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烘焙,我自己認為是一件挺科學的事情(雖然我每次開機,都很不想那麼科學的進行這件事)進豆點、脫水轉黃點、風門火力啟動的時機、集熱一爆、二爆、下豆冷卻,有時候也要緊盯著烘焙曲線,其實這每一道關卡無一不含科學的知識...雖然每次烘咖啡都想「隨心烘看看」,但總是不知不覺關注這些細節,要「不科學」來完成,似乎還真的有一點難度啊...
這兩年拜讀過很多前輩們的烘焙經驗與知識,有時帶著學習的企圖跟著烘完一輪,心中也不免緊繃與疲累(怎麼學都學不完...)大概只有喝咖啡這件事,能稍微讓自己舒緩一點,特別是喝自己烘出來的咖啡(即使烘的不是很出色)成就了下班後的一大慰藉。(因著疫情的關係,也無法在喜歡的咖啡店裡流連放鬆。)
自己手沖咖啡?就不科學嗎?其實...一樣科學(科學的部分不多提)但不管沖的好不好喝,夾帶喝咖啡帶來的「儀式感」,至少可以蹲在自家後院看著窗外的綠植栽,讓貧弱的身心靈飽足一番。
回想我年輕時也不是喜歡喝咖啡的人,甚至覺得它喝起來就像中藥那樣難以入喉,什麼時候開始喝咖啡已經不可考,可能就是在校園的研究室裡面吧,但那時候好像都是伯朗藍山還有小七的黑咖啡,純粹熬夜提神而已(但依舊秒睡好像也沒甚麼用)。那時候還沒有開始接觸單品咖啡,正常的學生也喝不太起一杯稍微優質的耶加雪菲,更不用提自己手沖咖啡了,後來畢業後就去金門當兵,這兩年也差不多跟咖啡斷了連結,偶而島休或是返台假就繼續喝罐裝咖啡而已。
對咖啡感知的稍微提升,應該是退伍後在一間地方電視台工作的時候吧,那時候小辦公室裡只有兩個人,我的主管就是每天都要喝咖啡的人,辦公室外面就是茶水間,距離我的位置不到兩公尺,我的主管都是沖耳掛式咖啡,每天飄來的咖啡香氣讓我心神安定不少,後來我都跟著他一起喝耳掛式咖啡(真的是挺很方便的。)這位主管算是讓我愛上手沖咖啡的啟蒙者吧,我就這樣喝了三年的耳掛式咖啡,這應該是比較「接近」手沖的開始,也開始喜歡這種無糖純粹的咖啡風味,之後罐裝咖啡我幾乎就沒有接觸,小七的黑咖啡也僅用於開車提神用途。
後來的手沖與自己學習烘咖啡,是來到醫院工作之後的事,會再慢慢分享自己的這段學習經歷,咖啡對我的影響還蠻重要的,各方面都是,從自宅老屋的改裝,一直到未來退休後的人生規劃,都與「咖啡」這個元素息息相關。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任何的幫助或是啟發,非常歡迎你持續追蹤這裡的專題,或是分享給你的朋友,也感謝你的耐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