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關稅」發生啥事?簡單說明白
方格精選

「碳關稅」發生啥事?簡單說明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同事問我,為何我有能耐在第一時間得知很多敏感且第一手的資訊?這裡我特別澄清一下,首先,我沒有第一手的資訊,除非是我自己推論出來的,但我得知的時間會比一般人快一些;其次,所謂敏感資訊的定義來自於我對於這個資訊看重的程度,或者,我對於這個資訊對未來影響的程度。

事實上,我的腦袋也只有一顆,我把對於未來經濟影響的關鍵字,全部建在「Google快訊」這個方便的工具上。我用不同的郵件信箱訂閱不同的「關鍵字」,譬如說,我目前在化工產業工作,我訂閱了「碳關稅」「碳稅」「溫減法」「反傾銷稅」「反補貼稅」這幾個關鍵字,只要這網路上當天出現了新的報導,我會在進辦公室後,第一時間知道這世界上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

為什麼我對「碳關稅」這麼重視,當然是因為我在化工產業工作,我就直覺認為,這「碳關稅」未來可能會影響一個產業的競爭力。但這一注意,也關注了近十年,很多時候是「雷聲大雨點小」,企業主有時候會認為我這個公司唯一讀經濟本科的分析師,沒事總是會拿些聳動的分析來驚動高層。這的確是沒錯,但我常說,台商當年面對中國「十二五計畫」時,有多少人讀懂官方報告?或者應該說,有多少人知道應該去讀北京的官方報告?而我是從「草稿」開始讀起。意思是,很多企業連讀報告、看報告的能力都沒有,單靠老闆一人的人至決策,難怪「十二五計畫」一執行,台商簡直是一波又一波的逃難潮!

今天我要說的是「碳稅」或稱之「碳關稅」的影響。

建立Google快訊很簡單,進到搜尋頁面後,把你所關心的關鍵字一個一個鍵進去即可,我的心法是「對未來有影響的」或者是「自己關心的議題」,接下來就等Google這隻大蜘蛛,四處幫你「狩獵」

Googl快訊頁面

Googl快訊頁面

先說一下碳關稅。

碳關稅(Carbon Tariff)是指主權國家或地區對高耗能產品進口徵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別關稅,既然是進口時徵收,又稱之為「邊境調整機制」,如歐盟即將實施的邊境調整機制,就是將對碳定價不如歐盟的國家進行產品徵稅「碳關稅」。

一開始「邊境調整機制」主要針對進口產品中的碳排放密集型產品,如鋁、鋼鐵、水泥、玻璃製品等產品而進行的關稅稅收。這個概念最早由法國前總統席拉克提出,最初目的是希望歐盟國家針對未遵守《京都議定書》的國家課徵商品進口稅,以避免在歐盟碳排放交易機制運行後,歐盟國家所生產的商品將遭受不公平之競爭。

2009年3月中旬,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在美國眾議院科學小組會議上表示,為了避免美國製造業處於不公平競爭狀態,美國計劃徵收進口商品的「碳關稅」,同年的6月22日《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獲得眾議院通過,該法案中規定,美國有權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實施碳減排限額國家的進口產品徵收碳關稅,從2020年起開始實施。

歐盟的「邊境調整機制」其實就是美國的「碳關稅」,這樣一來,只要是進口高耗能的原料或者是商品,就會在進口時伴隨關稅課徵後,再被課徵一次「碳關稅」,因為是在海關進口時發生,所以進口價格就會在邊境被「調整」,否則就是「碳洩漏」

這樣的價格「調整」機制有何作用?

