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確》#3 直線型直覺偏誤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直線型偏誤」讓我們形成一個大誤解:誤以為地球人口「只會」持續增加下去。請注意「只會」這兩個字,這兩個字就是誤解。
「只會」意謂著如果我們不為此做些什麼的話,人口只會一直增加。換言之,我們需要採取激烈手段以遏止人口的增加。然而這是個誤解,大概是因為我們出於同一直覺:假定某條線會是直線

直線型直覺

在這邊,作者問我們一個問題,如下:
現今全球有20億個兒童,年齡介於0到15歲之間。根據聯合國的估算,到了2100年全球會有多少個兒童?
你的答案是什麼呢?
這一題的答案是 B:30 億,你答對嗎?
如下圖所示:

我們先來看一個我們誤以為的事實。
10,000年間,人口增加得很慢,終於在1800年達到10億人。接著事情發生了。下一個10億人只花了130年。再來的50億人只花不到100年。一般人看到這種暴增當然很擔心,尤其全球的資源有限。看起來確實像是人口只會再增加下去,飛快增加下去。

直線型直覺其實來自於我們的「本能」,例如:你看到一顆石頭朝你飛來時,通常能預測是否會砸中你。你不需要數值、圖表或試算表,眼睛和頭腦自然會預估拋物線,然後你可以閃避。這種自動預測顯然有助我們的祖先活下去,而且至今仍有助我們活下去:我們開車時經常預測其他車輛在接下來幾秒內的位置。
但大部份的時候它是錯的,例如:如嬰兒不會以出生前6個月的生長速度繼續長大;否則我們生出來的小孩都會變成巨人。
現今全球的人口是76億人,而且正在飛快增加沒錯。不過增速已經開始放慢,而且聯合國專家非常確定在接下來幾十年會繼續下降,整條線會在本世紀末前後變平,介於100億人到120億人之間。

為什麼人口在增加?

為了了解人口曲線的形狀,我們需要了解那些增加的人口是來自哪裡。
專家認為人口會持續增加的原因是成人將變多。兒童不會增加,很高齡的老年人也不會增加,只有成人會增加。

其中有幾個原因:

1. 跟大自然平衡共生


在1800年以前,婦女平均會生6個小孩,所以人口理應一代代增加,結果卻非如此。還記得古代墳墓裡的孩童頭骨嗎?在6個小孩裡,平均有4個無法長大成人,所以只剩2個小孩成為父母,生出下一個世代。這是平衡,但不是人類與大自然平衡共生,而是人類與大自然平衡共死,實在非常悲慘殘酷。
現在已經有數10億人脫離赤貧,大多決定少生一點孩子,不再需要生一堆小孩幫忙家中的農事,也不需要多生小孩以免孩子早夭。男男女女接受教育,開始希望孩子能受更好的教育,過更好的生活:顯然得少生小孩才能辦到。歸功於現代避孕措施,這個目標比想像中容易達成。大家能少生小孩,但不必少做愛。
只要更多人脫離赤貧,更多女性受教育,避孕措施與性教育更普及,那麼生育率的大幅下降料將持續。我們無須採取激烈手段,只要照目前這樣下去即可。
現在人類再次步向平衡。父母的人數不再增加。不過現在的平衡跟過去天壤之別,新的平衡很美好:父母一般生2個小孩,兩個都能長大成人。在人類歷史上,我們是首次平衡共生。

2. 成人將重複三個世代

新的10億個成人不是來自新的兒童,而是來自已經出生的兒童與年輕人。
這個模式會重複三個世代。2045年,20 億個 30 到 45 歲的人會變成 45 到 60 歲,世上會增加另外 10 億個成人。
2060 年,20 億個 45 到 60 歲的人會變成 60 到 75 歲,世上會增加另外 10 億個成人。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難以理解,我們用來舉一個很簡單的實例,我們先做以下的假設。
  • 假設這個村莊目前共有 60 人,20 位兒童 ( 0 – 15 歲 ),20 位成人 ( 15 – 60 歲 )、20 位老人 ( 60 – 75 歲 )。
  • 為了單純化,假設人的壽命是 75 歲,而一到成人 15 歲就能生小孩。
  • 假定這個社會已經達成了「平衡共生」,意謂著每位成人只會生出二位小孩,父母和小孩人數平衡。
在這個假設下,圖表如下: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容易的理解,因為成年人重覆三個世代,所以增加的是「成人」的區間。

如何扭轉直線型直覺偏誤?

