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8|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大漢天威-奉世震西羌】

漢元帝,西漢第十一位皇帝。 也是公認讓西漢轉入衰敗甚至走向滅亡之路的皇帝。 對,不是漢武帝,不要再叫劉徹背鍋了。 一個皇帝在位的期間,通常是10~30年,漢武帝劉徹特別「長壽」,當了近六十年。 所以一般來說,皇帝A的臣子,到皇帝C的時候都還活著,是很常見的事情。 能夠成為三代老重臣,不管是良臣還是佞臣,這個人的才能肯定都是優秀的。 重臣是指朝廷裡的大臣(含三輔),地方公務員要當個幾十年,跟皇帝也是沒什麼關係的。 喔,就像台灣換總統要換內閣,可不會去換屏東縣政府的公務員這樣。 漢武帝時代,有不少從文帝景帝時代留下的大臣,為他的大業奠定了基礎。 還包括了三代「后」:孝文竇皇后女士。 漢武帝之後,他所留下以霍光為首的大臣,同樣穩固了昭宣之治的地基。 但是,沒有一個皇帝想要永遠待在過去的陰影之下。 漢武帝成長之後,對朝廷做了一番清洗。 漢宣帝亦然。 不同的是,漢武帝在位時間非常長。 他清洗了老臣,換上自己的班底,也跟他們一起奮鬥了數十年。 但漢宣帝沒有。 對漢宣帝而言,最值得感謝的革命夥伴,就是麒麟閣十一功臣。 可這張功臣表像在祭祖一樣,絕大多數不是已經往生,就是風燭殘年。 漢宣帝留給他兒子的,最主要就是中書令跟蕭望之而已。 歷史上還有一個重用中書令知名的皇帝,曹丕。 重用中書令的意思,其實表示這個皇帝的勢力很孤單。 跟用宦官的意涵有87%像,漢宣帝的年代,中書令就是宦官。 很孤單的意思是,宗室不可信,外戚不可靠。 早期一般皇帝其實是靠這兩部分在朝廷裡面耀武揚威的。 大概到了唐宋之後,外戚跟宗室的影響力才大幅下降。 漢宣帝有著多數皇帝難以企及的複雜外戚系統,對他而言,或許是一個權力平衡的遊戲。 但爸爸能夠平衡這個亂局,不表示兒子也做得到。 當漢宣帝過世後,這些外戚跟宦官,以及重臣們,就展開了奪權之戰。 蕭望之作為三朝老臣,聯合了周堪,宗室劉向,以及武帝遺愛金家,共同對抗外戚與宦官。 然而,一隻會稽來的蝙蝠,改變了這一切。 喔他沒有病毒啦。 這位會稽朋友名叫鄭朋,一開始先去找了周堪上書,說他自己知道外戚們幹的壞事,想要加入蕭望之派系。 後來鄭朋又轉投外戚宦官派,轉而控告說那些外戚罪狀,都是蕭望之提供要他誣告的。 這就得打官司了。 《漢書》說,中書們認為漢元帝對政事不熟,說要「請謁者召致廷尉」,漢元帝以為是審問一下,便准奏。 不過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就是抓去關。 等到漢元帝要召大臣議事,才發現蕭望之一干人等早就去坐牢了。 漢元帝就說,趕快放他們出來啊。 中書們又說:「您當皇帝沒多久,就把老師跟九卿大官關起來,如果現在無罪釋放,不就表示您是個昏君嗎?」 所以應該先輕判,後赦免,才顯得您寬大而又睿智。 好喔。 於是蕭望之等人就被先廢官,後加爵。 上次說過了,漢元帝並不傻,這是局勢比人強,他不能不接受中書建議。 隨著復官準備,漢元帝打算一舉讓蕭望之擔任丞相。 誰想到,蕭望之的兒子很孝順,就在這時候上書,想要為父親翻案。 啊,你大不敬。 蕭望之以前就因為傲慢跋扈被降官,中書們這時候再告你一個不服管教不知反省,也是剛好而已。 中書們說服了漢元帝,立刻請太常派出執金吾帶兵去圍捕蕭望之。 蕭望之不肯屈從,飲鴆自殺。 你道負責抓捕蕭望之的執金吾是誰? 正是宣帝時代威震西域,結果被蕭望之倒打一耙,斷了大富大貴之路的…… 馮奉世。 馮奉世傳:「少府蕭望之獨以奉世奉使有指,而擅矯制違命……宜受封。上善望之議,以奉世為光祿大夫、水衡都尉。元帝即位,為執金吾。」 百官公卿表:「孝元初元元年,水衡都尉馮奉世為執金吾,二年遷。三年,李延壽子惠為執金吾。」 元帝紀:「孝元初元二年十二月,中書令弘恭、石顯等譖望之,令自殺。」 