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30|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光武傳奇:更始稱帝】

新莽地皇四年,正月。 荊州綠林軍,以劉縯劉秀兄弟為首,攻下了宛城周邊各大要地。 劉縯聲名大振,宛如西楚霸王再世,自號為「柱天大將軍」。 王莽收到戰報,又驚又怒。 一個多月前,泰山那邊才傳說,看見了彗星,往東南方前進。 王莽篤信讖言。 當時民間流傳:「劉氏當興,李氏為輔。」並非空穴來風。 朝廷中也有觀星者論:「星孛掃宮室,劉氏當復興。」 星孛就是彗星。 而今,劉氏真的出現在他腳底下了。 王莽下令懸賞,能擒殺劉縯的人,封五萬戶,賜黃金百萬兩,位上公。 更要求各地官署,張貼劉縯的畫像。 每天早課,就是拿劉縯畫像當箭靶子。 很傻很天真? 王莽當了幾十年首席執政,這種小把戲耍耍就算。 重要的是,他立刻要求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率領百萬大軍……其中四十二萬是正規軍這樣,從潁川出發增援荊州。 劉縯的威名,不只震懾了皇帝王莽,也讓綠林軍起了不小的騷動。 當時綠林軍因故分為三支,原是各自為戰。 在劉縯劉秀兄弟的努力下,這才團結一心,擊退新朝的十萬大軍,佔領宛城。 荊州流民聞風而來,想要加入我大綠林軍,一起為推翻王莽而戰。 但這時候,新市軍跟下江軍就鬧啦:誰?才是真正的盟主? 都說劉氏當興,怎麼也該共推一個劉姓子弟出來吧? 下江兵大當家王常第一個贊聲:「劉縯最適合。」 此話一出,南陽士人跟軍官那是紛紛叫好。 但新市平林軍哪這麼容易放過? 劉縯現在風頭正健,下江兵又是他拉攏回來的。 這兩股勢力一合,以後打前鋒送死的任務,那可不是又回到新市平林的手上。 萬萬,不可。 但新市跟平林頭領不急著出聲表態,下江軍中,自己就出現了雜音。 正是下江三當家,張卬。 「我覺得不行。」 王常一愣:「張老三,你是什麼意思?」 張卬一擺手,「不是我的意思,是弟兄們的意思。」 張卬的副將朱鮪走了上來:「自古長幼有序,欲立劉氏,當立其長,怎能因為劉縯善戰,就推舉他當皇帝?」 「我是覺得很有道理啦,畢竟我們今天選的,是要治理天下,讓百姓們安居樂業的好皇帝。劉縯很會打仗,當個將軍也就可以了。」張卬接著說。 王常一下子腦袋轉不過來,往旁邊一看,新市王匡面帶微笑,突然就恍然大悟了。 張卬、朱鮪,本來就是新市派的人。 當初他們帶兵來投靠下江,說王匡不會用兵,跟著他不行,才棄暗投明。 一路上來,大家出生入死,也立下不少汗馬功勞。 王常萬萬沒想到,自己信賴的好兄弟,竟是內賊? 怒道:「舂陵劉氏,若非劉縯為長,何以皆奉他號令?你們要是有更好的人選,不妨提出,少在那邊搬弄是非。」 張卬、朱鮪一下答不上來,王常正暗自得意時,一旁平林頭領陳牧開口了。 「正巧,我軍安集掾劉聖公,也是舂陵劉氏子弟。論輩分,與劉縯平齊,倒是虛長了幾歲……聖公平常對待弟兄不壞,執法更是嚴謹。」 陳牧頓了一頓。 「比起那個像極了西楚霸王,溺愛子弟兵的劉伯升,聖公恐怕更為合適,不知諸君意下如何?」 陳牧輕描淡寫的接過話頭,幾句話間,就讓士人的風向大轉變。 有兄,兄賢……貌似沒有不選擇劉玄劉聖公的道理啊。 「諸君如無異議,那事情就這麼定了?」 