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花蓮・長良國小|東面溪流、西倚高山,玉里最西南端的小校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民國 32 年,玉里旭國民學校長良分校成立,兩年後(民 34 年)分校獨立為長良國民學校,於民國 57 年改名為「長良國民小學」。
長良國小校門,直線畫得好曲折呀。(繪圖:Amo)
長良國小所在的長良里,位於玉里鎮最西南端,從東里(富里鄉)要進入長良時需要經過連接長良與富里的長富大橋(跨越秀姑巒溪),當時對周遭地緣關係還不甚了解的我,只納悶著再往下開不就要撞山了嗎?事後證明,長良雖離山脈還有一段距離,但沿著長良國小繼續往內深入卓溪鄉,確實就會抵達那在歷史課本才會看見的八關通古道了!
在道光年間,平埔族人從屏東移居至長良開墾,後因人口漸多,部分族人橫越秀姑巒溪到東岸新建部落,將新居部落稱為「大庄」、「新庄」(今富里鄉東里村),舊故居稱為「舊庄」,也就成了長良的舊地名了。
日治時期,宜蘭連家在日本制度獎勵下,向官方承墾 130 餘甲土地、興築水圳,將一片荒漠草原開闢為千畝良田,為當地的大地主(今仍見連家大古厝)。1937 年,日本人將這片良田取名為「長良」,沿用至今。(夥伴當時猜,長良應該是說這裡「長久都是良田」,也是有幾分道理呢!)
遠方的白色長柱,是長良國小的校門口。(攝影:Amo)
學田國小一樣,長良國小的校門口目前沒有對外開放,師生皆由側門出入。雖不清楚原因,不過從校門與校舍之間的距離來看,理由不外乎是學生數減少、側門離教室較近、方便留意學生狀況等等。
初見長良校舍外觀,總覺得很不像學校。說不像,但也不全然如此。教室配置、洗手台位置其實皆與其他小學無異;川堂兩側設有公佈欄,空間顯得廣闊寂寥。我在校舍前左看、右看,終於發現「不像」的點在哪了!校舍門面乾淨利落,少了每間學校都會極力浮誇展示的「校名」(如:花蓮縣玉里鎮長良國民小學)。或許正是因為校舍距離大門有段距離、不需要肩負門面之責,長良的校舍在視覺上能一體成形而不被字體打擾,顯得簡單許多。
長良國小校舍外觀。(攝影:Amo)
午後的長良國小依舊寧靜,僅管已是下課時間,在外遊玩的孩子屈指可數可數。或許是學生數少,廣大的校園腹地稀釋了孩子的聲音;或許也只是長良的孩子習性較溫,午休完喜歡待在教室醒腦。還在腦中思考各種可能的我,目光馬上被司令台後牆的彩繪吸引。
夥伴說,這是去年畢業生共同繪製的作品。一幅名為「四季」的畫作,以豐富的色彩描繪這塊土地的模樣。一畦畦稻田有著不同的點綴,時而曲線、時而圓點、時而手印,土地上有著各式各樣的人,象徵這塊土地的多元性。光是用想的,彷彿就能看見孩子們在此揮灑畫筆的模樣,感覺好快樂。
司令台後方彩繪。(攝影:Amo)
美不勝收的廁所。(攝影:Amo)
除了繽紛的司令台,學校還有一處也充滿著文藝氣息。新落成的廁所位在川堂一側的樓梯旁,有別於一般學校廁所多是鐵製喇叭鎖,這裡使用尼龍指示鎖,配上懸地的燈飾,不說還以為來到某博物館的廁所了呢!