不貼點史料老有人覺得我在唬爛,但其實很多事情就是這樣經過多重比對。 馮奉世也算三朝老臣,一級武將。在這次抓捕「前」前將軍蕭望之的「大功」之後,終於升上了右將軍。 看起來平平穩穩跟著宦官們幹就是了? 不,馮奉世沒有那麼簡單。 他的長女馮媛被選入後宮,立為昭儀。 這是一個全新的職務。 這雖然很久以前就說過了,再提一次。 後宮的稱號,本身就是額外的官爵。 是可以跟朝廷官員爵位相提並論的。 一開始,漢朝的後宮官爵是九等,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 夫人是一個統稱,指皇后以下,皇帝有寵幸過的對象 漢武帝大權在握,對房事的興趣也比文景二帝高,就新增了一些。 最主要的就是次於皇后的「婕妤」。 可是漢宣帝又搞了滿山滿谷的婕妤,漢元帝就想了新花招:「昭儀」。 皇后以上,是皇帝等級。 昭儀位比丞相,爵同諸侯王。 婕妤則是上卿大夫,比列侯。 這都是漢書裡面記載的排比。 值得一提的是,漢武帝還是太子時,就已經娶了阿嬌。 所以當他想要另結新歡衛子夫,才會發明婕妤。 同樣的,漢元帝也在太子時,就娶了王政君。 所以才會發明昭儀。 馮媛能當上昭儀,就表示漢元帝有意換后。 更何況馮媛還生了個兒子。 馮奉世在這個外戚大亂鬥時代,其實已經有了角逐之力。 他的長子馮譚跟次子馮野王,也跟著在政壇嶄露頭角。 馮譚當上了天水司馬,馮野王則是隴西太守。 奉世本人又是右將軍……南面而王,右將軍原本就屬西,這一家子整一個漢西守護神。 可惜守不了西漢。 漢元帝底下的外戚大亂鬥,隨著年號從初元變成永光,檯面上稍稍的平息了。 然而,永光二年,漢宣帝時代造反過的西羌,又造反了。 反正大家都是西羌不要分那麼多? 這次造反的部落其實叫做「隴西,羌,彡姐,旁種」。 對我大漢角度看就是西羌造反,不過你如果代換成比方匈奴角度來看中國,這個意思比較像是…… 漢朝,會稽,越人。 其實跟長安的漢人八竿子都扯不上關係。 同樣的,乍看是一族旁種,有三小了不起? 但換成我們上面的視角,你知道越人造反有多可怕? 旁種不是亞種,不是瀕臨絕種的。 是不可歸類的種族,從彡姐的領地對漢朝展開攻擊的意思。 所以,趙充國之前用過的套路,這時候是不適宜的。 老實說,這更可能是一支來自西亞,打敗了西羌地區民族的新敵人。 漢元帝立刻開會,三公自然要列席:丞相韋玄成、御史大夫鄭弘、大司馬車騎將軍王接。 另請左將軍許嘉、右將軍馮奉世。 馮奉世來開會,照上面的說法很好理解。許嘉來湊啥熱鬧? 反了。 其實是四方將軍列席,但四方本非常置重號,遇缺可不補。 前後兩將現在沒人當,才是真的。 而這五個人裡面,也自然只有馮奉世對「隴西」跟「異族」的了解較深。 就像當年快刀斬亂麻,擒賊先擒王,威震西域六十四國的手法一樣,馮奉世一拍桌子說:「跳樑小丑也敢造反,不馬上消滅他們,西域諸國就會看不起我們了。我願帶兵討伐!」 有沒有,馮奉世半點也沒說怕這支「旁種」如何侵擾中國,而是怕他們影響中國在西域的威信。 所以我說,這支「旁種」並不是西羌造反,而是西羌新勢力。 但當時最大的問題是「是歲時比不登」,直接翻譯叫做:這一年好幾次都沒達到標準。 說的其實是稅收,如果是好幾年都沒收到,叫做「歲比不登」。 也就是差不多一年的時間,漢朝的糧食都歉收。 這也才是為什麼其他四人不敢吭聲的原因:要是皇帝一揮手就可以百萬大軍千萬糧的,不懂打仗也可以去搏個功名。 現在擺明就是這戰不易打。 漢元帝也很擔憂,就問馮老將軍,該派多少兵? 馮奉世表示:「我得到的情報,是反賊約有三萬人。按兵法正道,倍而擊之,要出六萬兵。」 這很有趣的,趙充國當年伐西羌,最強的先零羌也只有幾千兵馬。 三羌合一也萬多兵而已。 這支新勢力的原始能量保證有個兩萬之譜,才能一口氣鎮壓住西羌各部。 並且再行徵召下,才有這個三萬的軍力。 「但是……蠻夷的武器沒有我們先進,所以我認為不用六萬。四萬兵,一個月,不平西羌,不留人頭!」 後面那個應該是賈詡說的,跟馮奉世無關。 不過,讓我們回到問題的源頭。 現在的狀況是,西羌要被取代,漢朝本身類似要去救援半領土半盟友的地區。 