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4|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竹東農業命脈──竹東圳

農小史‧關於水資源

對竹東居民來說,稻田景色早已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了,但對於外地人來說真的是風光明媚,尤其每到農曆9月強勁的九降風落在綠油油的稻田中,激起一波又一波的「稻浪」,美得讓人目不轉睛,對小編來說更具有療癒功效,看著看著就進入一種寧靜的狀態,縱使九降風吹得呼呼作響卻已無視它的存在。
整理撰文‧攝影/黃智琪
美麗的稻田最需要的就是水源,竹東圳正是竹東農田的命脈。竹東大圳是竹東灌溉面積最廣的水利工程,水圳建成之後,使柯湖里、頭重里、二重里、三重里一帶旱地變成良田,受益的農地達800公頃,可以說沒有這條水圳就沒有後來的好米農業發展(但這也是當地茶園消失的原因之一)。
竹東圳引水灌溉農田,汲取上坪溪為水源,水路沿著等高線人力開鑿,一路始終維持海拔高度在150-170公尺左右,計有13座隧道,6座水路橋,3座地下連通管路,2座跌水工及明渠、暗渠等不同形式的結構,長度約21公里,是竹東開拓史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昭和3年(1928年)完工,至今恰恰屆滿90個年頭。
沿竹東圳居住的農家利用護欄 種起瓜類或豆類等爬藤植物。
一路經過軟橋、員崠、上館、大鄉、商華、五豐、三重、二重、頭重、柯湖等10個里的竹東圳,原來設計作為灌溉用的水圳,後來因為竹科的成立,科技產業每日需要大量用水,而有主要水源引用竹東圳的寶山水庫建立。竹東圳後來轉變成供應竹科園區的用水道為主,見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轉變。

竹東圳開發功臣──林春秀先生
漫遊在竹東二重的農田中,依然可以看到林春秀先生古樸又美麗的故居「九牧第」。林春秀先生,生於光緒元年(1875),關西鎮下橫坑人,地方人士稱他「阿秀伯」、「林秀伯」。其先祖在道光年間,即組成「隆興號」,與九芎林姜家、六家林家等共同出資開墾三重埔、四重埔一帶。林春秀先生勤耕又善於經營,51歲時已擁有60餘甲自耕土地。
當時二重埔是一片荒埔,苦於無水灌溉,為了解決荒田的困境,只有興修水利一途。林春秀四處遊說,大正13年日本政府終於編列預算,著手開鑿,可是僅編列當時幣值23萬圓,不及總工程費的一半,不足的部分,由受益農田的地主分擔。其中,林春秀分擔最多,為開鑿水圳,自行籌組總資本額為50萬圓的家族公司「三益株式會社」,一方面配合水圳的開鑿,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減免稅賦。
當時日本派來3位水利專家,負責竹東圳的設計規劃及監工。到了昭和3年(1928)完工通水,總工程費40多萬圓,林家就挹注了7萬多圓。
位於田野間的"九牧第",是竹東圳重要推手林春秀先生故居。

不只是經濟發展 更承載在地人生活的點滴
竹東圳邊的伯公保佑風調雨順、稻穀豐 收,同時是當地居民聚會的重要場所。
小編曾經跟隨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走上一小段的水圳,當時8月看見清澈的水圳真想跳下去消消暑氣,同時看見延水路而居的住戶利用水圳欄杆的上端搭棚種起絲瓜、苦瓜等瓜類農作物,又為這條水圳增添價值與有趣之處。
路上也經過不少「伯公」(土地公廟),是當地人重要的聚會及信仰中心,也看得到多樣豐富的生態資源,找一天再探訪竹東圳的自然與人文樣貌。

參考資料來源
  • http://www.hcctt.gov.tw/zhudong/home.jsp?key=null&mserno=201108020017&serno=201108300002&menudata=ZhudongMenu&contlink=ap/scenery_view.jsp&dataserno=201109210003
  • https://www.sow.org.tw/civicrm/event/info?id=5842&reset=1
  • https://blog.xuite.net/wu_0206/twblog/134476330-%E5%BB%BA%E8%AD%B0%E5%B0%87%E7%AB%B9%E6%9D%B1%E5%9C%B3%E7%99%BB%E9%8C%84%E7%82%BA%E6%AD%B7%E5%8F%B2%E5%8F%A4%E8%B9%9F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