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zabeth 娘娘打破同溫層了嗎?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8 月31日的時候,Alizabeth 娘娘上傳了採訪張守一的影片,在我的同溫層中激起不少質疑,有幾個KOL對於這段影片感到憤怒,認為不應該做這樣的採訪。這激起我的好奇,讓我去把影片看完了。
(PS:本文不會提到Alizabeth 娘娘採訪張守一的實際內容)
截自Alizabeth 娘娘粉專,僅供影片評論使用。
Alizabeth 娘娘在FB介紹影片時,先點出她身邊的環境「幾乎」沒有接觸到不同的聲音,她覺得同溫層很安心,但也有點擔憂。所以邀請了張守一來做採訪。也感謝對方「願意接受訪談,提供不同面向的觀點」,讓她能進行「聆聽」的實踐。
(娘娘早期影片的留言,滿多人會因為她的性別認同攻擊她的,所以我把「幾乎」框起來)
在我同溫層的KOL,反對這段影片的人是主張護家盟的發言總是反同性戀,否定同性戀存在,採訪張守一會傷害同性戀族群的情感與聲量;另外也有人認為張守一代表的理念已經有相當人數的支持了,根本就不需要再提供張守一任何平台發聲。
在看完影片後,我認為上述主張都不算有力。從影片中的確可以發現護家盟言論修改的不多,許多點跟幾年前一樣會令其他族群感到恐懼。但我同樣覺得這段影片很不錯,從介紹到影片內容,都能讓我感受到娘娘在有意識地在處理這類論述了。
這其中第一步,便是在那段影片的介紹中:娘娘揭露了完整的訊息。
Alizabeth 娘娘在粉專上面寫明了要採訪誰、目的是什麼。這邊的文字已經說明了「不是辯論」。而且影片也是循序漸進的,避免在觀眾還不熟悉調性時,就看到了會讓人不安的內容,很難說有「刻意」造成觀眾不適。
影片也並非要把護家盟的偏見灌到粉絲腦海裡,娘娘不僅事先提示,還讓人隨時能撤退。因為娘娘事先揭露了的訊息,有疑慮的人可以選擇不要看。即便有人看完感覺不喜歡、不想看、覺得會受傷,也不代表娘娘是透過採訪來刻意傷害他人。
娘娘也盡量把話題收束在對方的目的、脈絡和行動,並沒有讓張守一把話題集中在LGBT族群身上,流於議論他人是非而非表述自己主張的空乏內容。而且影片中沒有出現攻擊性言論、也沒有煽動仇恨、對立的內容,這對談的品質可說是相當良好的。
從這些安排來看,Alizabeth 娘娘的確展顯出相當厲害的「聆聽」。
這段影片會特殊且重要,也是因為娘娘的身分是LGBT族群。由他來採訪張守一帶有多一層的意義,不僅呈現的娘娘的視角,同時影片也展現了存在這樣「聆聽」的模式,並且讓張守一在對談中得盡力表示尊重,就算這樣尊重可能不令人滿意。
而娘娘找張守一合拍影片,也有著打破對方同溫層的能量,張守一的粉絲也同樣會因為他的名號而來看這段影片。娘娘借用了張守一的聲量,嘗試對這些護家盟的人說:「我正以這樣的方式存在著唷」。
但以那些KOL的人設和背景,批評 Alizabeth 娘娘的這部影片並不奇怪。他們過去是走對抗護家盟的路線,從2018年公投開始就是如此。在當時,這些KOL就「已經」深入分析了護家盟的論述,揭穿了護家盟的歧視姿態。
在他們的立場上,或許會主張同樣的事情不需要再重複做一次,而且他們對於護家盟的反同論述都太過理解了。
但娘娘做的事情不太一樣,她精巧地用了問答並聆聽的方式。讓自己是以主持人的身分,安排給護家盟一個來賓的位置,雙方坐下來對等地談。以這種實踐,彰顯出LGBT社群的話語權與量能,以網紅的身分,提供一種新的互動樣貌。
只是這種樣貌,從這麼多批判的聲浪中可以看到,顯然不符合他們的期待。但 Alizabeth 娘娘依然是如此的人,影片還在那裏,連同這些反對聲浪,都還在那裏。
「Alizabeth 娘娘打破同溫層了嗎?」對我來說是的,但這並不是要讓LGBT團體受傷的打破。她展現了「聆聽」這一個模糊的可能性,探索了一個另一種可能的選項,打破了跟護家盟永遠對立的氣氛。
或許,在聆聽這條路一直走下去,也有機會找到一個不會互相傷害的共存模式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動畫影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幾天朋友傳給我阿富汗喀布爾時報的一則女子管弦樂團的報導,看完之後想到最近阿富汗的狀況覺得有些感傷。而在塔利班掌權後,喀布爾時報也停更了。 最後想了想決定翻譯這報導,分享一下這段在2019年發生的事情。
