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永豐國小|吉拉米代,花蓮第三所阿美族實驗小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創校於民國 37 年,前身為富里國民學校永豐分班,民國 42 年升格為分校,於民國 45 年獨立為永豐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制為永豐國民小學。民國 110 年正式轉型為「吉拉米代阿美族實驗小學」,為花蓮第三所阿美族實驗小學。
raw-image

上一趟花蓮之旅,因故未能踏訪永豐國小,心中總是惋惜。幸好在 2021 歲末之際再訪花蓮富里,受主任之邀,有幸參與永豐國小與學田國小合辦之村校運動大會,而這也是永豐國小轉型為實驗小學的第一屆運動會,也算是具有特殊意義。這次逛校園雖沒有以往深入校舍聽聞故事的經驗,卻意外感受部落運動會的熱情與活躍,留下過往不曾有過的經驗。

raw-image

吉拉米代-台 23 線的阿美族部落

若是《校園逛逛》的忠實讀者,對於「阿美族實驗小學」一詞肯定不陌生。先前曾介紹過的豐濱國小(豐濱國小阿美族聖山 Cilangasan 實驗學校)為全台第一所體制內的阿美族實驗學校。而永豐國小則是繼豐濱國小與鶴崗國小之後,花蓮縣(也是全國)第三所阿美族實驗小學。

「吉拉米代阿美族實驗小學」的「吉拉米代」(Cilamitay),在阿美族語表示「大樹的根」。據富里鄉公所網頁所述,早期阿美族人覺得遷移至此時,看到楓樹樹根大到可以當橋樑而以此為名。

「吉拉米代」位於花蓮縣富里鄉豐南社區,意指永豐之南,是鄉內位置最南、面積最大的村落,座落在花蓮縣最南端的台 23 線(東富公路)沿線。這條由富里接往臺東東河的東富公路,路途曲折而蜿蜒,騎車經狹宰的路面,一側是岩壁,另一側則是溪谷,視野相當壯闊,因而有小天祥峽谷之稱。然而,這條全長 45.5 公里的公路,自玉長公路開通後已鮮少人行駛,大部份用路人為兩地居民,也使吉拉米代始終保持最樸實的風貌。

raw-image
raw-image

轉型實小,打造阿美文化場域

在轉型為實驗小學時,校長接受報導指出,希望孩子從八大課程中立足土地,學習部落傳統文化,課程容包含「部落歷史」、「樂舞」、「編織」、「公益」、「傳統捕獵」、「飲食文化」、「山林智慧」及「溪流文化」,就像大樹之根扎根土地,並連結傳統文化。

甫到校園,就對學校特殊配置留下刻印象。因位於坡度上,使得校園內有高階落差並不特別,然而永豐國小校舍與操場卻是在校門之下,必須向內探望才能看見校舍本體,加上階梯兩側樹枝綠葉的遮蔽,為校園增添不少神秘感。

raw-image

順著樓梯往下,豐富的阿美族元素立刻於左右兩側迎來。左側是傳統屋舍外型之廁所,右側則是寫有「吉拉米代阿美族實驗小學」之題字,像座小小的校門,上頭的木紋刻痕驕傲佇立著,宣告著此門後所乘載的文化與傳統知識,如霍格華茲的魔法世界,有著迷人的課程。

據報導指出,永豐國小因參加原住民重點學校新校園運動,於 2019 年協同部落工班,在校園打造青年聚會所 adawang 及廚房等阿美族傳統房屋,將部落傳統文化融入校園,過程全以阿美族傳統工法、傳統建材(如九芎、黃藤等)打造而成,完全沒有使用任何一根鐵釘。

raw-image

雖然此區在到訪時暫時不對外開放,但從外望去,仍然可見兩個傳統家屋(聚會所與廚房)相對而立。據說幾次颱風侵襲,在富里鄉都傳出災情之情況下,學校的傳統家屋卻依然挺立、絲毫無損壞,可見部落族人工法之精湛!