圖書室是另一個我很喜歡的空間。原本就不小的圖書室,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又顯得更遼闊。特別是熱氣球造型的借閱櫃檯,未免也太可愛了吧!也許是因為熱氣球有著緩緩上升的意象,好似在這裡閱讀、學習,能獲得滿滿的希望與機會,乘著孩子們的天馬行空一同飛翔。
乘載希望的圖書室。(攝影:Amo)
謝謝夥伴,讓我有機會能踏訪長良國小。在你的自然教室裡,我看見極高的彈性與空間,確實能感受孩子在上課時是輕鬆、開心的,同時也有一定程度的學習,真的很不容易。雖然你在當時分享對於工作挑戰性的重視與擔憂,再經過一個學期後,你的選擇似乎也表示了你的決定,而我也相信以你的個性不會讓自己太閒,一定會為自己設定各種挑戰並逐一攻城!

參考資料:
1. 長良國小網頁
2. 玉里鎮公所網頁、《玉里鎮誌》-教育篇連結
3. 花蓮縣文化局連家大古厝網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0會員
43內容數
國小是正規教育的起點,也是連結地區的重要媒介。 或許是因為最純粹的情感、喜惡都發生在學生時期,因此學校一直是我很喜歡的場域。 愈遠離都市,愈能看見獨具特色的校園景色,結合在地元素,打造出獨樹一幟的面貌。 在這裡,我記錄了踏訪過的那些小學,那些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moL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樂合國小前身為「台灣總督府台東國語講習所璞石閣分校場」,設址於今玉里國中處,經「璞石閣蕃人公學校(1905 年)」、「玉里第二公學校(民國九年)」、「玉里雙葉國民學校(民 30)」。光復後(民 34)便與落合國民學校合併為「第一里國民學校」,隔兩年(民 36)便遷校至今日地址並改名「樂合國民學校」。
民國 35 年,玉里國民學校光復分校成立,於民國 40 年獨立設校為大禹國民學校,同樣於民國 57 年政府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後,更名為大禹國民小學。
民國 36 年,於學校現址成立富里國民學校學田分班、民國 38 年成立分校。在民國 45 正式獨立為學田國民學校,直至民國 57 年,因應九年國民教育而改制為學田國民小學。
樂合國小前身為「台灣總督府台東國語講習所璞石閣分校場」,設址於今玉里國中處,經「璞石閣蕃人公學校(1905 年)」、「玉里第二公學校(民國九年)」、「玉里雙葉國民學校(民 30)」。光復後(民 34)便與落合國民學校合併為「第一里國民學校」,隔兩年(民 36)便遷校至今日地址並改名「樂合國民學校」。
民國 35 年,玉里國民學校光復分校成立,於民國 40 年獨立設校為大禹國民學校,同樣於民國 57 年政府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後,更名為大禹國民小學。
民國 36 年,於學校現址成立富里國民學校學田分班、民國 38 年成立分校。在民國 45 正式獨立為學田國民學校,直至民國 57 年,因應九年國民教育而改制為學田國民小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從竹山走151縣道往溪頭,在初鄉村有另外一條路可以北往集集,這是139縣道,初鄉國小就在這三角叉路上。 進入這小村,就是一個寧靜可以形容,路兩旁就是房子夾著茶園,天際線低矮,還摻著高大的檳榔樹,綠意成了這邊的潑墨,我來時天色稍晚,已經瀰漫著淡淡的薄霧,到這十字路口紅綠燈,就給學校打停。 校門
