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土坂國小|在豐饒之地種下文化種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噶媽教育所創立於 1910 年,為土坂國小之前身。民 35 年達仁設鄉,學校改名為「臺東縣達仁鄉中心國民學校」,次(民 36)年再改名為「土坂國民學校」。民 57 年改制為土坂國民小學,並於民 106 年轉型為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
raw-image

達仁,開車前往臺東必經之路,卻總是在台 9 線短暫交會。今年五一連假,達仁鄉在地品牌「縫迴山海」首次推出 Daren 山海祭,地點位於土坂青年聚會所之青青草皮,秉持著對地方的好奇,且支持朋友的工作,首次深入這塊土地,卻也意外串起與土坂國小的緣分。

raw-image

達仁鄉境內共有六個村,由北而南分別是台坂村、土坂村、新化村、安朔村、森永村以及南田村,其中南田村是達仁鄉唯一臨海的村落,更為阿塱壹古道其中一個入口(另一入口位於屏東旭海)。而「阿塱壹」(aljungic, 又寫作阿塱衛)其實是安朔村的舊地名,該村也除了是達仁鄉行政中心外,也是鄉內唯一有公路經過的部落。基本上只要從南迴前往東部,離開屏東駛入台東的那一瞬間,便屬安朔村範疇。

這次要前往的土坂村,卻要延著台 9 持續往北,接近太麻里前左轉入山,方能抵達。初來此地,路途比我想的還要遠,越往山裡開越有柳暗花明之感,又或者應該說,說明了我原本對於南臺東這塊土地的認識實在太過狹隘。

蘊含深厚文化的豐饒之地

土坂,tjuabal,在排灣族語為「豐饒之地」,也是全臺唯一保存完整五年祭傳統祭儀的部落。今(2023)年十月,正是五年祭舉辦之年,族人們也早已做好準備迎接五年一次的大祭,稍早提到的 Daren 山海祭,正是串連部落、旅外族人以及一般旅人的預熱活動,透過音樂會、市集、體驗活動感受達仁精神、藉以發揚部落文化。

沿著部落主幹道前行,尚未抵達集會所前的小路拐彎,就能看見土坂國小校門。沒有其他國小校門來得寬大,土坂國小以排灣族頭飾、琉璃串珠、陶壺、菱形紋與巨大的人形木雕,回應著「vusam 文化實驗」的核心精神。

raw-image

2017 年,土坂國小正式轉型為「臺東縣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也是全臺最早啟動排灣族文化實驗課程的小學。學校課程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時序,結合部落文化分為四大主題:漁獵祭、收穫祭、五年祭、狩獵祭,再各自擬定文化、制度、生態、藝術人文等面向,在 108 課綱基礎上適時補充教材。

(逛了這麼多校園,你還記得其他實驗小學有哪些特色課程嗎?)

此外,學校更發展以排灣文化本位課程,如「文化數學」,以參與五年祭人數切入「概數」、用排灣族特色食物 qavai(小米粽)教導四則運算,不僅讓數學更貼近孩子的生活情境,更是落實「文化而來,數學而去」口號,讓孩子在學習的路上,都能依循著自身文化脈絡,建構相關知識體系。

raw-image

播下種子,傳承文化

語言復振更是學校推動實驗教育的主軸之一。除了基本的族語課程,學校配合部落祭典自編族語歌謠及唸謠,班級佈置處處可見族語元素,利用「族語存摺」加深詞彙印象,甚至也會辦理族語競賽活動,讓族語深根在生活的每一天。

土坂國小文化老師 tjaiwan giling(彩以灣・吉靈)認為,唯有掌握話語權,「由我來詮釋我的文化」,才能打破刻板印象,加強自我身份的認同。

raw-image

曾經在想,教導部落孩子學ㄅㄆㄇ、寫國字是不是一種文化殖民(雖然這麼說是有點言重啦),而老師的話不禁讓我換個角度思考,若上述學習為因應主流文化不得不的過程,那我們是不是應讓孩子保有對自身文化的覺察與經驗,培養孩子用國語向外界詮釋自身文化的能力,將來他們便能釐清文化隔閡造成的誤解,向他人介紹自己的文化,並且更清楚自己是誰。

vusam 在排灣語裡為「種子」,延伸為「傳承」之意。學校更以 vusam 推動實驗教育五大願景,期許孩子能以探索、冒險的精神學習(venture);做事能用心獨具、創新思考(unique);學習並傳承排灣文化(seeding);對待環境、文化、他人及自己都能欣賞且尊重(appreciate);擁有主動積極的正向態度,能不斷修正自我、超越自我(morality)。

raw-image

文末,感謝 Daren 山海祭 促成這趟校園之旅,為《校園逛逛》開拓臺東的第一所小學(已廢校的多良國小暫時不算的話XD)。特別感謝《達仁鄉刊》邀稿,讓我在記憶猶新之時再訪土坂部落,且有機會在文化老師的帶領下深入校園,認識學校的特色課程及故事。

