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媽教育所創立於 1910 年,為土坂國小之前身。民 35 年達仁設鄉,學校改名為「臺東縣達仁鄉中心國民學校」,次(民 36)年再改名為「土坂國民學校」。民 57 年改制為土坂國民小學,並於民 106 年轉型為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
達仁,開車前往臺東必經之路,卻總是在台 9 線短暫交會。今年五一連假,達仁鄉在地品牌「縫迴山海」首次推出 Daren 山海祭,地點位於土坂青年聚會所之青青草皮,秉持著對地方的好奇,且支持朋友的工作,首次深入這塊土地,卻也意外串起與土坂國小的緣分。
達仁鄉境內共有六個村,由北而南分別是台坂村、土坂村、新化村、安朔村、森永村以及南田村,其中南田村是達仁鄉唯一臨海的村落,更為阿塱壹古道其中一個入口(另一入口位於屏東旭海)。而「阿塱壹」(aljungic, 又寫作阿塱衛)其實是安朔村的舊地名,該村也除了是達仁鄉行政中心外,也是鄉內唯一有公路經過的部落。基本上只要從南迴前往東部,離開屏東駛入台東的那一瞬間,便屬安朔村範疇。
這次要前往的土坂村,卻要延著台 9 持續往北,接近太麻里前左轉入山,方能抵達。初來此地,路途比我想的還要遠,越往山裡開越有柳暗花明之感,又或者應該說,說明了我原本對於南臺東這塊土地的認識實在太過狹隘。
蘊含深厚文化的豐饒之地
土坂,tjuabal,在排灣族語為「豐饒之地」,也是全臺唯一保存完整五年祭傳統祭儀的部落。今(2023)年十月,正是五年祭舉辦之年,族人們也早已做好準備迎接五年一次的大祭,稍早提到的 Daren 山海祭,正是串連部落、旅外族人以及一般旅人的預熱活動,透過音樂會、市集、體驗活動感受達仁精神、藉以發揚部落文化。
沿著部落主幹道前行,尚未抵達集會所前的小路拐彎,就能看見土坂國小校門。沒有其他國小校門來得寬大,土坂國小以排灣族頭飾、琉璃串珠、陶壺、菱形紋與巨大的人形木雕,回應著「vusam 文化實驗」的核心精神。
2017 年,土坂國小正式轉型為「臺東縣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也是全臺最早啟動排灣族文化實驗課程的小學。學校課程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時序,結合部落文化分為四大主題:漁獵祭、收穫祭、五年祭、狩獵祭,再各自擬定文化、制度、生態、藝術人文等面向,在 108 課綱基礎上適時補充教材。
(逛了這麼多校園,你還記得其他
實驗小學有哪些特色課程嗎?)
此外,學校更發展以排灣文化本位課程,如「文化數學」,以參與五年祭人數切入「概數」、用排灣族特色食物 qavai(小米粽)教導四則運算,不僅讓數學更貼近孩子的生活情境,更是落實「文化而來,數學而去」口號,讓孩子在學習的路上,都能依循著自身文化脈絡,建構相關知識體系。
播下種子,傳承文化
語言復振更是學校推動實驗教育的主軸之一。除了基本的族語課程,學校配合部落祭典自編族語歌謠及唸謠,班級佈置處處可見族語元素,利用「族語存摺」加深詞彙印象,甚至也會辦理族語競賽活動,讓族語深根在生活的每一天。
土坂國小文化老師 tjaiwan giling(彩以灣・吉靈)認為,唯有掌握話語權,「由我來詮釋我的文化」,才能打破刻板印象,加強自我身份的認同。
tjaiwan giling 老師與校舍。(校園圖:小家屋)
曾經在想,教導部落孩子學ㄅㄆㄇ、寫國字是不是一種文化殖民(雖然這麼說是有點言重啦),而老師的話不禁讓我換個角度思考,若上述學習為因應主流文化不得不的過程,那我們是不是應讓孩子保有對自身文化的覺察與經驗,培養孩子用國語向外界詮釋自身文化的能力,將來他們便能釐清文化隔閡造成的誤解,向他人介紹自己的文化,並且更清楚自己是誰。
vusam 在排灣語裡為「種子」,延伸為「傳承」之意。學校更以 vusam 推動實驗教育五大願景,期許孩子能以探索、冒險的精神學習(venture);做事能用心獨具、創新思考(unique);學習並傳承排灣文化(seeding);對待環境、文化、他人及自己都能欣賞且尊重(appreciate);擁有主動積極的正向態度,能不斷修正自我、超越自我(morality)。
文末,感謝 Daren 山海祭 促成這趟校園之旅,為《校園逛逛》開拓臺東的第一所小學(已廢校的
多良國小暫時不算的話XD)。特別感謝《達仁鄉刊》邀稿,讓我在記憶猶新之時再訪土坂部落,且有機會在文化老師的帶領下深入校園,認識學校的特色課程及故事。
逛完校園的你,如果對達仁鄉有更多的好奇,這一期《達仁鄉刊》還有更多精彩內容,相信你也會喜歡。一起拭目以待囉!
參考資料:
1. 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
網站、
臉書。
2. 達仁鄉公所
網頁。
3. 國家文化記憶庫,土坂國小
網頁。
4. 地方賊,【部落】熟悉的土坂街道,同樣精彩的部落品牌故事 達仁鄉。
文章。
5. 2022達仁鄉鄉刊秋季好,
連結。
6. 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
報導。
7. 能說族語盡量說!土坂小學排灣文化的「沈浸式教學」,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