Thumbnail
因為附近龍潭國小飽和的娃,設定的龍字新學校。不過,不知道怎樣,看到學校門口四個字,就想到九品芝麻官..... 學校挺大有2.2公頃,而且娃口和班級數也是龍潭第一,達到一千一百娃之多,根據資料,龍潭就只有這校達到一千人。 校門呈現客家伙房的門面,以紅磚為意念,伙房屋造型的紅磚黑瓦在兩旁引導直入
Thumbnail
總是覺得走起路來怪怪的 成長的地方-麟洛田中村,田中村分為上竹架和下竹架,日據時代與上竹架、下竹架、田心、田道稱為下四庄。外祖父在田中村的重要據點三叉路口,開了《潤財雜貨店》,倚著外祖父的店,母親開了一家裁縫店
Thumbnail
從大豹溪走台7乙接台3回北,這匯入銜接前500米左側就看到學校。這邊是上坡路,一層樓高的駁崁上遠遠就看到數株大王椰子在招搖著,我心底歡喜道: 「又有小學了!」 古樸的水泥框白瓶干的圍牆,一路延伸往前,紅磚校舍漸次在樹稍縫隙間分明起來。再前就看到階梯上的校門,雙柱單進,雙柱上有半圓虹桿,桿上鐵
Thumbnail
其實是想去看看古蹟。這學校開門的兩扇門,還有進門的紅瓦建築就是認證的古蹟。 學校雖然在1899就建校,但是這古蹟的校舍要到1934年才全部竣工,算不得百年,但是正門採古典多立克柱式建築就有特色。 從康樂街走來,圍牆後就是高高的大王椰子,真得吾心,十數米後地一個大門出現:雙抱牆四柱三進門,不論
Thumbnail
七堵車站的正後方有個山邊社區,這是一個大約1700戶人家的長興社區,學校就在這邊,正對著車站的後門。 校地2.1公頃,250娃11班的規模,典型的社區小學。校門中短柱、左矮牆右警衛室的雙進口,週邊圍以小葉欖仁、黑板木等綠樹,俯瞰校地呈東西向長條狀,東邊是呈現倒C型校舍,西邊則是操場。 學校北側與
Thumbnail
學校剛過完百年生日,值得慶賀。校園位在103市道和三和路三段口,但是校門卻是在三和路二段173巷裡,這巷子路幅窄,兩輛車會車的寬度,幸好學校側還留有人行道以利娃通學。 這條巷子其實就是「學校巷」,由路口依次是三重國小、光榮國中、光榮國小然後就見底了。兩小學夾著一國中,挺有興味,更有趣的是:在用鳥瞰
Thumbnail
她是日據時代在花蓮設立的第一所公學校。花蓮市有16所公私立小學,其中有明義、明廉、明恥以及中華等四所都是源出這校,所以有人將明禮小視為花蓮小學的母學校。 其實在日據時代,明禮還有產生一所幼稚園--若葉幼稚園,只是後來沒有繼承的學校而在歷史軌道上消失。 但是明禮這一校名也是更迭多次,一開始的
Thumbnail
這是在校門口的附近畫的,這個學校感覺很舒服,主要是沒有大門,讓人覺得很親近。鄉下小學就是這樣子,像市區的小學有比較明確的圍欄圍住,確保學生安全。這邊就沒有那麼講究,很輕鬆親近的樣子。 宜蘭縣五結鄉孝威國民小學,位於宜蘭縣五結鄉,是一所小規模的公立小學,學校創立於1921年,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學校佔
Thumbnail
在濂洞國小散策時,學校圍牆邊一座古老的洗手臺,古樸水泥透出內裡的紅磚,他和其他的遊客一樣,路過、走過、就放過,直接到邊邊欣賞水湳洞的C字海灣,但是對我來說,那就是直接提取國小的洗手臺的印記,讓我相當興奮。 學校在洗手臺上方面貼了一張說明,文字描述那是「長仁分班洗手臺」,底下有非常小的文字寫著「長仁
Thumbnail
