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大聲叫大聲?~空間與音量的關係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版主不是很擅於文字工作,也不太想流於打高射炮空談,做的越久只是覺得聲音仍是個奧祕,每次交手都是新的經驗值,所以用分享個人經驗方式來交流,如果有錯誤或疑問也歡迎指教。
上回發了一篇參加Linkin Park PA混音師大師工作坊的文,造成不少樂手朋友迴響,真是始料未及,看來大家對台灣PA有很多的意見。當然台灣對錄音相關人員的養成多數還是做中學的師徒制,這個方式很辛苦,會有很多磨鍊的機會,但要跟到好的師傅才不會學錯東西;另一種途徑就是學校教育,現慢慢有越來越多的大學開數位音樂相關科系,不過師資是否都有豐富實務經驗?或是徒有學歷文憑而實戰經驗不足的人?這我沒特別研究過,但有總比沒有好,以前是沒得選擇,一定從助理買便當打雜慢慢做慢慢學,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出師,中途陣亡不少,存留下來的都是堅忍不拔值得尊敬的人。需要PA技術的地方很多,但人員素質不一,其實跟樂手素質不一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只能說大家加油一起進步,多溝通彼此學習。
綜括PA問題,很多人提到音量常太大、聲音糊糊髒髒的…我想不管是樂手或PA音控都要去了解聲音到底怎傳遞的?音量到底多大叫大?很多這種音響學資料現找網路大神搜尋一下都找的到很詳盡的,我就不要野人獻曝。以下是我的白話詮釋版。
聲音就是物體被擾動後,在空氣中傳遞的一種震動波,傳到人耳經由我們耳朵的耳膜、聽覺神經等等接收為我們大腦所辨識。這個過程就像丟小石頭到水裡一樣,丟進去後從中心點產生漣漪,一波一波地盪開,不過要想成3D立體版就是了。
圖:密閉空間的聲音傳播
如果在一個密閉的空間裡,有一個聲音發出,它會產生:
  1. 直接音(Direct Sound):當聲音由發音體發出後向外擴散,一直到它第一次碰到其他物體前都叫直接音。
  2. 反射音(Reflections):直接音發出後遇到牆面障礙物時會有幾種情形
(1)反射回去(即反射音)
(2)穿過牆面或障礙物(視材質吸音程度而有所不同)
(3)繞過去(即繞射Diffraction)
這三種情形須視遇上什麼樣材質而有所不同。比方說是密度較高的大理石,可能反射音會多些;若是布,則可能穿過吸收了部份能量後透過去。請記得聲音傳遞一定會有能量上耗損,所以發出後會一直在密閉空間內反射再反射(而且是3度空間行進),直到能量消失為止。
回到我們原來講的在密閉空間內喇叭開多大聲才叫大聲?當然每個人耳朵開始受不了的音量不太一樣,但越大的音量在空間內發出後,就會不停地在空間內反射直到能量消失;較小音量能量消失的速度會快些。所以換成是表演場地的喇叭,你們說音量到底該多大呢?如果這個場地是個室內場館,本身就沒什麼吸音、空間音很多的地方,你只要喇叭音量稍微推一點,空間就已有一堆反射聲音了;若是個牆面都有吸音材質的場地,反射音消失的快,音量只要不過大,耳朵都不會覺得聲音很髒很糊;若是戶外場地(假設無障礙物下)….只要你耳朵受的了,就可用力開….上面講的單就聲波行進特性而已,聲音的事還沒那麼簡單,再牽扯頻率下去的話更是複雜,所以為什麼現做PA系統校正都要拿頻譜分析儀與音壓表去測試監看!
PA音量到底多大算大?這要視場地條件而異。環境本身的空間聲響及表演本身的音量在做外場PA時都是要列入整體考慮的。

謝謝您來到我的聲音研究室,希望您喜歡我的文章,請多多支持幫我按讚、分享、訂閱及追蹤。如果有聲音後製、唱片製作上的需求,也歡迎連絡我的工作室。
EJazzer Studio |市
母帶後期處理、混音、後製、剪輯、錄音室、爵色、CD母帶製作、DDP母帶、jazzerazzerstudio.com、mastering
爵色音樂創意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隨著科技的進步,錄音也有了一些黑科技,在錄音數位化的過程中,當然DAW、plugin也算是時代的突破性發明,但發展的過程中,我覺得除了AutoTune外,近年就是iZotope開發的RX聲音修復軟體最令人驚豔了。
拿CD直接給壓片廠做CD就好了,為什麼要寫DDP母帶?
中譯在聲音工作這行上….也許應說影視技術這塊領域上,一直沒什麼有系統的中文化,現有的中文翻譯書也是各翻各的,甚至譯者不見得有這行經驗,反正先翻先贏也是某種話語權,至於翻的正不正確?合不合原意?是不是最佳的?業界認同?就見人見智了。
送Mastering前混音檔案有沒有什麼要注意的? 混音跟母帶後期處理是兩樣類似,但卻不同的事。類似的是同樣在修頻率,處理音量動態,不同的是著眼點。混音是在處理不同樂器音軌間的平衡,而母帶後期處理是在處理不同歌曲間的平衡,尋求發行時最佳的聆聽效果。
到底什麼是母帶後期處理(Mastering)?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母帶後期處理在做什麼,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唱片製作最後一道創意過程。
人耳的聽力約是從20Hz~20kHz,不過多數人聽力可能都沒那麼好,而且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變差,相信這很多人都知道,但我們對自己聽力的認識又有多少?是否曾實際去測試過自己的聽力呢?