其實就和關稅一樣是為了保護國內產業的競爭度。大家都知道全球化後,歐美這些主要的工業國紛紛把製造基地往製造成本有「比較利益」的國家設廠,生產完成後再往全球銷售,或回銷本國。根據「比較利益」原則,進口國享有較低的價格,而出口國可以賺到外匯,但是,這是基於一般貿易或者GDP的思維模式,於是乎,沒有計算生產成本的結果,污染就會留在出口國,而進口國的產業,就會受到不合理的價格競爭。

進口國有何方式可以因應?簡單來說就是關稅,但是,因為大家都加入WTO,根本上的關稅都是最惠國待遇,所以進口國還有兩招,就是對出口國與出口企業,提出「反補貼」「反傾銷」的調查,一般而言,調查結束後,「自首」的出口商會承擔較低的稅率,而「堅持」或「白目」的出口商就會被課以高額的的稅率,這樣一來,就口商品就會和國內的商品價格趨於一致(或更高),以保護國內產業。

「碳關稅」其實就是一種懲罰機制,但這個和關稅不太一樣。因為進口商品會在「邊境」被調查,因此,出口商必須對進口國呈報我的商品確實有符合「減碳」的標準,而這個「減碳」,就必須「如實」在生產國執行,如執行不確實,就可以「購買額度」。總之,「邊境調整機制」就是看進口商品是否有符合減碳的標準,若不足的就在邊境繳錢後進口,所以這筆錢會落入進口國的口袋裡,或者,在出口前先購買減碳額度,這筆錢會落入出口國政府的口袋裡。

當然,「碳交易」也可以跨國,在集中市場執行。

反正,出口高耗能商品的企業,最終還是得「付錢」,只差是付給自己的政府還是付給進口國政府,或者,他可以改善生產流程,設法降低排碳的「當量」,但無論如何,廠商的生產成本一定會提高,最終也會層層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接下來,生產業者有一件事必須先思索,「減碳」這件事的成本,如實執行的成本與購買額度的成本孰低孰高,但無論怎麼閃,生產成本絕對是提高,至於末端消費市場,如營造業購買水泥就會影響營造成本,最終究會反映到消費市場的取得成本。

但「碳關稅」或者是「邊境調整機制」真的能減碳嗎?或者,這只是一場大國挑起的新環保經濟戰爭?

總之,戰爭已經挑起了!


avatar-img
怡克納米斯的臥底經濟學觀察誌
132會員
176內容數
這是一個以通俗經濟角度寫作的垂直自媒體,以臥底的角度探討社會經濟問題與現象,歡迎訂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一次,我將和AI機器人談《巷子口經濟學》中的一篇「一杯咖啡的價格」,比較中性的經濟分析,看看AI機器人會如何反應?首先,我請AI機器人扮演怡克納米斯的角色回話,它竟然接受,且以的怡克納米斯角色和我對話。
111年學測的社會試題中有關經濟學的考題部分,有點意思,選擇題中出現非選擇題,是一種好的開始,但推論的細節恐怕不是出題者仔細推敲過的,而是心裡預先產生「標準答案」!
一早,看見聯合新聞網一則新聞「她從1件帽T找出『各校價值差距』 大學生驚呆:原來差這麼多」,網路上竟然有人意外的發現原來質量一樣的帽T,臺大竟然賣得比較貴,這位學生發現帽T存在「學校價值存在實際的差距」! 這是怎麼一回事?我打算從符號經濟理論說起。
這一次,我將和AI機器人談《巷子口經濟學》中的一篇「一杯咖啡的價格」,比較中性的經濟分析,看看AI機器人會如何反應?首先,我請AI機器人扮演怡克納米斯的角色回話,它竟然接受,且以的怡克納米斯角色和我對話。
111年學測的社會試題中有關經濟學的考題部分,有點意思,選擇題中出現非選擇題,是一種好的開始,但推論的細節恐怕不是出題者仔細推敲過的,而是心裡預先產生「標準答案」!
一早,看見聯合新聞網一則新聞「她從1件帽T找出『各校價值差距』 大學生驚呆:原來差這麼多」,網路上竟然有人意外的發現原來質量一樣的帽T,臺大竟然賣得比較貴,這位學生發現帽T存在「學校價值存在實際的差距」! 這是怎麼一回事?我打算從符號經濟理論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