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3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釀影評|《輿論製造公司》:在演算法與自主之間,人權和民主還算數嗎?

《輿論製造公司》劇照/台灣國際人權影展提供
《輿論製造公司》劇照/台灣國際人權影展提供
文/王冠人
資訊戰的虛實攻防:舊戰機、隱形藥水、疫苗與吹箭
讓我們試著回憶如下標題和報導:「國防部當冤大頭,130 億美元買過時飛機。」「蔡英文大勝原因抓到了!源頭性做票來自 CIA 兩種特殊隱形墨水。」「台灣政府只要求 100 萬劑 AZ 疫苗。」「已有傳言,蔡政府打算用吹箭強制人民打高端,大家請保護好自己的脖子跟手臂。」
或許許多人認為,這不過是動動手指便能查證的謬誤,或者點一下事實查核中心的網頁便能推翻的假消息、Line 群組政治梗,但換個心情和政治立場,這些誤植的印象便顯得真切實在。影音圖文傳送的瞬間,彷彿細密雨點在螢幕平面激起漣漪,也像旋風撩撥點火。這些針對特定政治對象發動的雲端攻擊,以符號與修辭為砲彈,回應群眾情緒、牽引集體行動,確實帶來一圈又一圈的影響效果。
2020 年 9 月,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在一篇名為〈【中國資訊戰】不實訊息選後不減反增 台灣成打擊謠言成功典範〉的文章中,提出七大發現:包括選後反增力道的不實訊息、馬來西亞內容農場的中國觀點傳播,及台灣數位行銷公司在政治不實訊息中扮演要角等項。
如今,不只台灣社會面對此真實窘境,全球早已經歷各式以秒速計的「假新聞」(Fake News)量產和席捲。沃草公民學院(Watchout)在〈假新聞種類分析和舉例說明〉一文中援引社群網站研究者克萊兒・華得(Claire Wardle)的研究,進一步區辨了「錯誤訊息」(misinformation)和「不實訊息」(disinformation)的差別:前者乃是內容有錯誤,但並沒有惡意,譬如編輯時的錯字漏字;後者則是內容有錯誤,且是故意為了傷害特定對象,譬如資訊誤用、圖文不符、真實事件移植到錯誤情境,及內容造假和刻意操弄。本文一開始舉的四個例子,便屬此類不實訊息。
值得我們研究的是,不實訊息的傷害程度究竟多大,以及背後想要傷害特定對象的動機為何?包括誰想要、誰能夠發動這類資訊戰,誰又是投放的目標?產生的效應是什麼?生產者與接收者之間,有怎樣的獲益管道?種種發生在雲端、看似隨意的攻防,足以拉出一張張「輿論軍火商」(或也可簡稱網軍)的國際版圖,並推促我們更加費心於下列關鍵字的領域:AI 人工智慧、數據新石油、演算法、資訊人權。
《輿論製造公司》劇照/台灣國際人權影展提供
沒有煙硝的戰爭:客戶擁金權、民主愈危脆
《輿論製造公司》片頭,頻頻出現一個視覺符號:以同心圓輻射向外的雷達弧線。這讓人聯想到廣播的電訊電波、物體的旋轉、唱片的轉盤,甚至錶面或時鐘的環型構造。明白宣告了這時代的資訊輸送,如何超載且跨越邊界。
影片圍繞著惡名昭彰的英國政治公關公司「貝爾波廷格」(Bell Pottinger),尤其著眼於主要創辦人提姆・貝爾(Tim Bell)的崛起和末路。他 1980 年代從電視廣告起家,起初加入捧紅英國航空的「上奇廣告」(Saatchi & Saatchi)集團,後與皮爾斯波廷格(Piers Pottinger)共同創辦貝爾波廷格公司,自己當起廣告商,大力宣告著「我們使命傳達,別管我們的手段如何。」(We’ll deliver. Never Mind How)。
同時,他以極富爭議的負面攻擊手段操盤英國保守黨的政情選舉,尤以「工黨無用」(Labour Isn’t Working)為代表口號,不僅獻策打造了瑪格麗特・柴契爾的媒體與政治形象,也毫不客氣把持著身為首相幕僚的政治紅利,將手段帶到了南非、智利等地,繼續幹著政治公關的勾當。
