卻是少之又少----資料來源(Google)
建案廣告爭奇鬥艷,但是背後的選擇卻是少之又少----資料來源(Google)
舉例來說,都市地區的建案多為套房、電梯大廈,而宣傳內容不外乎就是兩房一廳、三房兩廳;非都市地區的透天、街屋格局也是房間或客廳前後排列,將樓梯夾在中間〈3、40年來幾乎沒有什麼改變〉就這樣而已,沒了!
雞生蛋,蛋生出更多雞籠來養更多的雞
我們都知道「一樣米養百樣人」,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需求,所以住宅必須去符合人的需求,而不是像是雞舍一樣,把人塞進一個又一個規格化的混凝土盒子裡,也不管是否真正適合,反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雞蛋〈房貸〉可以採收了,最開心的都是撿雞蛋的人

我的意思是,有沒有可能是有一棟房子,可以隨著居住者的年齡變化、家庭型態改變、需求改變而跟著一起隨之變化的房子
想像一下,年輕的時候爬那種階高很高或是斜率很陡的樓梯時根本不覺得吃力,但是老了膝蓋退化之後,覺得爬甚麼樓梯都累,這時候如果有個樓梯是可以隨心所欲改變階高跟斜率的,這樣不是很好嗎? 又或者新婚夫妻剛住進去的時候覺得空間剛好,可是生了小孩之後,家裡的空間或是房間不夠大了,這時候如果隔間的牆〈非結構用〉可以推移改變房間大小的話,這樣不是很好嗎?
以上說的情境如果是一棟RC的房子,那你基本上不用想了,樓梯灌好就是灌好了,牆隔好就是隔好了,除非你把他敲掉重新弄,但那成本根本是不用考慮的高。
如果是CLT呢?因為CLT的接合多是由金屬接合,施工快速,就像是在組IKEA的家具一樣,建築師或是結構技師的圖就像是組裝說明書一樣,接一接組一組就可以使用了,如果我在這過程中加入一些模組化的接合點,是不是就能夠讓這間房子有更多的彈性能夠讓使用者去決定? 〈當然這些想法和其中的可行性就是我要去研究的東西了〉
CLT的接合大多是金屬構件接合----資料來源(ArchDaily)
總而言之,我想說的是,我希望我能夠朝著讓房子終身都可以彈性調整變化的方向去研究,就像訂製西服一樣,不同需求的人穿不一樣的西服,這樣才對啊!
禮儀,成就不凡之人----資料來源〈Printrest〉

我們再來談談另外一種方式:
舊式街屋(透天厝)和CLT新式木構的合體
這其實是比較針對非都市地區的住宅,大多數是透天厝,但是我想做的是,把舊式的街屋重新利用〈對,我知道,舊屋再造〉但是不同的地方在於我需要的舊街屋是樓層數低於3層樓以下的。
鹿港中山路街屋----資料來源 (Wikipedia)
為什麼一定要3層樓以下?
  • 因為CLT在設計時,大多會是以RC為基礎的混合構造: CLT不能與地面直接接觸、當作基礎,如果CLT直接接觸地面或是離地面太近,會讓木材長期處於潮濕狀態,除了會有結構疑慮外,也會招來白蟻。 所以在設計CLT的建築時,比較常見的做法會是一或二樓用RC作為基礎,上面的樓層再用CLT作為結構,或是會用RC做一個高於地面一定高度的基礎或是台座,再讓CLT站在RC的基礎上。〈簡單來說就是不會把木頭插進土裡啦〉 所以理想的街屋高度不能超過三層樓,往上才有空間讓CLT生長,比例上也比較好看。
  • 街屋的年份和結構: 我們都知道RC建築的壽命約為4~50年,再加上日本時代或戰後時期的RC技術相對較不成熟,所以這些房子基本上需要修繕或是整理,而且CLT的重量輕,對於這些老傢伙來說會比較友善。

最後最後,我們再說回來第一點:
讓CLT在台灣普及
前面兩種方式的目標都是一樣的,都是想要讓CLT在台灣普及,也都是用住宅這個層面作為切入點,只是差別在於一個是新建,而且可以變化;另一個是站在舊屋的肩膀上而已。 我認為因為住宅的市場很大,所以如果木構住宅進入量產,整體的造價就會降低〈不要跟我說地價,那不是我的專業〉房子是否就可以變成是比較好一點點點點入手的東西?不會像現在買個房子不只要捏一下,要捏2-30年才買得起。 也希望能夠讓新式環保材料取代傳統高汙染建造過程,降低環境成本,北極熊愛你。

終於生出來了,拖了兩個禮拜的稿,週記都不週記了。 感謝各位看官看完我的畢設週記01之鬼話連篇〈臨表涕泣,不知所云嗚嗚嗚......〉 如果內容有錯的歡迎各位可以到留言區賞我一巴掌。 寫完之後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建築系學生了......
就這樣,謝謝大家,掰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