為了扭轉直線型直覺偏誤,切記「線有各種形狀」,事情不會只有一種發展方向。懂得察覺你正在假設一條線會繼續是直線,然後警覺到這很少會是實際情況。
無論談到人口成長或其他議題,扭轉直線型直覺的最佳方法就是明白一條線有各種走向:直線型、S型、滑梯型、駝峰型、倍增型曲線。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0會員
238內容數
Give me book 是一個分享書籍的讀書園地,每兩周就會寫一本〝書籍〞的讀後心得與重點整理,期許有興趣的人可以跟我 Gimmy 一起閱讀、學習與交流,而每一本書大約會發佈五篇主題:簡介、三個主題和總結,透過這些分享來期待我們共同學習與成長。 若有推薦的書單,請歡迎隨時向我推薦哦 ^^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們傾向於留意壞事多過好事。 這包含三種情況: 1. 對過往的錯誤記憶; 2. 新聞媒體與社運人士的選擇性報導; 3. 以及擔心把壞事說是在好轉會顯得冷血。
我們都不禁傾向把各種事物分成截然不同的兩類,之間橫著一條鴻溝。我們眼中的世界分成兩類國家:富人與窮人。 在建構基於事實的世界觀之際,你所遇到最大的難關在於要知道一點:你的多數親身經驗來自第四級,間接資訊則經過大眾媒體的篩選。你需要靠什麼來揪出並取代誤解?答案是數據。你得秀出數據,看見背後的事實。
結尾很重要。我們收尾的時候,可能誤以為難處理的部份都結束了,但其實還沒。若要在未來有效競爭與合作,我們必須小心處理最後一步。 我們學到,就算已經成交,依舊得處理合作與競爭之間的張力,而且還得放眼未來。
出場順序看似不重要,居然也會影響各種競賽成績,投票和審判第一個比較好,而競賽和面試壓軸比較好。 決大多數的談判,先出價比較好。第一件是資訊,如果有缺乏資訊,搶先出價反而吃虧;第二件事是「錨定概念」。 關鍵在於,如果有充分資訊,先開口有優勢;但如果對方掌握的談判資訊比我們多,最好先禮讓對方。
知道別人在想什麼,你可以得到更好的結果。 光問「為什麼」?尋求他人觀點,就連最暴力的情境都可以化解。研究發現,被要求思考賣方觀點的受試者,比較可想出具有創意的交易。 觀點取替能讓餅變大,還能讓當事人替自己取得額外資源。 做到觀點取代的方法之一,是主動想像別人會怎麼想。 模仿可以帶來更有效的觀點取替。
一旦我們犯了錯,很有可能會失去他人對我們的信任,這時候最重要的是「即時的道歉」,這是重拾信任最佳的方法。 簡單說出「我很抱歉」力量強大,而我們說話的方式,以及我們道歉時所做的事,會讓事情很不一樣。 組織可以訂定規章請員工道出,身為個人的我們,則得替自己定好做人的原則,讓自己克服抗拒道歉的心理關卡。
我們傾向於留意壞事多過好事。 這包含三種情況: 1. 對過往的錯誤記憶; 2. 新聞媒體與社運人士的選擇性報導; 3. 以及擔心把壞事說是在好轉會顯得冷血。
我們都不禁傾向把各種事物分成截然不同的兩類,之間橫著一條鴻溝。我們眼中的世界分成兩類國家:富人與窮人。 在建構基於事實的世界觀之際,你所遇到最大的難關在於要知道一點:你的多數親身經驗來自第四級,間接資訊則經過大眾媒體的篩選。你需要靠什麼來揪出並取代誤解?答案是數據。你得秀出數據,看見背後的事實。
結尾很重要。我們收尾的時候,可能誤以為難處理的部份都結束了,但其實還沒。若要在未來有效競爭與合作,我們必須小心處理最後一步。 我們學到,就算已經成交,依舊得處理合作與競爭之間的張力,而且還得放眼未來。
出場順序看似不重要,居然也會影響各種競賽成績,投票和審判第一個比較好,而競賽和面試壓軸比較好。 決大多數的談判,先出價比較好。第一件是資訊,如果有缺乏資訊,搶先出價反而吃虧;第二件事是「錨定概念」。 關鍵在於,如果有充分資訊,先開口有優勢;但如果對方掌握的談判資訊比我們多,最好先禮讓對方。
知道別人在想什麼,你可以得到更好的結果。 光問「為什麼」?尋求他人觀點,就連最暴力的情境都可以化解。研究發現,被要求思考賣方觀點的受試者,比較可想出具有創意的交易。 觀點取替能讓餅變大,還能讓當事人替自己取得額外資源。 做到觀點取代的方法之一,是主動想像別人會怎麼想。 模仿可以帶來更有效的觀點取替。
一旦我們犯了錯,很有可能會失去他人對我們的信任,這時候最重要的是「即時的道歉」,這是重拾信任最佳的方法。 簡單說出「我很抱歉」力量強大,而我們說話的方式,以及我們道歉時所做的事,會讓事情很不一樣。 組織可以訂定規章請員工道出,身為個人的我們,則得替自己定好做人的原則,讓自己克服抗拒道歉的心理關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臺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導致人口結構高齡化,社會福利制度崩毀,家庭結構變遷等問題。文章討論臺灣少子化的現況及相關數據、可能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指出少子化問題根源於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唸的改變,提出需要從教育體制、生活品質和生活壓力等多個方面入手解決問題。
Thumbnail
我覺得是健康的人身健康在未來會是稀缺物 因為環境的惡化跟人口減少 導致遺傳疾病顯性的狀況增加健康的人身會是新的夥伴導向 所以財富會重新流向生物科技與西藥廠
Thumbnail