隨著科技的進步,錄音也有了一些黑科技,在錄音數位化的過程中,當然DAW、plugin也算是時代的突破性發明,但發展的過程中,我覺得除了AutoTune外,近年就是iZotope開發的RX聲音修復軟體最令人驚豔了。
拿CD直接給壓片廠做CD就好了,為什麼要寫DDP母帶?
中譯在聲音工作這行上….也許應說影視技術這塊領域上,一直沒什麼有系統的中文化,現有的中文翻譯書也是各翻各的,甚至譯者不見得有這行經驗,反正先翻先贏也是某種話語權,至於翻的正不正確?合不合原意?是不是最佳的?業界認同?就見人見智了。
送Mastering前混音檔案有沒有什麼要注意的? 混音跟母帶後期處理是兩樣類似,但卻不同的事。類似的是同樣在修頻率,處理音量動態,不同的是著眼點。混音是在處理不同樂器音軌間的平衡,而母帶後期處理是在處理不同歌曲間的平衡,尋求發行時最佳的聆聽效果。
到底什麼是母帶後期處理(Mastering)?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母帶後期處理在做什麼,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唱片製作最後一道創意過程。
人耳的聽力約是從20Hz~20kHz,不過多數人聽力可能都沒那麼好,而且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變差,相信這很多人都知道,但我們對自己聽力的認識又有多少?是否曾實際去測試過自己的聽力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內在聲音(inner sound) 思想擁有一種電磁性的實相,它們還有一種內在聲音的價值。這「內在聲音」就是在你自己頭腦裡你思想的聲音。內在聲音對你身體所造成的影響,甚至要大過外在的聲音。它們影響組成你細胞的原子和分子。 內在聲音(*例) 在你發現自己覺得很累的時候,你想改變它就不要加強它。
Thumbnail
前幾天的講座,有一段我示範了不拿麥卻讓全場聽清楚我在說什麼,場地有多大,大家可以看看下圖: 那麼我有刻意放大音量,或是提高音高嗎? 並沒有,只是像跟旁人聊天的聲量而已。 這宛如魔術般的表演,有個重要的因素,一個是聲音的亮響度,第二是聲調的起伏。 第一,聲音的亮響,決定在發聲者有無歌手共振
Thumbnail
決定聲音的魅力與專業感,大抵就只有四個面向,音質、音量、音域與節奏,今天只聊"音量"與"音域"所組成聲音情緒的量域矩陣。 四個組合,音量大、音域高的”激情”感;音量小、音域高的”柔情”感;音量小、音域低的”理性”感;以及,音量大、音域低的”氣勢”感。在擁有”歌手共振峰”的響度前題下,這些音量與音域
Thumbnail
此圖是我發出A3高度的母音[a]所呈現的聲譜結構,黑底圖的部份是各頻率實際上泛音聲量相對大小的狀態,人耳的聽覺頻寛只在20~20000Hz,所以,圖型至多也就到20000Hz而已囉:
Thumbnail
唱的響亮非常重要,當聲音中2000Hz以上的頻率佔比較多,人聲會具有穿透性,原因之一是人類聽覺在2000~5000Hz的聽覺最敏銳,會得到更多的聲量擴大。再者,樂器音色的泛音結構,往往呈現較多的中低頻比例,唱的響亮才能由伴奏的聲響中”穿透”出來。 上圖是鋼琴彈下C4音高所呈現的泛音結構,1000H
Thumbnail
最近有兩位學生都有唱過女高音,不約而同的跟我說以前唱久了女高音的聲音,有時低音與真音會出不來,只能發出近似假音且音調偏高的聲音。 這就牽涉到真音、假音的發聲在聲帶閉合程度上有所不同的問題了。 先談假音,假音是聲帶的不完全閉合,這一點無庸置疑,幾位有聲帶溝問題的學生,聲帶閉合會留較大的縫,
能量呈現出一切,反過來說,能量包含一切。 所以即使無法從一個人的外相整體感覺如何 可以聽他的聲音,聲音本身會帶出一個人整體的能量場,這無法用大腦去分析作用,只需要靠感覺(直受)。 聲音中最主要呈現能量狀態的就是音頻,語調是其次 最不重要的是內容,也就是說了什麼,內容都是後面的
Thumbnail
瓦力喜歡家訪,喜歡採集音響發燒友的生命故事和他們不凡的器材搭配史。透過家訪,如同一扇扇音樂之窗,能進入生命的核心。故事中描述了與音響設備相關的趣事和感悟,引導讀者去思考對真實音樂的感受和體驗。喜歡音樂的朋友可以在這篇文章中找到共鳴和啟發。
