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理財不是為了退休生活,而是為了財務自由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先知道做這件事情的目的跟理由是什麼,然後再去思考可能達成目標的方法有哪些。而在理財規劃這件事情上,自己做理財規劃的目的是為了追求「財務自由」,原因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不在為錢煩惱
在文章《浪費他人的時間是某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是慢性自殺》中,提到財務商數三個核心觀念:減少花費有效運用每一分錢以及財務槓桿,有興趣可以去回顧,在此不再贅言。本篇將以追求財務自由的前提下,探討建立財務自由的的兩大收入來源:
  • 需要主動付出才獲得的「主動收入
  • 不需要主動付出便可獲得的「被動收入

為錢工作的迴圈陷阱

需要主動付出才獲得的主動收入,指的是從出社會到退休這段有限的「勞動收入」,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職涯中賺取最大收入,並藉由被動收入讓財富增長,便是這段期間最大的課題,而隨著勞動收入越來越多,過程中遇到的陷阱跟誘惑也越來越多。
每當準備轉換職場跑道,對於待遇的要求條件會提高,因此跳槽到其他公司,會擔任比原本更高或更重要的職位、得到更優渥的待遇、承擔更重大的責任、業務量變多、工時更長,可能連休假都在忙公司業務,雖然薪水多了,但也把生活、健康、青春也栽了進去。
生活品質往往與薪資成正比,當薪資水準提高,支出開始多了奢侈品、車子、房子,即使月收入達到數十萬,也可能是所剩無幾的月光族。由於每個月的支出壓力,你開始擔心被裁員,換工作考量薪水是否比現在高,倘若工作又是處於高時高壓的環境中,別說享受生活,長期下來身體就先撐不住了,之所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為了保持現有的生活水準,漸漸的眼中看到的只有錢,你開始為錢工作,變成錢的奴隸,直到發生重大事故,生活陷入困境,至此人生所做的努力可能全都付諸流水。
我們的勞動收入有限,必須謹慎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職涯中賺取最大收入,也要避免陷入為了錢財而賠掉生活以及健康的陷阱。如果我們事先知道通往財務自由的路程險惡,就能提早對可能發生的情形去做防範與規劃。

不能忽略的被動收入

在財務規劃上,有一個名詞叫「財務自由度」,主要用於衡量一個人的資產夠讓他在沒有主動收入的前提下生活多久,公式為:
財務自由度=(淨資產×投資報酬率)/支出財務自由度=被動收入/支出當財富自由度
<1,表示被動收入<支出,必須減少支出或增加收入(增加資產或是增加報酬率);
=1,表示被動收入=支出,收入與支出達成損益兩平,但經不起風險波動;
>1,表示被動收入>支出,收入扣除支出後才有盈餘,可以再投資或做其他用途。
當每個月的被動收入超過每個月所需花費,既使沒有勞動收入,光被動收入就夠讓你生活,不需要被錢追著跑,就算被裁員也不用擔心生活會受影響,此時就達到了所謂的「財務自由」。
假設阿涓有存款500萬,若一個月花費2萬,阿涓的資產只夠生活25個月;但若將500萬拿去做年報酬率5%的投資,每年獲得25萬的收入,對於年24萬的支出,財務自由度大於1(25/24),表示收入大於支出,生活不用在為錢煩惱,而且還有盈餘可以去做其他規劃。
或許你會很困惑,不用付出就能賺到錢,哪有這麼好康的事情?被動收入的建立,往往需要的專業能力與難度都比主動收入高出許多,承擔的風險也是無限上綱,但隨著專業能力以及財商的提升,可以有效的降低風險。像是房地產,你必須了解房市景氣、都更計畫、新成屋、中古屋、買賣合約、槓桿運用等等;想要打造版權收入,要製作吸引人的LINE貼圖、符合市場需求的APP,需要會畫畫、寫程式等等。別忘了,理財規劃也是被動收入的其中一種方式。就目前個人的理解,被動收入主要分成四種:
  1. 紙資產:股票、債券、基金、外匯等金融商品。
  2. 不動產: 公寓、透天、商辦大樓等房地產。
  3. 實體資源:貴金屬(金、銀、銅等)、大眾商品(農產品、石油等)。
  4. 權利收入:智財權、專利等收入(書、發專輯、Line貼圖、APP等)。

相輔相乘的兩種收入

不論是主動收入還是被動收入,兩者之間的重要度沒有輕重之分。若沒有主動收入增加財富,哪來的資產建立被動收入,讓資產增值並達到財務自由?也可以說被動收入是以主動收入的前提下進行,因此兩者之間是一種相輔相乘的關係,但不論是哪一項,都要需要花時間努力獲取專業知識,方能成功。
若對於被動收入有了初步的認識,現在開始除了專注於職涯外,也要在閒暇之餘瞭解各種被動收入,選擇適合自己的類型,並學習該領域的專業知識,以及提升自己的財商,慢慢建立自己的被動收入。相信有一天,你我都能拿回自己的人生自主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