逛完校園的你,如果對達仁鄉有更多的好奇,這一期《達仁鄉刊》還有更多精彩內容,相信你也會喜歡。一起拭目以待囉!


參考資料:
1. 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網站臉書
2. 達仁鄉公所網頁
3. 國家文化記憶庫,土坂國小網頁
4. 地方賊,【部落】熟悉的土坂街道,同樣精彩的部落品牌故事 達仁鄉。文章
5. 2022達仁鄉鄉刊秋季好,連結
6. 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報導
7. 能說族語盡量說!土坂小學排灣文化的「沈浸式教學」,報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moLin的沙龍
31會員
43內容數
國小是正規教育的起點,也是連結地區的重要媒介。 或許是因為最純粹的情感、喜惡都發生在學生時期,因此學校一直是我很喜歡的場域。 愈遠離都市,愈能看見獨具特色的校園景色,結合在地元素,打造出獨樹一幟的面貌。 在這裡,我記錄了踏訪過的那些小學,那些故事。
AmoL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7/30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Thumbnail
2022/07/30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Thumbnail
2022/02/23
創校於民國 37 年,前身為富里國民學校永豐分班,民國 42 年升格為分校,於民國 45 年獨立為永豐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制為永豐國民小學。民國 110 年正式轉型為「吉拉米代阿美族實驗小學」,為花蓮第三所阿美族實驗小學。
Thumbnail
2022/02/23
創校於民國 37 年,前身為富里國民學校永豐分班,民國 42 年升格為分校,於民國 45 年獨立為永豐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制為永豐國民小學。民國 110 年正式轉型為「吉拉米代阿美族實驗小學」,為花蓮第三所阿美族實驗小學。
Thumbnail
2022/01/20
成立於民國 10 年元旦,前身為清水教育所,本由日本警察機構兼辦,直到光復後才正式轉型為學校,定名卓清國民學校,並於民國 57 年改制為卓清國小。
Thumbnail
2022/01/20
成立於民國 10 年元旦,前身為清水教育所,本由日本警察機構兼辦,直到光復後才正式轉型為學校,定名卓清國民學校,並於民國 57 年改制為卓清國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噶媽教育所創立於 1910 年,為土坂國小之前身。民 35 年達仁設鄉,學校改名為「臺東縣達仁鄉中心國民學校」,次(民 36)年再改名為「土坂國民學校」。民 57 年改制為土坂國民小學,並於民 106 年轉型為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
Thumbnail
噶媽教育所創立於 1910 年,為土坂國小之前身。民 35 年達仁設鄉,學校改名為「臺東縣達仁鄉中心國民學校」,次(民 36)年再改名為「土坂國民學校」。民 57 年改制為土坂國民小學,並於民 106 年轉型為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
Thumbnail
台南『保大』地域的思考 近年來,台灣本土意識已走向了主體化,在地『台南學』的研究更引領了不少文史工作者投入對於家鄉土地的辯證,更從在地的人、文、地、產、景材料之中,挖掘與釐析出更多不同的詮釋視角。在2019年政府展開了『地方創生』的元年啓動,落實從縣市到鄉鎮,找尋不同鄉鎮的在地特色,尤其是『社區創生
Thumbnail
台南『保大』地域的思考 近年來,台灣本土意識已走向了主體化,在地『台南學』的研究更引領了不少文史工作者投入對於家鄉土地的辯證,更從在地的人、文、地、產、景材料之中,挖掘與釐析出更多不同的詮釋視角。在2019年政府展開了『地方創生』的元年啓動,落實從縣市到鄉鎮,找尋不同鄉鎮的在地特色,尤其是『社區創生
Thumbnail
文 / 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 參與共識營,發現每個團隊不論是透過文化、產業的方式推動地方創生,於本質上都是透過「教育」在發揮「影響力」。 而在處理地方問題的同時,創生團隊與外部團隊的合作,甚至有良性競爭的必要性,才能於有限的資源中,發展出最有影響力的成績。以後壁的兩個創生單位而言,俗女村在區域與硬體