老馮一上來就要跟人家打身家,另外四個大老怎麼想? 不扯你後腿,還看你建功不成? 四大老一陣嘴砲,表示派個萬人隊去駐守,靜觀其變即可。 當年老趙也是萬人隊,七百里屯田營就萬事大吉了可不是嗎? 馮奉世再爭,但畢竟雙拳難敵八隻手,最後也算漢元帝大氣,多給了兩……千。 只有一萬兩千兵的情況下,要達到威嚇效果,馮奉世自然不會選擇分兵七十處。 老馮將部隊分做三路,屯守白石、臨洮與首陽。 站穩陣腳後,緊接著派出兩名校尉。 一個跟羌人游擊作戰,另一個開始搜救難民。 但畢竟兵馬有限,不久這兩名校尉都被擊敗殺害。 老馮沒皮條了嗎? 不,這兩支部隊其實還有另一個別名:調查兵團。 他們一邊執行表面上的任務,一邊把羌人布署跟地形送回首陽:馮奉世的中軍所在地。 雖然兩軍最終戰死,但馮奉世已經掌握了戰況。 老馮隨即修書一封,把規劃跟戰術送還長安:「再給我三萬六千人,此計可成。」 在朝廷裡空口說白話,辯不過那些引經據典的傢伙。 但有了前線的第一手情報,老馮的發言可就無懈可擊了。 漢元帝再不猶豫,立刻下令徵召六萬兵,命太常任千秋帶隊前往。 馮奉世立刻回覆:「兵來就好,將免。」 一軍多將向來容易出問題,這幾乎每個前線將軍都知道。 但站在皇帝君主的角度,則永遠是多一個將領,多一分保障。 保障什麼就見人見智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功勞問題。 總之,漢元帝駁回了馮奉世的提議,仍是讓任千秋帶兵。 沒有出什麼大差錯,馮奉世跟任千秋順利退敵,留下屯田營之後,便凱旋而歸。 回來之後,老馮僅僅是升了半階,任左將軍。 這還不是論功行賞,而是因為留在朝廷的原佐將軍許嘉,撿到了大司馬車騎將軍之位。 許嘉高升,多了一個空缺給老馮補這樣。 就榮辱權位的角度來說,老馮這真的是白忙一場。 而任千秋因為刷了這次戰功,後來也擠身重號將軍職。 悶悶不樂的馮奉世,一年多後就過世了。 老馮一輩子都不走運,他死後兩年,西域都護甘延壽以誅郅支單于封為列侯。 當時丞相說這個情況跟馮奉世之前很像,不應封侯。 但朝廷官員都支持封侯,所以漢元帝以多數決。 有了甘延壽這案例,就有人上書說,那老馮是不是也可以追封一下? 漢元帝表示:我爸的事,關我屁事。 老馮的長子馮譚,跟隨他一起平定西羌,但凱旋後便即病死。 次子馮野王則在非常巧妙的時間點,被調任為左馮翊……就在漢元帝決定讓馮奉世出征的那年。 必定是有某個人,不希望馮野王在隴西支援馮奉世。 馮奉世新喪,這時約三十多歲的馮野王,辦了一樁貪汙案,直接格殺貪汙官員。 官員家人上告御狀,馮野王便遭到收押。 這時,左馮翊府的官員,自殺死諫來證明馮野王的清白。 事情一鬧開,京畿三輔的人都稱讚馮野王。 結果就是馮野王無罪釋放,更遷九卿之一的大鴻臚。 這個位置,要登上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大概就有三四成機率了。 另外的主要人選,通常會是少府或者是三輔之一。 但當機會真的來到,卿大夫們一致推舉,考核又行能第一的馮野王,卻還是落選了。 正當大家認為是中書令石顯作梗,要讓他的好友,少府五鹿充宗當選時,漢元帝卻給了一個出人意表的決定。 馮野王是外戚,擔任三公此例不可開。 五鹿充宗心辨善辭,可使四方。 我選太子少傅張譚。 馮野王聽到詔令,只能苦笑:「人皆以女寵貴,我兄弟獨以賤!」 也就在馮野王的淒然一笑中,漢元帝過世了。 某方面來說,漢元帝已經是西漢最後一個皇帝了。 接下來與其看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這些個「假」皇帝,還不如來看漢元帝最重要的兩個女人-- 皇后王政君與傅昭儀。 對,沒有馮昭儀,馮家撿角的。 成哀平三帝的背後,就是一場又一場的「太后大亂鬥」。 劉邦開了西漢的門,由呂后撐起了這一片天。 當西漢關門大吉的時刻,仍然是由一路走來的「后」,支撐著最後的斷垣殘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