另一處同樣以傳統阿美族工法搭建而成的建築,則是座落於在操場後方、用以傳承阿美族陶藝文化的陶藝教室,雖然教室裡目前尚未啟動,但光是想像孩子未來在這裡跟著部落耆老學習傳統陶藝的模樣,心中默默有些感動。

raw-image

雨中,孩子、老師與村民同樂

富里的冬天,或者說縱谷的冬天,飄著細雨,總讓人想起早期在台北的生活,也是這樣濕冷。光是從富里車站附近騎車上山,我的視線早已被雨水及霧氣佔據,濕透的袖口怎樣也擦不淨鏡片上的雨珠。「啊,這樣比賽還會進行嗎?」這樣的疑慮,隨著校慶開始、運動場上各項活動如火如荼的進行而逐漸消失。

儘管飄著細雨、天氣再冷,運動場上的熱情卻從來不曾減少過。

raw-image

這也是我第一次參與部落的校村運動會,除了有烤香腸進駐校園,(附帶一提烤香腸真的好吃,在冷冷的天吃起來更痛快),社區的大人們竟然玩得比孩子還開心,一邊跑步還一邊搞笑,十分逗趣。

看見大人們玩得不亦樂乎,想起在買烤香腸時,一旁的老奶奶說自己也是從永豐國小畢業的,或許對部落的人而言,校村運動會不只是孩子們的運動會,更是大人們的同樂會,一起在操場跑呀跑的,就像回到小時候那段單純而美好的日子,什麼都不管,僅管向前衝就是了。

raw-image
raw-image

謝謝永豐國小主任的邀約,讓我有機會踏訪永豐國小,彌補上次未能到訪校園之憾。沒想到時隔八個月,過了一個暑假,永豐國小不僅轉型為實驗小學,連校門口都變得不一樣了!這也讓我更加確信「紀錄」的重要。這塊土地跟人一樣,會代謝、會更新,乘載的故事也持續在變動著,或許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己所能的記錄地方上的每一景、每一人、每一瞬,慢慢積累成土地的模樣。

