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亞信箱回覆】淺談何謂「正統神學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想問問題~~太想知道您的想法了....
眾多大教會都設立"門訓學院",其佈達的方式都是以"神學院"稱。
請問:門訓學院不等於正統的神學院吧?

Y:
  首先我得感謝你的認可,不論出於什麼原因讓你認為我是值得諮詢的對象。其次,我的無知浩瀚無垠,在此之前並無注意「門訓學院」的現象,看到你的問題後才十分粗淺的打探了一些消息。受制於文字,無法更進一步追問以釐清你的意思,我只能盡量就字面理解來回答,再合理的延伸出一些議題,雖長篇累牘,但我想有很大機率會讓你感到答非所問。
  單就字面,你的問題是「門訓學院是否等於正統的神學院」,不過我想你已經有自己的答案了,而我的答案也一樣:不等於。就字面理解這個問題,全宇宙應該都會這樣回答。至於你說的「其佈達的方式都是以"神學院"稱」,受限於隻字片語,我無法判斷這樣的現象是出於無心的簡稱、通稱,還是真的有意魚目混珠。若屬後者,當然有點怪怪的。
  這樣就回答了你的問題,但我推測你不是只想知道這個,以下就嘗試延伸討論。
  首先,何為「正統」?耶穌呼召彼得和約翰來跟從自己,算正統嗎?當時屬於「正統」的文士和祭司就說了:耶穌的門徒都是些「沒有學問的小民」(使徒行傳4:13),但是難道我們要用沒有學位證書來否認使徒們的權威?
  再者,當今「正統」的神學院(Whatever that means.),一直都是正統的嗎?單就改革宗而言,五百多年前草創/造反的時候,那些教育機構在世人眼中當然談不上正統,但是現在又可以正統自居了。那麼,正統與否,究竟如何判定?誰有資格判定?如果久了就是你的,那麼現在不正統的,兩百年後是不是也名正言順了?
  何況就時空環境而言,有時候「不正統」實乃非戰之罪。以臺灣為例,150年前西方傳教士訓練的第一批本土傳道人,也沒拿到「正統」神學院的學歷,只跟著傳教士私塾式的上課,而後拿著一本聖詩就邊唱邊傳福音了,但是也做成許多美好的果效。在當時的環境下,如果主張只有受「正統」神學院教育的人才能事奉,神國的開展要等到何年何月?更別提今日在世界各地面臨艱難處境的傳道人,如果要求他們只能用「正統」神學院畢業的基督徒作為同工,就好像在沙場的槍林彈雨之中還要求士兵紥好制服一樣。
  世人眼中的正統,究竟何妨?基督宗教要的是名實相符。如果這個人按著神的正道傳講,遵循基督的樣式牧養,有沒有牧師的頭銜、有沒有道碩學位、是哪間神學院畢業的,有差嗎?反過來說,具備名門正派的頂尖學歷,講道卻讓人睡著,甚至欺凌自己的羊群,難道就可以接受?
