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7/29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婆婆

    時間接近晚上十點鐘。婆婆打開我的房門:「我要去上班瞜,肚子餓了自己去冰箱拿東西吃喔!」
    從小我就把外婆喚作「婆婆」,在白天她就跟一般的奶奶或阿嬤一樣,照顧家裡才剛滿一歲的小嬰兒、整理家務、準備三餐,完全不肯讓自己閒下來。但一到了晚上,將家裡的各種瑣事安頓好以後,她便會到鏡子前開始妝扮自己、噴上香水,為進公司作準備。每次和人說起婆婆的職業是「大班」很常迎來疑惑的反應,而此時只要再補一句:「就是媽媽桑啦!」眾人便會露出了然的表情。
    在我出生時的那幾年,外公經營著一家酒店「小夜曲」,而外婆也順勢進到店裡幫忙酒店的吧台店務,沒多久就開始轉作大班,管理著酒店的最重要的靈魂角色——「小姐」。後來雖經歷了酒店停業及外公外婆離婚等等重大的家庭變故,但如今婆婆依然作著同一份工作,只不過現在的她已退去當初的青澀,成為了在業界打滾多年的資深大班。
    好奇已將近古稀的她為何還不退休,卻說要等我們這些孩子都長大畢業才肯退休。她背負著卸不下的責任在這條漫漫長路上,一走就是二十年。

    褪下大班的外衣
    雖然在旁人眼裡她是一個很新潮的外婆,會用觸控手機、臉書跟LINE的帳號是必備、甚至會網購。但同時在她身上也能找到所有符合外婆身份的特質:嘮叨、愛乾淨、勤勞、愛操心……。
    幾乎每天都上市場的她,攤位分佈彷彿銘刻在她腦中:我可以連吃一個月也不膩的蓮藕只有找市場外的一位奶奶才買得到、小阿姨能默默吃掉一整盤的豬耳朵只有角落的滷味攤有賣、妹妹最愛的奶茶在市場入口旁的店舖……。市場裡人潮擁擠、夾雜各種聲響,玲瑯滿目的各樣商品快速飛掠眼前,對我這種少上市場的人來說經常眼花撩亂、抓不到頭緒,這時只需看一眼婆婆熟練與攤商喊價的身影,頓時就感覺空氣中充斥著安全感,逛起來也彷彿多了三分「底氣」。
    每次跟著婆婆到菜市場時,我發現她總是盡力想讓餐桌上的料理能符合我們的口味,優先選購我們愛吃的,而非自己愛吃的。問她怎麼都不買自己想吃的東西?她立刻回答:「妳們喜歡吃比較重要啊。」
    這樣近乎無私的心境深深震撼沒有為人父母經驗的我。多年來她早已將市場走成自家後花園,走進市場的次數難以估計,但她在這座市場所留下的步履裡,我只看見了那永遠向著兒孫奔赴而去的殘影。
    除了市場外,婆婆最常出沒的地帶就是家中的廚房,有句話是這麼被傳頌的:「有一種餓,叫阿嬤覺得你餓。」而婆婆這二十幾年來,也彷彿將這句話奉為人生守則之一,時刻銘記並實踐。
    「妳要吃什麼?」 「不要。」孫女的拒絕像一盆冷水。 「不行妳這樣不吃東西怎麼可以?會餓啊!」外婆的耐心顯然不被輕易澆熄。 「我剛剛有吃東西了,現在還不餓啦!」關門聲終於響起。 第N回合上半場:孫女險勝。 …… 五分鐘後。 「我煮好麵線了快點來趁熱吃!」 第N回合下半場:外婆強勢逆轉,再度衛冕成功。

    永遠的饞
    平心而論,婆婆的廚藝在「阿嬤界」裡絕對算不上精湛,只能算是還過得去,但其中卻有一道我就算每天吃也絕對不會吃膩的命定料理——蓮藕湯。
    在臺灣蓮藕的食用不甚普遍,大多是外省家族比較常用來入菜。而外公作為在臺灣出生長大的外省二代,也沒錯過這個能止血健脾胃的好食材,因此從小就與蓮藕結下深厚緣分。而對於蓮藕湯的作法,婆婆總是兩三句輕巧帶過:「先把外面的土洗乾淨,然後削皮、切片,再連同事先川燙過的排骨肉一起下去滾就好了。簡單是簡單啦,但就是處理的過程麻煩,每次都要洗個半天才會完全乾淨!」
    儘管料理方式單純,但蓮藕怎麼「挑」也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婆婆只需用她那一雙火眼金睛掃過攤位一遍,就能挑出上好的蓮藕,燉出來的口感既鬆軟又能保有濃郁的蓮藕香氣與清甜,「人間極品」都不足以形容那一鍋濃郁芬芳的美好。
    上大學的這幾年,在家的時間也少了許多,每逢蓮藕盛產婆婆一定會挑我回家的那個週末燉一到兩次蓮藕。問她自己是不是也愛吃,她笑著說:「我才不喜歡吃那個,還不是因為妳愛吃!」
    輕咬下一口蓮藕,即能馬上意會到「藕斷絲連」這句成語的精妙,細微到幾不可見的絲線連結著的不僅是藕片組織,同時也緊纏著我舌尖上的味蕾,不管我離家離得多遠,永遠都能牽著我走上那條名為家的歸途。
    鍋爐上的蓮藕正翻滾著,沸騰的水漸漸從透明浸染成淡紫色,裡頭融著婆婆對我的疼愛,飄出陣陣「家」的香氣。
    這是我一輩子都不願戒掉的,永遠的饞。