前一陣子在聊天室看到有人有談起了寫作定位,引發了不少討論。稍微查了一下,最近如果要談寫作,似乎會提到定位,而這個風潮似乎是從中國流行過來的。所以呢,我也來湊個熱鬧談談吧。
在閱讀媒體內容後,我們一般常常會有各式各樣的「論述」,像是常見「總結」、「意見」、「預測」、「推論」,甚至是最近很流行的「通靈」(指與關聯性薄弱的推測)一詞,都算是媒體閱讀後的論述。 但如何讓論述具備觸及他人的能力呢?請看這篇吧。
為什麼我會寫這篇呢?這一年多來我陸陸續續地寫了些影評。而影評就是利用大眾媒體的內容來創作延伸作品,也是一種媒體識讀後的產出。所以算是梳理一下這些書寫的心得,並且拿來用在更大範圍的媒體識讀上。
我沒看《消失的情人節》,因為預告片就讓我興趣缺缺,不過網路上開始大量討論創作內容的問題後,我看了幾家評論,對這部片的情況產生了點心得,就自己來寫一篇了。
過世之後,不想要任何形式的告別式。 不過我的確有跟朋友說過,過世那段時間,如果想我的話,可以去吃頓好的、精緻的,讓自己覺得舒服些。說這話,也讓彼此內心有個能安心的約定。
前幾天朋友傳給我阿富汗喀布爾時報的一則女子管弦樂團的報導,看完之後想到最近阿富汗的狀況覺得有些感傷。而在塔利班掌權後,喀布爾時報也停更了。 最後想了想決定翻譯這報導,分享一下這段在2019年發生的事情。
前一陣子在聊天室看到有人有談起了寫作定位,引發了不少討論。稍微查了一下,最近如果要談寫作,似乎會提到定位,而這個風潮似乎是從中國流行過來的。所以呢,我也來湊個熱鬧談談吧。
在閱讀媒體內容後,我們一般常常會有各式各樣的「論述」,像是常見「總結」、「意見」、「預測」、「推論」,甚至是最近很流行的「通靈」(指與關聯性薄弱的推測)一詞,都算是媒體閱讀後的論述。 但如何讓論述具備觸及他人的能力呢?請看這篇吧。
為什麼我會寫這篇呢?這一年多來我陸陸續續地寫了些影評。而影評就是利用大眾媒體的內容來創作延伸作品,也是一種媒體識讀後的產出。所以算是梳理一下這些書寫的心得,並且拿來用在更大範圍的媒體識讀上。
我沒看《消失的情人節》,因為預告片就讓我興趣缺缺,不過網路上開始大量討論創作內容的問題後,我看了幾家評論,對這部片的情況產生了點心得,就自己來寫一篇了。
過世之後,不想要任何形式的告別式。 不過我的確有跟朋友說過,過世那段時間,如果想我的話,可以去吃頓好的、精緻的,讓自己覺得舒服些。說這話,也讓彼此內心有個能安心的約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不是博恩的粉絲,也不是女人迷的粉絲,也沒有追到2020年兩方發生爭議的事件。 在這部對談影片中,我看到一個勇於將這個被大家漠視的聲音搬上來,試圖重新定調的人。 這樣的角色認真說並不討喜,但有其存在的必要
像是別人跟你訴苦,我今天被奶奶說頭髮太長,朋友說,那你為什麼要挑戰你的奶奶、為什麼你不在乎社會有男女有分。我們比較想要別人去注意自己,而不是去關心別人。我們害怕問出一個開放式問題之後,得到的回答令我們措手不及。 隱含著自己的意見的問題一旦問出口,對方能回答的空間就被侷限住了。因為對方知道這個問題的
Thumbnail
沒有人喜歡犧牲,默娘和媽祖的身影重合、默默揮袖:犧牲若能換來留給下一世代的愛,何嘗不可。
Thumbnail
關於陳昭姿委員的立場,我還是決定提一下, 畢竟「事實」不會因為你不講就「不存在」
Thumbnail
我要謝謝毫無隱藏【單身營會】,使我的生命經歷很大的突破,尤其在面對自己的不完美以及面對權柄的恐懼,我得到很大的釋放,也開始用一個新的眼光跟思維來看待自己跟權柄。
Thumbnail
隔壁的桌子|EP28. 同性/異性戀婚姻過年大不同(下)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他自己 ft.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召集人 林詩涵 在上一集,我們聊到不論是同性或異性戀,當女性步入婚姻,同時踏入另一個家庭,可能會面臨各種相關衝突。 這些傳統的價值觀是否能被改變? 我們是否能讓每個人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
Thumbnail