  基督宗教對於體制和正統等等「表象」總是保持戒心,因為他們太容易提供虛假的平安,讓人不用面對自己和上帝,不用面對Truth。
  不過,話說回來,正統、體制、證書這些外在的標準,其實也不是本質上就屬邪惡;不分青紅皂白地一味拒斥,也不是明智之舉。雖然前面大肆砲轟了正統,不過「不正統」的危害其實也甚劇,這道理就同「法治」和「人治」之間的優劣。若遇明君,人治之下未必過得比較糟,但明君真能無時無刻皆「明」?如果來了個昏君,就哭訴無門,更別提暴君了。若採法治,則我們至少有些超越個人的標準和權威可以補救。
  根據你的問題,或許你對「門訓學院」的畢業生有所疑慮,或許對這些人直接有資格在教會中服事有所疑慮。的確,若缺乏制度的「正統」,用人就很可能淪為在位者的「選妃」,如此很難避免敗壞的下場。考諸歷史現實,考諸教義(人全然敗壞),老亞只能如此言。
  即使不敗壞,若傳道人的教育盡付「人治」而不追求「正統化」,也難逃眼光狹隘的限制。學術和知識唯有盡可能廣博才能成其大,如果課程必得經過當權者的過濾篩選,就很難進步。學生永遠只讀老師覺得可以讀的東西,自然無緣於兩千年教會歷史諸多的寶貴遺產、對當代神學最新的討論一無所知。讀了四十年前老師用的課本就沾沾自喜,自以為天下事不過如此,也就不足為怪,怎麼會發現自己不過是井底之蛙?學生很難高過老師,如果老師又(有意無意的)限制了學生吸收資訊的範圍,則難保一代不如一代,人才越來越低劣。在這方面,若環境和資源允許,自然應該盡量讓傳道人的教育步上正軌。
  若使用聖經的典故,「屬亞波羅的教會」或「屬保羅的教會」都不理想,惟有「屬神的教會」,才是全體信徒應該努力成就的工;而上帝既是全地的主,傳道人的眼光和學識自然應該盡量宏大,而非孜孜矻矻於一家之言,就奉為圭臬。
  以上陳述我通論式的意見,希望能對您實際目睹或遭遇的情況有些幫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7會員
61內容數
基本一周一篇,我個人對於基督宗教、聖經、台灣教會文化等等議題的個人心得,文責自負。如標題所示,有些內容對於傳統好基督徒來說可能太過辛辣,請自行斟酌服用。若你不是基督徒,也可以把這系列文當作逛動物園,體會一下這些人在想什麼、經歷些什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我們花點時間講宗教裁判所,這個異端審訊機關惡名昭彰,是由天主教道明會來主持。其實道明會本身是個理念不錯的修會(最早設立大學,而且設立超多大學的研究單位)> 天主教派系很多,各有不同理念與主張,其中道明會是個非常用心研究聖經的修會,也許太用心了。 這是個問題,因為修會是個避世的單位,換句話說,他們
Thumbnail
中世紀有個有趣的現象,職位越高的神職人員有著兩面特性,一種是神學根基深厚,基本上在辯論上打遍天下無敵手,又善於政治權謀,一路往上爬,最後封頂,開始推動各種改革。 可惜,這種教皇很少(但不是沒有),更多是財團好控制的傢伙(像文藝復興時期赫赫有名的麥帝奇家族),這種人往往膽小如鼠又很卑劣,偏偏自尊心又
Thumbnail
先前提到,早期的教父們寫的一堆教父書信,除了勸勉自己教區的信徒,同時寫信指責其他教區的神學觀點,這樣不斷的透過神學辯證來強化各稐論述,但基本上還是各自信各自的。 但到了羅馬帝國開始走下坡的時候,沒想到這招卻有了很大的影響。 是這樣的,日耳曼蠻族來了,之所以說是蠻族,是因為他們沒有什麼文字能力(盧
Thumbnail
早期教會各有不同神學觀念,這一點現代也一樣,而你要能說服人家信你,以現在來說,其中一種方式就是用漂亮的教會、流行音樂、免費咖啡之類有的沒的。 你說講道理?不,坦白說就是算是初代教會也不是這樣,那是一些教父在意的,民眾有飯吃就好,現在的話大家都有飯吃,所以有些改走享樂主意罷了。 其實這也是羅馬政府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既然我一直提早期教會是神學建構的一個重要時期(其實每個期都重要,因為神學至今仍在持續演化中),那麼難道初代信徒在神學造就上就比較厲害嗎?其實也沒有,或者說,歷世歷代,神學造就不清楚處的人絕對都還是佔大多數,而所謂搞清楚的,可能也只多一點點理解,離真實距離還很遠…… 是的,這才是實情,實際上「對神學