    大班的「防疫新生活」
    疫情當前,人們每天下午兩點準時守著直播確認疫情現況與走向,然後再次打起精神兀自期待無遙無期的「零確診」何時到來。臺灣各行各業陷在一片愁雲慘霧,而婆婆身處在最容易發生「人與人連結」的行業裡,想當然爾就是得回家吃自己。
    暫別了紙醉金迷的酒店,婆婆也開始過起了她清新的防疫新生活——揉麵團。無關晝夜,只要一閒下來就會看到她深陷在麵粉的世界無法自拔,有時走進客廳,還會誤以為自己是不是誤闖了「永和豆漿大王」的廚房。
    為了消化這項樂趣所帶來的巨量產物,全家人常常得連續吃一個禮拜的饅頭、包子,還得時不時遭遇各種「驚喜」。
    「為什麼這個包子裡有絲瓜?!」 「哈哈哈,有什麼關係,這樣很好吃啊你不覺得嗎?」 「明明就很不搭!」
    每次吃到加了「非主流餡料」的包子,就會想起過去端午節婆婆經手過的肉粽,絕對是毫無節制地把餡料加、到、爆,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同一顆粽子裡吃到栗子、魷魚、干貝跟蛋黃。
    茲事體大,這已從每年端午必然引起一波爭論的「南北粽大戰」當中昇華到另一個層次,必須回歸到「肉粽的本質」這個面向去討論了。
    不過,經過幾次抗議以後,製作者依然故我,所以或許下次會在包子裡吃到干貝也說不定。

    既囤物,也囤回憶
    近五年來,幾位親近的家人一一離我們而去。先是四阿姨心臟驟停,再來是外公拔下了氧氣罩,最後連母親也跟著消失了。往事如煙,在這個世上留不住的,也只得依靠還在的人幫忙思念。 對婆婆的「囤積重症」一向不甚滿意的我,卻在某個下午被書裡的一段話給深深觸動:「世人有時輕看物質,不知道人生難料,須有舊物相伴,回憶才能輕輕附著其上。」
    仔細回想,當婆婆拿著家中舊物、叨叨絮絮已說過千萬遍的往事,臉上總是會瞬間覆蓋上一層柔和與溫暖。此時,那些早已不堪用、理應被大肆斷捨離的物件,無論是鞋櫃深處小阿姨孩提時期穿的紅色舊雨鞋,或者錢包內側夾層裡離世的四阿姨用過的悠遊卡,都搖身成為一個個裝載回憶的容器,盛住了她對逝去事物的念想,能夠隨時反覆取出並再三回味。
    每個人都是同樣的,在歲月長河游著游著,身上所背負的「過去」漸增,而「未來」漸少。因此若要她將那些舊物捨棄,便如同是要從她身上剝奪那些時光無情往前奔赴時,所遺留給她的痕跡與回憶。至此我也才開始稍微能理解,那些過於教條式以及追求理性的所謂「斷捨離」,也許並不適用在婆婆身上。
    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打開回憶」的方式,無論是將其放在心中、倚靠記憶珍藏;或是懷抱著舊物、寄予過往的重量,都值得被予以一份尊重。

    六月十二日,下午
    週末下午,客廳一如既往地混雜著各種聲響:嬰兒咿呀學語不斷、家人討論新聞時的喋喋不休……一聲突兀的驚呼忽然劃破了這個閒適午後——原來是婆婆洗澡時不慎滑倒了。
    「沒事啦,現在要去醫院了。」上一秒明明還痛得哎哎叫,下一秒接起電話卻瞬間轉換語氣,冷靜地回覆各方親戚的問候。婆婆總是把兒女的小事擺在心上放大成無數倍,卻在大家面前用盡全力縮小自己的身影,這一切或許都只是害怕我們會為她操心。
    在去醫院的路途上,婆婆緊閉雙眼、扶著左手倚靠在車門上,痛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這一瞬間,我突然覺得眼前的她是和從前完全不同的人,過去那在我們面前對凡事無畏無懼的她、永遠想要為我們擋下所有麻煩的她、時不時就將「我來就好」掛在嘴上的她……直到這一刻我才發現,這好像是婆婆第一次向我們展示了她那「脆弱」的面貌。
    「這個建議是要作手術處理會比較快恢復喔。」看完X光片後,醫師判斷是粉碎性骨折。 「蛤……可以不要嗎?」婆婆緊皺著眉頭,對手術的抗拒表露無遺。 「那只是一個小手術,如果不作的話可能未來會有一些後遺症。沒關係妳先打石膏,然後回去考慮一下再決定。」
    一聽到「後遺症」三個字,婆婆的眼神一閃,彷彿被說動。我心裡暗自叫好,巴不得醫生再多補充一些驚悚案例,勸服她開刀。
    沒想到,看診完一上車她居然開始叨念醫生一定是因為動手術有錢賺才勸她開刀,抱怨完還補了一句「我寧願打石膏半年也絕對不要開刀,我想到就覺得很恐怖,哎額!」
    在後座的我聽完瞬間無語,默默感嘆果然是我太天真,剛剛在醫師面前謹遵醫囑的模樣,顯然只是開啟了某種社交模式之下的產物罷了。在公司打滾多年的歷練果然名不虛傳,深感佩服。

    「我的人生那麼悲慘,有什麼好採訪的?」
    當初一聽到要採訪,婆婆立刻為自己的生命經驗下了這樣的註解。多年來,她經歷了各種失去與坎坷,在人生的變故底下依然用盡全力想替這個家抵擋所有將至的苦與難,雖然在歷經命運無常時也曾潰不成堤,但在收拾悲傷和眼淚之後,她仍舊為我們而無所畏懼。
    「哪有,妳的故事很有張力好不好!」
    我深深相信著,那份勇敢接下來依然會在每個我需要的時刻,成為紮實的擁抱,環著我、伴我度過所有風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