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8/0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暫時打不過的話,先改個講法再說

目前Intel的製程是不如台積電的,所以新執行長Pat Gelsinger也信誓旦旦要透過改造公司為「Intel 2.0」、並且在幾年之內迎頭趕上。這一點是值得尊敬與期待的,但是落實在這次的「改名」動作上,目前看來並不是非常高明。
前不久Intel宣佈即將舉行一次重要會議,今天凌晨這個會議正式召開,介紹了Intel在晶片製程及封裝上的進展,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全新的CPU製程路線圖。而且Intel真的改名了,10nm工藝變成了Intel 7,7nm變成了Intel 4,未來還有Intel 3、Intel 20A。 ── 〈Intel宣佈全新節點命名方式:10nm改名為Intel 7、7nm改為Intel 4
前陣子在〈來自壽司的一課:面對自己的弱項,也是品牌行銷的重點〉一文中。我提到過Intel「還沒有認清自己的弱項」的問題:
Intel產品雖然仍屬優秀,但目前的處理器技術已經走到老年瓶頸(而Apple M1才剛誕生)、面對主要對手AMD的競爭也略顯力不從心。
這兩天的新聞就出現了「Intel改產品階段名稱」的作法。從前這類產品是比MHz/GHz數、後來是比Gigaflops數、然後比核心數,現在是比製程奈米數誰比較少。
目前來說,Intel在這方面是不如台積電的,所以新任/回鍋執行長Pat Gelsinger也信誓旦旦要透過改造公司為「Intel 2.0」、並且在幾年之內迎頭趕上。這一點是值得尊敬與期待的,但是落實在這次的動作上,個人目前看來覺得不是非常高明。

先改個說法
而在「認清自己弱項」之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改名稱」,以便在公關戰上暫時不要落後、爭取一點時間,然後產品再趕快想辦法跟上。
你覺得這是好方法嗎?我覺得不是。
除了被對手訕笑、但或許得到一些討論音量之外,實質效益並不大(但對內部而言,這或許是個努力指標)、而且還可能造成終端業務面的混淆。
所謂終端業務面的混淆,是例如在1.6的車上標2.0,就可能造成各種混淆、甚至廣告不實的疑慮(「但我沒說那是2.0L喔」)。
如同〈來自壽司的一課〉一文中所提的例子,如果在數據上不如人,有兩個方法(但不包括數字命名上動手腳):
  1. 以使用不帶數字的產品名稱為主,例如Intel原本一直使用的「Xxx Lake」代號命名系統(nomenclature);
  2. 如我文中所說的,完全跳開「奈米」這個數字爭議,直接挑戰其他(對自己有利的)標準,例如報導中提到的「每瓦性能」。
不過以「每瓦性能」而言,因為難以做跨廠商、跨架構產品的客觀比較(例如跟Apple M1比不一定佔便宜),所以也只能以比例方式來表現、並且只跟自己的產品比較。
關於「比例」和「跟自己比較」的玄機,請參閱我寫的〈🔏「防禦性寫作」的技巧〉一文。
整體來說,Intel的這個作法從行銷角度來說,有聲量(但Intel隨便說什麼都會有聲量)、但目前看來不是很高明;或許之後還有一些高明的作法會出現,讓我們搬好板凳等著看。
順帶一提:Intel原始簡報中將產品的發展階段稱為「node」,這只是個在產品開發計畫中比較花俏的說法;而中文報導也照樣翻譯成「節點」,一看果然是對岸的稿子。這是個糟糕的翻譯,但或許他們並不在意就是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