Thumbnail
低頻噪音非常恐怖。一是因低頻噪音通常是持續性的,24小時不停,白天晚上都存在,一年響365天。二是因低頻噪音傳遞的距離很遠,有時可以傳幾公里。三是低頻噪音穿透力極強,牆壁、氣密窗都擋不住。有些低頻噪音在室外聽不到,在密閉空間,如室內、汽車,才聽的到,可能是低頻噪音引起共鳴。
前言 從呱呱落地開始,聲音就伴隨著人,直到人亡氣熄,人死聲滅為止。活著,除非特殊狀況,我們常透過聲音與人溝通,表達情緒,說出心聲,聲音幾乎無時無刻伴隨著我們,可是我們卻往往忽略其存在,舉個例子好了,跟人打招呼:「嗨!」你有注意過此音是如何發出的嗎?它是重還是輕?它是快還是慢?它是大還是小?…你
Thumbnail
內在聲音(inner sound) 思想擁有一種電磁性的實相,它們還有一種內在聲音的價值。這「內在聲音」就是在你自己頭腦裡你思想的聲音。內在聲音對你身體所造成的影響,甚至要大過外在的聲音。它們影響組成你細胞的原子和分子。 內在聲音(*例) 在你發現自己覺得很累的時候,你想改變它就不要加強它。
Thumbnail
前幾天的講座,有一段我示範了不拿麥卻讓全場聽清楚我在說什麼,場地有多大,大家可以看看下圖: 那麼我有刻意放大音量,或是提高音高嗎? 並沒有,只是像跟旁人聊天的聲量而已。 這宛如魔術般的表演,有個重要的因素,一個是聲音的亮響度,第二是聲調的起伏。 第一,聲音的亮響,決定在發聲者有無歌手共振
Thumbnail
決定聲音的魅力與專業感,大抵就只有四個面向,音質、音量、音域與節奏,今天只聊"音量"與"音域"所組成聲音情緒的量域矩陣。 四個組合,音量大、音域高的”激情”感;音量小、音域高的”柔情”感;音量小、音域低的”理性”感;以及,音量大、音域低的”氣勢”感。在擁有”歌手共振峰”的響度前題下,這些音量與音域
Thumbnail
此圖是我發出A3高度的母音[a]所呈現的聲譜結構,黑底圖的部份是各頻率實際上泛音聲量相對大小的狀態,人耳的聽覺頻寛只在20~20000Hz,所以,圖型至多也就到20000Hz而已囉:
Thumbnail
唱的響亮非常重要,當聲音中2000Hz以上的頻率佔比較多,人聲會具有穿透性,原因之一是人類聽覺在2000~5000Hz的聽覺最敏銳,會得到更多的聲量擴大。再者,樂器音色的泛音結構,往往呈現較多的中低頻比例,唱的響亮才能由伴奏的聲響中”穿透”出來。 上圖是鋼琴彈下C4音高所呈現的泛音結構,1000H
Thumbnail
最近有兩位學生都有唱過女高音,不約而同的跟我說以前唱久了女高音的聲音,有時低音與真音會出不來,只能發出近似假音且音調偏高的聲音。 這就牽涉到真音、假音的發聲在聲帶閉合程度上有所不同的問題了。 先談假音,假音是聲帶的不完全閉合,這一點無庸置疑,幾位有聲帶溝問題的學生,聲帶閉合會留較大的縫,
能量呈現出一切,反過來說,能量包含一切。 所以即使無法從一個人的外相整體感覺如何 可以聽他的聲音,聲音本身會帶出一個人整體的能量場,這無法用大腦去分析作用,只需要靠感覺(直受)。 聲音中最主要呈現能量狀態的就是音頻,語調是其次 最不重要的是內容,也就是說了什麼,內容都是後面的
Thumbnail
瓦力喜歡家訪,喜歡採集音響發燒友的生命故事和他們不凡的器材搭配史。透過家訪,如同一扇扇音樂之窗,能進入生命的核心。故事中描述了與音響設備相關的趣事和感悟,引導讀者去思考對真實音樂的感受和體驗。喜歡音樂的朋友可以在這篇文章中找到共鳴和啟發。
Thumbnail
低頻噪音非常恐怖。一是因低頻噪音通常是持續性的,24小時不停,白天晚上都存在,一年響365天。二是因低頻噪音傳遞的距離很遠,有時可以傳幾公里。三是低頻噪音穿透力極強,牆壁、氣密窗都擋不住。有些低頻噪音在室外聽不到,在密閉空間,如室內、汽車,才聽的到,可能是低頻噪音引起共鳴。
前言 從呱呱落地開始,聲音就伴隨著人,直到人亡氣熄,人死聲滅為止。活著,除非特殊狀況,我們常透過聲音與人溝通,表達情緒,說出心聲,聲音幾乎無時無刻伴隨著我們,可是我們卻往往忽略其存在,舉個例子好了,跟人打招呼:「嗨!」你有注意過此音是如何發出的嗎?它是重還是輕?它是快還是慢?它是大還是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