這多少讓我們想起川普和他的前幕僚史蒂芬班農的故事。諸如川普的上台、英國脫歐、右翼政治於歐陸崛起,幕後都有他暗黑操作的身影。政客夥同政治公關術,形塑崇拜的舞台、打造動聽的選舉語言;狗哨政治(dog whistling)、種族主義、恐懼與憤怒彼此加乘,始終是門賺錢的生意。有人賦予這行業「spin doctor」一詞,稱作政治化妝師、策士或抬轎人,用來形容他們的作為,猶如在賽事對決的局面中,投下、踢出一顆旋轉的變化球。然而,是什麼讓政治公關、輿論風向的影響力如此深遠,得以展現與傳統的廣告銷售不同的風貌?關鍵來自於資訊科技,諸如人工智慧、數據庫、演算法的引入。
《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劇照/Netflix 提供
大選戰、新石油:科技公司聯手政治公關業者,打造武器級數據
「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或許是最廣為人知的案例。該機構透過不當取用臉書數以億萬的使用者個資,並依性格特性做出分類;選民成為「資料點」,使得政客能對那些可影響、可說服的群眾(類似中間選民)強力投放特定政宣,影響其投票行為。別忘了,這個公司的副總曾是史帝夫班農。也因此,當我們點開劍橋分析所屬母集團「戰略溝通實驗室」(Strategic Communication Laboratories,簡稱 SCL)的網站,可以發現其分支中包括:軍事承包商部門(SCL defense)和選舉部門(SCL Elections),就不令人意外了。
紀錄片《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The Great Hack,2019)詳實地解析了這個「全方位政宣機器、改變集體行為」的機構,如何在美國傳播學者大衛・卡洛(David Carroll)決意提出跨海訴訟,向這間英國公司取回自己的數據,及吹哨者如布特妮・凱瑟(Brittany Kaiser)等人的協力下,面對一連串調查介入,終在 2018 年 5 月迎來起碼的咎責懲治:法庭要求劍橋分析交出所有不當取得的選民數據,執行長亞歷山大・尼克斯(Alexander Nix)也因此下台並宣布公司破產、停止營運。但片中未提及的壞消息是,一間名為 Emerdata 的新公司,正由劍橋分析的人馬重新運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曾任職於劍橋分析的布特妮,學生時代曾是歐巴馬參選總統時的實習生,一度走訪印度從事人權運動的研究,儼然遵循著進步青年、自由派人士的路線;然而家庭的經濟因素、加上亞歷山大・尼克斯的積極招募,使他轉身投入了共和黨與川普的選戰舞台,大展說客長才,學著扮演上流階級的模樣。這看似極端的轉向,該如何解讀?究竟是個人心理需求的某種匱乏所致,或者政商金權與演算科技結合的舞台太過誘人?
《疫後大未來》一書的作者史考特.蓋洛威(Scott Galloway)長期關注壟斷市場的科技巨頭,如 Facebook、Google、Amazon 等,認為其本質是運用科技手段的大型廣告代理商。《個資風暴》片中一位受訪者,也毫不猶豫地形容臉書儼然一個「超級國家、數位黑幫」。彷彿自註冊加入的一刻,人們就逐漸取得一組得以識別的公民或幫眾身份,只是這身份既不要求義務與責任,也不帶來民主與權益,卻總在我們未能意識與預測之際,暗中存取一切數位足跡,猛烈地反饋反噬,如同一座精準的投石機。用戶面對隱身其後、來自四面八方的獵食者們,只能化作一系列可輕易販賣、收受、交易的美味數據。民主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譬如信任透明,譬如公平自主等概念,也只能逐步動搖和斷絕。
《輿論製造公司》劇照/台灣國際人權影展提供
誰在看著你?