Thumbnail
文 / 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 參與共識營,發現每個團隊不論是透過文化、產業的方式推動地方創生,於本質上都是透過「教育」在發揮「影響力」。 而在處理地方問題的同時,創生團隊與外部團隊的合作,甚至有良性競爭的必要性,才能於有限的資源中,發展出最有影響力的成績。以後壁的兩個創生單位而言,俗女村在區域與硬體
Thumbnail
民國前 3(1909)年,內埔公學校「頓物分校」成立,為竹田國小之前身,於民國 5 年獨立為頓物公學校、民國 10 年改為竹田公學校、民國 30 年改稱竹田國民學校,並在民國 57 年改制為竹田國民小學。
Thumbnail
民國前 3(1909)年,內埔公學校「頓物分校」成立,為竹田國小之前身,於民國 5 年獨立為頓物公學校、民國 10 年改為竹田公學校、民國 30 年改稱竹田國民學校,並在民國 57 年改制為竹田國民小學。
Thumbnail
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楓林國小於 1924 年建校。該時期仍屬日據時期,在網路上可尋之資料甚少,唯「點亮明日閱讀」提及該校前身為「外麻里巴社教育所」,後隨麻里巴社移居至現址,稱為「楓教育所」。於民國 35 年改稱楓林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為楓林國民小學。
Thumbnail
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楓林國小於 1924 年建校。該時期仍屬日據時期,在網路上可尋之資料甚少,唯「點亮明日閱讀」提及該校前身為「外麻里巴社教育所」,後隨麻里巴社移居至現址,稱為「楓教育所」。於民國 35 年改稱楓林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為楓林國民小學。
Thumbnail
建醮、普渡是台灣漢人的重要民俗活動,然而在令人在意的是19世紀的熟蕃也有建醮,固然受漢人的影響,但本身的部落民俗傳統也雜揉在其中,不像是單純的漢人建醮。本文受岸裡大社所遺留下來的文書,以及受「清帝國」介入岸裡行政社群的形成與社會生活實況的釐清。
Thumbnail
建醮、普渡是台灣漢人的重要民俗活動,然而在令人在意的是19世紀的熟蕃也有建醮,固然受漢人的影響,但本身的部落民俗傳統也雜揉在其中,不像是單純的漢人建醮。本文受岸裡大社所遺留下來的文書,以及受「清帝國」介入岸裡行政社群的形成與社會生活實況的釐清。
Thumbnail
石門國小前身為蕃童教育所,於 1917 年設於牡丹與四林。光復後(民 34 年)則改為高雄縣立石門國民學校,民國 49 年因應行政區域調整,改為屏東縣牡丹鄉石門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為石門國小。
Thumbnail
石門國小前身為蕃童教育所,於 1917 年設於牡丹與四林。光復後(民 34 年)則改為高雄縣立石門國民學校,民國 49 年因應行政區域調整,改為屏東縣牡丹鄉石門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為石門國小。
Thumbnail
大興國小創校於民國 46 年,民國 57 年因應九年國教而正名為大興國民小學。
Thumbnail
大興國小創校於民國 46 年,民國 57 年因應九年國教而正名為大興國民小學。
Thumbnail
於 1900 年(民國前 12 年)建立之「台東國語傳習所太巴塱分教場」,歷經多次重要更名,如「太巴塱公學校」、「富田公學校」、「富田國民學校」、「北富國民學校」、「北富國民小學」,直至 1994 年(民 83 年)奉准以原住民傳統地名 Tafalong 為校名,還名為現今的「太巴塱國小」。
Thumbnail
於 1900 年(民國前 12 年)建立之「台東國語傳習所太巴塱分教場」,歷經多次重要更名,如「太巴塱公學校」、「富田公學校」、「富田國民學校」、「北富國民學校」、「北富國民小學」,直至 1994 年(民 83 年)奉准以原住民傳統地名 Tafalong 為校名,還名為現今的「太巴塱國小」。
Thumbnail
台北市政府又湮滅了一個歷史證據...... 珍稀日治糧倉 「台灣拓殖株式會社穀倉」被拆了 台灣拓殖株式會社穀倉被拆 北市文化局:不具文資價值
Thumbnail
台北市政府又湮滅了一個歷史證據...... 珍稀日治糧倉 「台灣拓殖株式會社穀倉」被拆了 台灣拓殖株式會社穀倉被拆 北市文化局:不具文資價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