最近常收到某一間神學院談論未來的發展與盼望的信息,其間充滿了歡樂與亢奮的氛圍,但老實說,我反而覺得很悲觀。 這間神學院大概是為了迎合這個世代的潮流,而刻意地將牧會與神學切割,所謂牧會的歸牧會,研究神學的歸研究神學,我只能說,這些專家學問太大。 我是不知道為什麼華人的神學教育現在會被切割得
講了一些初代教會與羅馬帝國之間的關係,我們先回頭談一下早期教會的狀況。  在耶路薩冷,因為使徒都在那邊,基本上就是本家,但「沒有教會」,其實一開始他們都還是去聖殿宣講(不然五旬節三千人受洗你想那是哪種場地,耶路撒冷哪裡可以塞三千人),其他城市也大多去猶太會堂,直到被迫害,而且有外邦人加入,因此開始
話說在前頭,這本書非常不易讀,不是翻譯的錯,而是原文就有非常高的資訊密度,而且相當學術性,沒有一定的前導知識,讀起來會相當累人,我就讀了好久,還要查其他資料,所不會推薦給一般對教會使有興趣的人。 但這本書非常精彩,含金量非常高啊!或許神學生可以讀一下這本,更推薦給牧師讀就是了(福音派路師尤其需要,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我們花點時間講宗教裁判所,這個異端審訊機關惡名昭彰,是由天主教道明會來主持。其實道明會本身是個理念不錯的修會(最早設立大學,而且設立超多大學的研究單位)> 天主教派系很多,各有不同理念與主張,其中道明會是個非常用心研究聖經的修會,也許太用心了。 這是個問題,因為修會是個避世的單位,換句話說,他們
Thumbnail
中世紀有個有趣的現象,職位越高的神職人員有著兩面特性,一種是神學根基深厚,基本上在辯論上打遍天下無敵手,又善於政治權謀,一路往上爬,最後封頂,開始推動各種改革。 可惜,這種教皇很少(但不是沒有),更多是財團好控制的傢伙(像文藝復興時期赫赫有名的麥帝奇家族),這種人往往膽小如鼠又很卑劣,偏偏自尊心又
Thumbnail
先前提到,早期的教父們寫的一堆教父書信,除了勸勉自己教區的信徒,同時寫信指責其他教區的神學觀點,這樣不斷的透過神學辯證來強化各稐論述,但基本上還是各自信各自的。 但到了羅馬帝國開始走下坡的時候,沒想到這招卻有了很大的影響。 是這樣的,日耳曼蠻族來了,之所以說是蠻族,是因為他們沒有什麼文字能力(盧
Thumbnail
早期教會各有不同神學觀念,這一點現代也一樣,而你要能說服人家信你,以現在來說,其中一種方式就是用漂亮的教會、流行音樂、免費咖啡之類有的沒的。 你說講道理?不,坦白說就是算是初代教會也不是這樣,那是一些教父在意的,民眾有飯吃就好,現在的話大家都有飯吃,所以有些改走享樂主意罷了。 其實這也是羅馬政府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既然我一直提早期教會是神學建構的一個重要時期(其實每個期都重要,因為神學至今仍在持續演化中),那麼難道初代信徒在神學造就上就比較厲害嗎?其實也沒有,或者說,歷世歷代,神學造就不清楚處的人絕對都還是佔大多數,而所謂搞清楚的,可能也只多一點點理解,離真實距離還很遠…… 是的,這才是實情,實際上「對神學
最近常收到某一間神學院談論未來的發展與盼望的信息,其間充滿了歡樂與亢奮的氛圍,但老實說,我反而覺得很悲觀。 這間神學院大概是為了迎合這個世代的潮流,而刻意地將牧會與神學切割,所謂牧會的歸牧會,研究神學的歸研究神學,我只能說,這些專家學問太大。 我是不知道為什麼華人的神學教育現在會被切割得
講了一些初代教會與羅馬帝國之間的關係,我們先回頭談一下早期教會的狀況。  在耶路薩冷,因為使徒都在那邊,基本上就是本家,但「沒有教會」,其實一開始他們都還是去聖殿宣講(不然五旬節三千人受洗你想那是哪種場地,耶路撒冷哪裡可以塞三千人),其他城市也大多去猶太會堂,直到被迫害,而且有外邦人加入,因此開始
話說在前頭,這本書非常不易讀,不是翻譯的錯,而是原文就有非常高的資訊密度,而且相當學術性,沒有一定的前導知識,讀起來會相當累人,我就讀了好久,還要查其他資料,所不會推薦給一般對教會使有興趣的人。 但這本書非常精彩,含金量非常高啊!或許神學生可以讀一下這本,更推薦給牧師讀就是了(福音派路師尤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