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改個說法
而在「認清自己弱項」之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改名稱」,以便在公關戰上暫時不要落後、爭取一點時間,然後產品再趕快想辦法跟上。
你覺得這是好方法嗎?我覺得不是。
除了被對手訕笑、但或許得到一些討論音量之外,實質效益並不大(但對內部而言,這或許是個努力指標)、而且還可能造成終端業務面的混淆。
所謂終端業務面的混淆,是例如在1.6的車上標2.0,就可能造成各種混淆、甚至廣告不實的疑慮(「但我沒說那是2.0L喔」)。
如同〈來自壽司的一課〉一文中所提的例子,如果在數據上不如人,有兩個方法(但不包括數字命名上動手腳):
- 以使用不帶數字的產品名稱為主,例如Intel原本一直使用的「Xxx Lake」代號命名系統(nomenclature);
- 如我文中所說的,完全跳開「奈米」這個數字爭議,直接挑戰其他(對自己有利的)標準,例如報導中提到的「每瓦性能」。
不過以「每瓦性能」而言,因為難以做跨廠商、跨架構產品的客觀比較(例如跟Apple M1比不一定佔便宜),所以也只能以比例方式來表現、並且只跟自己的產品比較。
整體來說,Intel的這個作法從行銷角度來說,有聲量(但Intel隨便說什麼都會有聲量)、但目前看來不是很高明;或許之後還有一些高明的作法會出現,讓我們搬好板凳等著看。
順帶一提:Intel原始簡報中將產品的發展階段稱為「node」,這只是個在產品開發計畫中比較花俏的說法;而中文報導也照樣翻譯成「節點」,一看果然是對岸的稿子。這是個糟糕的翻譯,但或許他們並不在意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