少子化是許多國家現在積極面對的問題,但多數國家投入資源、卻沒有什麼進展。而許多人保持單身,是惡化少子化的最關鍵原因。前陣子有看到統計說,在台灣,有結婚的人多數還是會生小孩,頂多是比以前少生。但晚婚、不婚的人,就幾乎沒有生小孩了。
Thumbnail
「只要做了ABC,就可以達到目標」,「就是因為欠了XYZ,所以才會失敗」。這種單線敘述的邏輯有道理嗎?其實還蠻有道理的,單線邏輯可以解決生活中大部分的小事,像是「考試考不好就應該多練習」。可我們遇到網路上宣稱某種觀點才是正確者,解決的對象都是系統性問題,不是小事。
Thumbnail
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幾乎可以說就是少子化所造成,不是只有台灣才少子化,全世界的先進國家都一樣。真正造成少子化的主要原因,一個是避孕技術的成熟與低成本,另一個是文化上鼓吹個人主義、享樂主義,使人規避家庭與生育。
Thumbnail
我認為運動產值絕對下降,而要解決少子化,只有一招
Thumbnail
想來聊聊生育這件事,或許是因為春節見了親戚,又被催產了,奇怪的是家裡兩個20多歲的女孩子都沒有男朋友,比起催產不是應該先催婚嗎?
Thumbnail
中國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趨勢越來越嚴重。據最近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2003年,中國總人口為14096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0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90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39‰;死亡人口1110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8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8‰。  2023年的人口資料在各方面都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臺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導致人口結構高齡化,社會福利制度崩毀,家庭結構變遷等問題。文章討論臺灣少子化的現況及相關數據、可能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指出少子化問題根源於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唸的改變,提出需要從教育體制、生活品質和生活壓力等多個方面入手解決問題。
Thumbnail
我覺得是健康的人身健康在未來會是稀缺物 因為環境的惡化跟人口減少 導致遺傳疾病顯性的狀況增加健康的人身會是新的夥伴導向 所以財富會重新流向生物科技與西藥廠
Thumbnail
少子化是許多國家現在積極面對的問題,但多數國家投入資源、卻沒有什麼進展。而許多人保持單身,是惡化少子化的最關鍵原因。前陣子有看到統計說,在台灣,有結婚的人多數還是會生小孩,頂多是比以前少生。但晚婚、不婚的人,就幾乎沒有生小孩了。
Thumbnail
「只要做了ABC,就可以達到目標」,「就是因為欠了XYZ,所以才會失敗」。這種單線敘述的邏輯有道理嗎?其實還蠻有道理的,單線邏輯可以解決生活中大部分的小事,像是「考試考不好就應該多練習」。可我們遇到網路上宣稱某種觀點才是正確者,解決的對象都是系統性問題,不是小事。
Thumbnail
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幾乎可以說就是少子化所造成,不是只有台灣才少子化,全世界的先進國家都一樣。真正造成少子化的主要原因,一個是避孕技術的成熟與低成本,另一個是文化上鼓吹個人主義、享樂主義,使人規避家庭與生育。
Thumbnail
我認為運動產值絕對下降,而要解決少子化,只有一招
Thumbnail
想來聊聊生育這件事,或許是因為春節見了親戚,又被催產了,奇怪的是家裡兩個20多歲的女孩子都沒有男朋友,比起催產不是應該先催婚嗎?
Thumbnail
中國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趨勢越來越嚴重。據最近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2003年,中國總人口為14096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0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90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39‰;死亡人口1110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8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8‰。  2023年的人口資料在各方面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