現在這個社會雖然大喊族群融合、接納不同的意見,但是多少人可以在接受不同意見時聆聽、思考並且一起討論並提出不批判的意見? 其實都只是角度問題,只是問問自己:「你有改變自己角度的勇氣嗎?」
Thumbnail
這部記錄片是在描述關於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 母親後來以牽亡歌陣的紅頭法師職業維生,姊妹們也成為歌陣的成員,過著流離的生活。 導演以這部紀錄片來探索與母親之間疏離的母女關係,與揭開兒時遭受父親侵害的傷口。 紀錄片由黃惠偵導演所拍的作品,記錄片中的故事
Thumbnail
生活無法迴避「政治」的介入,電影《藍色的你》所處的年代正是如此。1988年因著保守派柴契爾夫人宣布的28條款,校園內禁止宣揚同性戀,讓未公開出櫃的女同志體育老師珍備感壓力,她甚至得聽著錄音帶的步驟才能安穩入睡。事實上,正如她女友薇薇對當時社會的認知,她們生活的每個細節都與「政治」劃上等號,一如電視上
Thumbnail
有女網友在網路討論區問大家:「男友家是政治狂熱分子,剛好與我立場不同,每次到了選舉都會鬧不愉快,該怎麼辦呢?」此問題熱烈引起網友的討論。網友表示「各自看手機不一起看政論節目就好。」「不要聊到政治,也不要企圖說服對方。」「為政治放棄感情不值得啦!」
Thumbnail
我不是博恩的粉絲,也不是女人迷的粉絲,也沒有追到2020年兩方發生爭議的事件。 在這部對談影片中,我看到一個勇於將這個被大家漠視的聲音搬上來,試圖重新定調的人。 這樣的角色認真說並不討喜,但有其存在的必要
像是別人跟你訴苦,我今天被奶奶說頭髮太長,朋友說,那你為什麼要挑戰你的奶奶、為什麼你不在乎社會有男女有分。我們比較想要別人去注意自己,而不是去關心別人。我們害怕問出一個開放式問題之後,得到的回答令我們措手不及。 隱含著自己的意見的問題一旦問出口,對方能回答的空間就被侷限住了。因為對方知道這個問題的
Thumbnail
沒有人喜歡犧牲,默娘和媽祖的身影重合、默默揮袖:犧牲若能換來留給下一世代的愛,何嘗不可。
Thumbnail
關於陳昭姿委員的立場,我還是決定提一下, 畢竟「事實」不會因為你不講就「不存在」
Thumbnail
我要謝謝毫無隱藏【單身營會】,使我的生命經歷很大的突破,尤其在面對自己的不完美以及面對權柄的恐懼,我得到很大的釋放,也開始用一個新的眼光跟思維來看待自己跟權柄。
Thumbnail
隔壁的桌子|EP28. 同性/異性戀婚姻過年大不同(下)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他自己 ft.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召集人 林詩涵 在上一集,我們聊到不論是同性或異性戀,當女性步入婚姻,同時踏入另一個家庭,可能會面臨各種相關衝突。 這些傳統的價值觀是否能被改變? 我們是否能讓每個人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
Thumbnail
現在這個社會雖然大喊族群融合、接納不同的意見,但是多少人可以在接受不同意見時聆聽、思考並且一起討論並提出不批判的意見? 其實都只是角度問題,只是問問自己:「你有改變自己角度的勇氣嗎?」
Thumbnail
這部記錄片是在描述關於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 母親後來以牽亡歌陣的紅頭法師職業維生,姊妹們也成為歌陣的成員,過著流離的生活。 導演以這部紀錄片來探索與母親之間疏離的母女關係,與揭開兒時遭受父親侵害的傷口。 紀錄片由黃惠偵導演所拍的作品,記錄片中的故事
Thumbnail
生活無法迴避「政治」的介入,電影《藍色的你》所處的年代正是如此。1988年因著保守派柴契爾夫人宣布的28條款,校園內禁止宣揚同性戀,讓未公開出櫃的女同志體育老師珍備感壓力,她甚至得聽著錄音帶的步驟才能安穩入睡。事實上,正如她女友薇薇對當時社會的認知,她們生活的每個細節都與「政治」劃上等號,一如電視上
Thumbnail
有女網友在網路討論區問大家:「男友家是政治狂熱分子,剛好與我立場不同,每次到了選舉都會鬧不愉快,該怎麼辦呢?」此問題熱烈引起網友的討論。網友表示「各自看手機不一起看政論節目就好。」「不要聊到政治,也不要企圖說服對方。」「為政治放棄感情不值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