這種時時刻刻、無所不在的數據特性,也助長了特定政體或機構的監控。在《編碼偏見》(Coded Bias,2020)片中,我們跟隨著喬伊・布拉維尼(Joy Buolamwini)──一位迦納裔女性電腦科學與數位媒體學者的腳步,以及「演算法正義聯盟」( Algorithmic Justice League)的成立,關注這些看似客觀中立的演算法,其實是複製甚至強化了現實社會中性別與種族的不公現象,透過充滿偏誤的演算學習,加速且自動化「懲罰窮人、提升富人」的壓迫過程。
尤其當警政體系、求職招募、教師價值評估等領域,都大幅引入這充滿偏見的演算法當作執行工具:倫敦街頭的監視器開始出現中共式的人臉辨識系統,或者某個弱勢社區的保全業者,擅自把門卡密碼換成人臉辨識的監視系統,把住宅打造成「金庫和監獄的混合體」,這時我們才發現,生活的每個角落都不對勁。
這不免讓人想起《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1998)裡,一場娛樂味十足的實境大秀與窺視舞台的真假瘋狂;或者《迴光報告》(The Final Cut,2004)裡深植入腦的記憶監控科技和媒體改造;《鷹眼》(Eagle Eye,2008)裡國家打造的人工智慧如何超越人類,反過來執行人類社會未能預見的指令;以及《紅路》(Red Road,2006)裡一座位於蘇格蘭的「監視器城市」如何建構了隱私暴露的溫床,進而演變成監視螢幕裡外界線模糊,人際與人倫隨之失控的驚悚局面。
面對如此無望、或許空前的傾斜局面,何處還能予人啟發?我們不妨看看《輿論製造公司》片中,南非的菲姆齊爾・范達米(Phumzile Van Damme)女士與其夥伴,面對貝爾波廷格公司的介入和臉書的種種放任,展現出無比的膽識與決心;即使煽動造假的資訊總會設法流竄,他們仍持續用清晰的思路和行動面對分裂與對立的社會,而不被動屈服。
在人權與民主實踐的天秤上,這樣的身影、話語、理念和創意交流,或許很難立即抵禦、反擊不實訊息與數據推送的攻勢,但若藉此讓更多人留意螢幕背後的「媒體-金流-政權」產製結構,逐步搭建起一道道數位識讀的裝備,那麼,我們已大筆遞交出去的命運,或許還能稍稍拉回來一把。

延伸閱讀
書單
《疫後大未來》,史考特.蓋洛威(Scott Galloway),葉中仁譯。遠流,2021。
《被操弄的真實:演算法中隱藏的政治與權力》 ,泰娜・布策(Taina Bucher),葉妍伶、羅亞琪譯。台灣商務,2021。
《人類的明日之戰:當臉書、谷歌和亞馬遜無所不在,科技和大數據如何支配我們的生活、殺害民主》,傑米・巴特利特(Jamie Bartlett),林曉欽譯。大塊出版,2020。
《操弄劍橋分析事件大揭祕:幫川普當選、讓英國脫歐,看大數據、Facebook如何洩露你的個資來操弄你的選擇?》,布特妮・凱瑟(Brittany Kaiser),楊理然、盧靜譯。野人文化,2020。
片單
《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1998)導演:彼得・威爾(Peter Weir)
《紅路》(Red Road,2006)導演:安德莉・阿諾德(Andrea Arnold)
《全球搬弄:班農的王者製造地圖》(The Brink,2019)導演:艾莉森・克萊曼(Alison Klayman)
《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The Great Hack,2019)導演:卡里姆・阿米爾(Karim Amer)、 吉安・紐潔姆(Jehane Noujaim)
《未來的未來是現在》(iHuman,2019)導演:騰耶・赫森・夏伊(Tonje Hessen Schei)
《編碼偏見》(Coded Bias,2020)導演:莎莉妮・坎塔伊亞(Shalini Kantayya)

作者簡介
王冠人,高雄人,曾任大學兼職講師,2020年人權影展聚落工作坊講師,現為自由接案的影視書寫工作者。

2021 臺灣國際人權影展
線上影展|10.22~10.31 聚落放映|10.15~11.30 官網粉專IG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