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8/0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起來學習這堂「公民社會」的必修課

隨著雙北疫情進入三級警戒,「封城」之說也到處流竄,不少民眾為了自保也紛紛緊張地到大賣場掃貨。「求生存」其實是每個人的本能反應,適度儲存糧食也是防疫責任,但過度囤積物資的結果卻可能加速整個城市生存鍊的崩壞,連帶地也是讓自己陷入更險惡之境。
(Photo by Matt Collamer on Unsplash)
(Photo by Matt Collamer on Unsplash)
就像法國社會學家Alexis de Tocqueville曾提出「正確理解的自利原則」(principle of self-interest rightly understood)的概念,來說明真正「自利」的人不會只看見眼前短期好處(這是「自私」),而是會拉長視野,從更長期效益思考怎樣促進自己和社群的共同益處。
「正確理解的自利原則」的經典案例,就是2010年8月5日智利礦坑坍塌,造成33名礦工受困700公尺地下的重大事件。災難發生後,這群礦工的工頭Luis Urzua發揮最大的智慧,除了將原本僅夠維持2天的糧食謹慎分配,讓每人每兩天只進食2小湯匙鮪魚,1片口糧和2口牛奶。還與工人們約定每天正常作息,隨持監控空氣品質和礦坑安全,好讓體能維持在最佳狀態。
就這樣礦工們苦撐了69天,終於等到救援小組來臨而重見光明!深究整個脫困的過程,關鍵在於礦工們能秉持互信的態度,營造一個「共同求生」的集體盼望和行動意志,進而克制自己的飢餓焦慮和死亡恐懼。
換言之,如果災難發生的第一個時間,礦工們就「短視近利」地搶奪彼此手中有限的糧食,夥伴們勢必很快陷入彼此為敵的弱肉強食恐懼之中,不僅無法享有相互激勵的集體意志,還會加速彼此的傷亡。
回到疫情肆虐的物資搶奪現場,表面上大量囤積物資的人短時間內獲得了自保,也顯得聰明;但實際上他們失去的是人與人之間可以共同對抗災難的集體意志與共同求生盼望。特別是出於自私之心囤積物資的人,更會陷入無盡的孤獨與死亡恐懼之中,因為他們會「將心比心」地覺得周遭的人跟他一樣自私,無時無刻不想掠奪有限的生存物資。但他們或許沒想過如果社會上僅有自家物資豐沛,門外卻有諸多嗷嗷待哺的災民,暴力搶奪糧食的悲劇可能不遠。
由此也更可以看出,Tocqueville所說的「正確理解的自利原則」擔心的是人民的「自利」不夠長遠、不夠徹底、不夠精明,也就是「自私」,以致不知唯有與周遭人一起面對人生苦難挑戰,才可能產生共同對外的社群行動意志,並維持社會運作的基本秩序。能以「正確理解的自利原則」形成人民集體性格及公共制度的社會,也才是真正具有公民素養的「公民社會」。
(Photo by Greg Rosenke on Unsplash)
(本文寫於2021/5/18,5/19刊登於「台灣夢想城鄉協會」臉書,圖片來源:Matt CollamerGreg Rosenke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