raw-image
raw-image

參考資料:
1. 永豐國小網頁
2. 甘單慢慢遊-網誌
3. 富里鄉公所網頁
4. 自由時報-全國第3所!富里永豐國小轉型「吉拉米代阿美族實驗小學」報導
5. 全國教育電台-新校園運動 永豐國小勇奪五百萬獎金報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moLin的沙龍
31會員
43內容數
國小是正規教育的起點,也是連結地區的重要媒介。 或許是因為最純粹的情感、喜惡都發生在學生時期,因此學校一直是我很喜歡的場域。 愈遠離都市,愈能看見獨具特色的校園景色,結合在地元素,打造出獨樹一幟的面貌。 在這裡,我記錄了踏訪過的那些小學,那些故事。
AmoL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8/06
噶媽教育所創立於 1910 年,為土坂國小之前身。民 35 年達仁設鄉,學校改名為「臺東縣達仁鄉中心國民學校」,次(民 36)年再改名為「土坂國民學校」。民 57 年改制為土坂國民小學,並於民 106 年轉型為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
Thumbnail
2023/08/06
噶媽教育所創立於 1910 年,為土坂國小之前身。民 35 年達仁設鄉,學校改名為「臺東縣達仁鄉中心國民學校」,次(民 36)年再改名為「土坂國民學校」。民 57 年改制為土坂國民小學,並於民 106 年轉型為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
Thumbnail
2022/07/30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Thumbnail
2022/07/30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Thumbnail
2022/01/20
成立於民國 10 年元旦,前身為清水教育所,本由日本警察機構兼辦,直到光復後才正式轉型為學校,定名卓清國民學校,並於民國 57 年改制為卓清國小。
Thumbnail
2022/01/20
成立於民國 10 年元旦,前身為清水教育所,本由日本警察機構兼辦,直到光復後才正式轉型為學校,定名卓清國民學校,並於民國 57 年改制為卓清國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第004校: 南庄國小,歇腳走一個時光流行 南庄應該是苗栗縣最早有規模、有名氣的觀光聚落,因為那條老街。 老街一到假日就是人潮洶湧,大部分人就是從遊客中心停車場停車,過馬路穿過微有坡度也是最有名的桂花巷,再順著文化路右拐進情人巷,這三、四百公尺的老街,頗有歷史痕跡和氣氛,兩旁的店家可
Thumbnail
第004校: 南庄國小,歇腳走一個時光流行 南庄應該是苗栗縣最早有規模、有名氣的觀光聚落,因為那條老街。 老街一到假日就是人潮洶湧,大部分人就是從遊客中心停車場停車,過馬路穿過微有坡度也是最有名的桂花巷,再順著文化路右拐進情人巷,這三、四百公尺的老街,頗有歷史痕跡和氣氛,兩旁的店家可
Thumbnail
第037校: 永安國小,翡翠水庫,消失的村落和廢校 .. 看完了鱷魚島、千島湖還有土虱頭等等石碇風景後,我們悠哉的沿著河岸小路往東行,因為看地圖上有條小路可以蜿蜒上山回到台9線上。 沒想在一座土地公廟前看到駁崁上釘著看板,上面寫著「失落的村莊」......一串風景名,讓我眼睛一亮的是:我看到最
Thumbnail
第037校: 永安國小,翡翠水庫,消失的村落和廢校 .. 看完了鱷魚島、千島湖還有土虱頭等等石碇風景後,我們悠哉的沿著河岸小路往東行,因為看地圖上有條小路可以蜿蜒上山回到台9線上。 沒想在一座土地公廟前看到駁崁上釘著看板,上面寫著「失落的村莊」......一串風景名,讓我眼睛一亮的是:我看到最
Thumbnail
民國 49 年,華山國民學校華南分校成立,減緩該村孩子上下學路途遙遠之不便,並於民國 51 年獨立設校為華南國民學校、民 57 年改制為華南國民小學。
Thumbnail
民國 49 年,華山國民學校華南分校成立,減緩該村孩子上下學路途遙遠之不便,並於民國 51 年獨立設校為華南國民學校、民 57 年改制為華南國民小學。
Thumbnail
創校於民國 37 年,前身為富里國民學校永豐分班,民國 42 年升格為分校,於民國 45 年獨立為永豐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制為永豐國民小學。民國 110 年正式轉型為「吉拉米代阿美族實驗小學」,為花蓮第三所阿美族實驗小學。
Thumbnail
創校於民國 37 年,前身為富里國民學校永豐分班,民國 42 年升格為分校,於民國 45 年獨立為永豐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制為永豐國民小學。民國 110 年正式轉型為「吉拉米代阿美族實驗小學」,為花蓮第三所阿美族實驗小學。
Thumbnail
民國 98 年八月,莫拉克風災重創中南部偏鄉,屏東縣瑪家鄉、三地門鄉、霧台鄉部分村民被迫遷村至禮納里部落。民國 100 年,由張榮發基金會認養、獨資捐建的「長榮百合國小」正式成立,是台灣第一所英譯校名(Evergreen Lily),象徵百年部落之永續經營。
Thumbnail
民國 98 年八月,莫拉克風災重創中南部偏鄉,屏東縣瑪家鄉、三地門鄉、霧台鄉部分村民被迫遷村至禮納里部落。民國 100 年,由張榮發基金會認養、獨資捐建的「長榮百合國小」正式成立,是台灣第一所英譯校名(Evergreen Lily),象徵百年部落之永續經營。
Thumbnail
歷經貓公學校、公番人公學校、豐濱公學校,在光復後(民 34 年)正名為豐濱國民學校,且在民國 57 年改稱豐濱國民小學迄今。108 年,學校正式轉型為「豐濱國小阿美族聖山 Cilangasan 實驗學校」,成為全台第一所體制內的阿美族實驗學校。
Thumbnail
歷經貓公學校、公番人公學校、豐濱公學校,在光復後(民 34 年)正名為豐濱國民學校,且在民國 57 年改稱豐濱國民小學迄今。108 年,學校正式轉型為「豐濱國小阿美族聖山 Cilangasan 實驗學校」,成為全台第一所體制內的阿美族實驗學校。
Thumbnail
民國 50 年,觀音國民學校高寮分校成立,三年後獨立為「高寮國民學校」,並在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民 57)正名為「高寮國民小學」。
Thumbnail
民國 50 年,觀音國民學校高寮分校成立,三年後獨立為「高寮國民學校」,並在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民 57)正名為「高寮國民小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