陳牧佈下的局,讓王常無力反駁。 便在此刻,營帳門簾被掀了開來。 「且慢,請聽伯升一言。」 沒人想到,劉縯居然及時趕來。 大營之中,氣氛頓時緊張。 劉縯會出什麼招?該如何應對? 這已經超出陳牧等人的算計了。 萬一他要求劉聖公那個草包來對質,事情恐怕要糟。 陳牧、張卬、朱鮪的手,不禁輕輕移向了腰間的佩劍。 「各位將軍,大家打生打死一番,還願意奉我劉氏為帝,劉縯在此謝過大家。」劉縯一拱手,續道:「但是我這裡有些不同的看法,希望大家能聽一聽。」 「山東赤眉軍,起義更早,勢力更大。一旦他們聽說我綠林立帝,想必他們也會跟著推舉皇帝。如此一來,還沒消滅王莽,義軍之間,恐怕就要先行內鬥。」 「我弟……咳,我的看法是,先立王,以號令諸軍。如果赤眉的頭領更優秀,我們跟從他們便是……若否,我們離長安更近,先破王莽,再招降赤眉,才是名正言順。」 諸將聽完劉縯的小演講,紛紛覺得有理。 張卬看這氣氛,只怕接著進一步討論,王位也輪不到劉聖公。 畢竟只是一個戰時領袖,那些大義凜然,比不上實效實用。 不及細想,反正手已按在劍上,張卬霍然拔劍,往地上猛力一斬! 「再多言者,有如此桌……幹錯棚……疑事無功。今天就這麼定案了!」 靠杯,誰知道定哪個案? 不要跟我說什麼新莽時代人哪裡會知道三國事,《後漢書》的作者就是知道啊。 幾天後,綠林軍舉辦了閱兵大典,推舉劉玄為帝。 劉玄雖然也是在外頭混過的,但也說過了,他還沒找到人家報仇就逃跑了。 如今這般大場面,劉玄在台上面紅耳赤,滿頭大汗,結結巴巴的不知說什麼好,只能揮手向大家致意。 反正典禮有王匡陳牧等人打點。 大會上,建年號為更始,故劉玄又稱「更始帝」。 並封王匡為定國上公,王鳳成國上公,朱鮪大司馬,伯升大司徒,陳牧大司空,餘皆九卿、將軍。 劉秀這時候,被封為九卿之一的太常,領老哥的偏將。 劉縯兄弟也沒表示什麼意見,繼續領了兵去進攻最難啃下的宛城。 他們知道,綠林軍仍然是一盤散沙。 想要調用其他人的部隊,根本辦不到。 還好劉縯名氣大,這期間來投靠的新兵、將領,多是指名劉縯的漢軍加入。 甚至新野整座城奮力抵抗平林軍,還表態只降劉縯。 劉縯雖然沒當上盟主,但在綠林四軍當中,已經躍升成第一勢力了。 就在這個時候,收到了王莽百萬大軍將來的消息。 劉縯跟劉秀討論了一下,此刻當務之急,是攻下宛城。 有了宛城,任憑他百萬雄師也擋得住。 更可支援南陽各城。 反之,若主力離開宛城,前去與王尋等人對戰,只怕先前的戰果,全部都要付諸流水。 上駟,對下駟。 原則不變。 劉縯繼續留下攻打宛城,而迎戰百萬大軍的任務,就由劉秀配合其他部隊執行。 劉秀可不屬傻,難道領著自己數千兵馬,上去跟人家硬碰硬嗎? 哥哥劉縯屬孫策,屬項羽。 劉秀,則是屬關羽的! 四月,劉秀攻入潁川,其實也只是拿下邊緣的昆陽、郾、定陵。 就開始轉往山東前進,並沒有直取洛陽。 王莽這邊則開始徵召大軍,準備攻打綠林軍。 大司徒王尋掌軍,大司空王邑則作為管理輔助。 由於兵力號稱百萬,作戰甲士達四十二萬之多,所以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集結。 六月,新朝大軍開始南下,首先必須經過昆陽。 原本的大將嚴尤建議,應該繞過昆陽,先攻打正在圍困宛城的綠林軍主力。 但紙上談兵的王邑不同意,先是進行圍城。 