從竹山走151縣道往溪頭,在初鄉村有另外一條路可以北往集集,這是139縣道,初鄉國小就在這三角叉路上。 進入這小村,就是一個寧靜可以形容,路兩旁就是房子夾著茶園,天際線低矮,還摻著高大的檳榔樹,綠意成了這邊的潑墨,我來時天色稍晚,已經瀰漫著淡淡的薄霧,到這十字路口紅綠燈,就給學校打停。 校門
Thumbnail
因為附近龍潭國小飽和的娃,設定的龍字新學校。不過,不知道怎樣,看到學校門口四個字,就想到九品芝麻官..... 學校挺大有2.2公頃,而且娃口和班級數也是龍潭第一,達到一千一百娃之多,根據資料,龍潭就只有這校達到一千人。 校門呈現客家伙房的門面,以紅磚為意念,伙房屋造型的紅磚黑瓦在兩旁引導直入
Thumbnail
總是覺得走起路來怪怪的 成長的地方-麟洛田中村,田中村分為上竹架和下竹架,日據時代與上竹架、下竹架、田心、田道稱為下四庄。外祖父在田中村的重要據點三叉路口,開了《潤財雜貨店》,倚著外祖父的店,母親開了一家裁縫店
Thumbnail
從大豹溪走台7乙接台3回北,這匯入銜接前500米左側就看到學校。這邊是上坡路,一層樓高的駁崁上遠遠就看到數株大王椰子在招搖著,我心底歡喜道: 「又有小學了!」 古樸的水泥框白瓶干的圍牆,一路延伸往前,紅磚校舍漸次在樹稍縫隙間分明起來。再前就看到階梯上的校門,雙柱單進,雙柱上有半圓虹桿,桿上鐵
Thumbnail
其實是想去看看古蹟。這學校開門的兩扇門,還有進門的紅瓦建築就是認證的古蹟。 學校雖然在1899就建校,但是這古蹟的校舍要到1934年才全部竣工,算不得百年,但是正門採古典多立克柱式建築就有特色。 從康樂街走來,圍牆後就是高高的大王椰子,真得吾心,十數米後地一個大門出現:雙抱牆四柱三進門,不論
Thumbnail
七堵車站的正後方有個山邊社區,這是一個大約1700戶人家的長興社區,學校就在這邊,正對著車站的後門。 校地2.1公頃,250娃11班的規模,典型的社區小學。校門中短柱、左矮牆右警衛室的雙進口,週邊圍以小葉欖仁、黑板木等綠樹,俯瞰校地呈東西向長條狀,東邊是呈現倒C型校舍,西邊則是操場。 學校北側與
Thumbnail
學校剛過完百年生日,值得慶賀。校園位在103市道和三和路三段口,但是校門卻是在三和路二段173巷裡,這巷子路幅窄,兩輛車會車的寬度,幸好學校側還留有人行道以利娃通學。 這條巷子其實就是「學校巷」,由路口依次是三重國小、光榮國中、光榮國小然後就見底了。兩小學夾著一國中,挺有興味,更有趣的是:在用鳥瞰
Thumbnail
她是日據時代在花蓮設立的第一所公學校。花蓮市有16所公私立小學,其中有明義、明廉、明恥以及中華等四所都是源出這校,所以有人將明禮小視為花蓮小學的母學校。 其實在日據時代,明禮還有產生一所幼稚園--若葉幼稚園,只是後來沒有繼承的學校而在歷史軌道上消失。 但是明禮這一校名也是更迭多次,一開始的
Thumbnail
這是在校門口的附近畫的,這個學校感覺很舒服,主要是沒有大門,讓人覺得很親近。鄉下小學就是這樣子,像市區的小學有比較明確的圍欄圍住,確保學生安全。這邊就沒有那麼講究,很輕鬆親近的樣子。 宜蘭縣五結鄉孝威國民小學,位於宜蘭縣五結鄉,是一所小規模的公立小學,學校創立於1921年,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學校佔
Thumbnail
在濂洞國小散策時,學校圍牆邊一座古老的洗手臺,古樸水泥透出內裡的紅磚,他和其他的遊客一樣,路過、走過、就放過,直接到邊邊欣賞水湳洞的C字海灣,但是對我來說,那就是直接提取國小的洗手臺的印記,讓我相當興奮。 學校在洗手臺上方面貼了一張說明,文字描述那是「長仁分班洗手臺」,底下有非常小的文字寫著「長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