城中綠林軍成國公,開國元老之一的王鳳意欲請降。 王邑仍是不許,非要殺雞儆猴不可。 嚴尤又建議,不然按照兵法,網開一面,他們會從缺口逃跑,再一網打盡。 王邑仍然表示:我大軍我威武,圍死敵人最厲害。 這時候,劉秀帶了援軍來救。 在其他史料中,這段圍城期間,就是流星墜落的時間。 不說劉秀這時人根本不在昆陽,《漢書》也直接不取這個記錄,牛皮都吹破了啊。 劉秀的援軍只有幾千人,王尋跟王邑就撥了一萬兵回頭迎戰。 卻被劉秀打得稀哩嘩啦。 而百萬大軍未得指揮,不敢擅動……讓劉秀搶先殺了王尋。 王邑根本不能打。 昆陽城中知道援軍建功,也跟著殺出來。 百萬大軍群龍無首,開始崩潰。 這跟項羽的彭城之戰,其實是同一個道理:先切斷指揮系統,管你多少大軍都是屎。 死的死,逃的逃。 劉秀大獲全勝,王邑帶人逃回長安。 重點是要說接下來的事情,這是後漢系列所未記的,也就是王莽的反應。 劉秀的作戰風格,其實跟關羽很像。 打游擊,放情報。 敵強不纓其鋒。 劉秀不只在戰爭層面打贏,同時也開始散布流言,說王莽當年毒殺了漢平帝。 這謠言是翟義就開始放的。 只是翟義打輸了,那就是謠言。 劉秀打贏了,新朝朝廷就動搖了。 王莽開大會,又拿易經出來說嘴:「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莽就是王莽嘛。 升就是劉縯劉伯升。 高陵就是翟義他爸的封號。 所以表示易經早有預言這場大亂,了不起三年就會結束啦。 王莽作戲也是做全套,還弄了一群犯人押送,宣告劉縯已經被捕。 不過當時的臣子也不會傻到相信就是了。 這時候,朝廷裡另一個劉秀動起來了。 這個比較老的劉秀,本名劉歆,是劉向的兒子。 由於漢哀帝也叫劉欣,所以他就改名為劉秀,犯諱嘛。 結果後來劉秀稱帝,所以東漢後的史料就還他本名。 劉歆雖得王莽信賴,但他的三個兒子都被王莽處死。 面對這個新朝的危急存亡之秋,劉歆決定順從天意:「星孛掃宮室,劉氏當復興,國師公姓名是也。」 這是一個道士西門君惠的說法,新朝的國師公,就是劉歆。 西施惠……是西門君惠,是把這個讖文告訴了當時的衛將軍王涉。 王涉就找了大司馬董忠,一起去拜訪劉歆。 這三個朝廷頂尖大臣,就這麼準備開始叛變。 不過董忠跟另一個有兵權的孫伋討論之後,事情從孫伋這邊洩漏出去。 王莽半信半疑,找使者把這三大臣分別帶來詢問。 董忠的護軍機警,認為事情已經洩漏,應該殺使者先發制人,但董忠表示:「國師公說天意時機未至,不宜輕舉妄動。」 結果三大臣就被一網打盡。 王莽非常低調的收拾了三個親信兼朝廷核心,內外交煎,覺得沒一個大臣也不行,就想叫王邑來聊聊。 但身旁親信說,王邑生性小心,又很怕您。 您如果只說要他前來,只怕他馬上就造反了。 幹有道理耶,王莽想了想,就下詔給王邑說:「我想來想去,你最適合治理天下。別推辭了快來吧。」 王邑收到,快馬加三鞭趕來,立刻受封大司馬。 而王莽封了新三公跟國師和衛將軍之後,憂愁並未稍減。 整日食不下嚥,努力研讀兵法,也不上床睡覺,看累了就靠著桌子打個瞌睡。 兵書有答案嗎? 怎麼可能會有。 結果想來想去,王莽還是只會弄些祥瑞符命。 這時候,除了他自己,也騙不了誰了。 王莽的結局,就留到後面再說。 先回頭看看綠林軍的內鬥,跟劉秀的成名之作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