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車城國小|創校呷百二,車城鄉內唯一小學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民國前十年(1901 年)車城公學校成立,民國 30 年改為車城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再更名為車城國民小學。期間歷經溫泉、保力、射寮分校成立,其後分別獨立設校,後因人口外移、生育率降低,三所學校又再度併為分校,保力分校併入本校,成為車城鄉內唯一小學。
車城國門。(繪圖:Amo)
柴城-以柴禦敵的村庄
多虧《斯卡羅》熱潮,大部分的人對「柴城」、「保力」、「社寮」、「統領埔」等地名一定不陌生,這些在劇中常被提及之地,其實都位於現在的車城鄉。不過,為什麼車城以前稱為「柴城」呢?
顧名思義,「柴」為木材、薪柴,柴城的來源必與木材相關。根據車城鄉公所介紹,明朝之前,車城為排灣族所佔據,原住民取名為「庫匹亞旺」(KABEYAWAN),進而轉音為「龜壁灣」。
爾後明鄭政權領台後,便令部統領兵士南進龜壁灣駐守,命名為統領埔(今之統埔村),逐漸形成庄村。當時村民屢遭原住民侵擾,便植木柵欄作為防禦,故有「柴城」之稱。有趣的是,遠在台北的「木柵」,最初也是因為移居來的閩人以木包圍村莊、家園,以抵禦原住民的入侵。
從「柴城」到「車城」,有一說是發音上的誤傳,也有一說是指當時為了加強木欄要塞,搬運木炭的牛車數量眾多,因而改稱為「車城」。
車城鄉各村位置圖。唯獨綠豆蒜不是地名XD(攝影:Amo)
歷經分合,走向全鄉唯一小學
車城國小已有 120 年的歷史,是車城鄉最悠久、也是唯一一間小學。然而,早期的車城鄉,最多其實有四間小學!在國民學校的年代,曾為車城國民學校的溫泉分校、保力分校、射寮分校都曾獨立設校,然而,因為人口外移、少子化等因素,學生人數銳減,學校面臨裁併校的危機,為了避免學校整個不見,分出去的學校又紛紛回歸車城國小分校,只有保力分校最後直接併入車城國小而廢校。
不過,這也造就車城國小獨特的運動會景象。今年四月,我有幸參與車城國小 120 週年校慶同樂會,這是本校和分校的孩子難得一起活動的大日子。一大早兩台遊覽車就將溫泉分校和射寮分校的孩子載來本校,為陰鬱的天增添不少活力。
其中,我最喜歡的活動是全校大隊接力。三間學校的孩子分別打散、重新分成五隊,按年級、性別依次排棒次,無論你是本校還是分校的人,只要套上大隊接力分組背心,同色者即成隊友,都是在賽道上為彼此加油的夥伴。
自己本來就很喜歡看大隊接力,最初領先的隊伍很可能在一個過彎就被急起直追,原本落後的組別卻在某一棒超英趕美,每次接棒的結果都不盡相同,唯一不變的是每一位選手都用盡全力在場上衝刺,當我看見不同校的孩子在幫彼此打氣時,那畫面真的太美好了!
大隊接力一隅。(攝影:Amo)
順著落山風的綠色校舍
北上的屏鵝公路上,很難不看見車城國小校門口的「落山風」,以波浪作為風的塑形,這座裝置藝術與後方的校舍,是車城國小 120 歲的生日大禮。校舍朝外的牆面畫有月琴、洋蔥、海豚等圖案,皆為車城鄉的在地特色。中庭除了是全校集合、學生表演的場域外,其特殊弧度的外觀,據說是根據落山風的走向設計而成,為的是減少落山風及西北風的侵擾,夥伴說,順著風向的好處之一,就是落葉可以自動被吹到裡面,掃起來比較輕鬆XD。
偌大的落山風裝置。(攝影:Amo)
滿滿在地味的校舍裝飾。(攝影:Amo)
圓弧形的中庭,是順著落山風的走向而設計。(攝影:Amo)
牆上的作品來自孩子的創作。(攝影:Amo)
兼具綠色環保與人文美感,車城國小新校舍更拿下榮獲 2021 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劃設計類金質獎,除了建築新穎之外,校園有幾處都佈有整面的黑板,將孩子的創作納入校舍主體的一環,為校園增添不少童趣。
分校逛逛
除了車城國小本校外,我也特地到分校逛逛,感受不同學校的氛圍。其中溫泉分校就位於四重溪著名的溫泉街後方,沒特別繞進來完全不會發現這裡竟然藏了一間小學!校園隨處可見的溫泉圖案,遠看很像笑臉,真的有夠可愛!
喜歡溫泉分校的圖示。(攝影:Amo)
很喜歡溫泉分校校舍的外觀,尖尖的塔頂有種日式風格。(攝影:Amo)
射寮過去稱為「社寮」,有看《斯卡羅》的人應該對此地名不陌生,周旋於閩人、客人與原住民之間的「土生仔」水仔,就是社寮的頭人。從龜山步道望去,遠方的小房舍大概就是射寮村的位置。抵達射寮分校時,因為適逢上課期間,不便入校打擾,因此只有拍攝校門以茲紀念。
從龜山步道向北眺望,射寮村大概就在右上方(吧)。(攝影:Amo)
射寮分校到此一遊。(攝影:Amo)
謝謝夥伴,讓我有機會踏訪車城國小,參與呷百二校慶大會,想到身為科任老師的你,有如修了不同系的課的大學生在下課時間轉換教室,不同的是你所奔波的距離為三個校區,光用想的就覺得好辛苦!很開心在經歷一年的調適,你也透過單車、下廚、旅遊在工作與生活間找到了平衡,期待聽你分享更多從教學現場帶回來的故事。

參考資料:
1. 車城國小網頁
2. 車城鄉公所網頁
3. 聯合新聞網報導-車城國小120周年校慶 新校舍啟用 潘孟安回母校很感動。
4. 2021國家卓越建設獎得獎名單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0會員
43內容數
國小是正規教育的起點,也是連結地區的重要媒介。 或許是因為最純粹的情感、喜惡都發生在學生時期,因此學校一直是我很喜歡的場域。 愈遠離都市,愈能看見獨具特色的校園景色,結合在地元素,打造出獨樹一幟的面貌。 在這裡,我記錄了踏訪過的那些小學,那些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moL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新埤公學校餉潭分教場創校於民國 12 年,民國 30 年改名為新埤國民學校餉潭分教場,民國 32 年獨立為餉潭國民學校,並於民國 57 年改為餉潭國民小學。民國 107 年,餉潭國小改制為公辦民營實驗小學,由屏東縣慧光圓通普賢文教基金會承辦。
大成國小創校於民國 49 年。面對少子化、人口流失帶來的招生壓力,大成國小一度傳出廢校危機。今年年初,學校早已做好 110 學年度裁併入新埤國小的準備,突然在四月出現轉機,在八月轉型為屏東縣第三所公辦民營小學、全台第一所藝術實驗小學。
民國 98 年八月,莫拉克風災重創中南部偏鄉,屏東縣瑪家鄉、三地門鄉、霧台鄉部分村民被迫遷村至禮納里部落。民國 100 年,由張榮發基金會認養、獨資捐建的「長榮百合國小」正式成立,是台灣第一所英譯校名(Evergreen Lily),象徵百年部落之永續經營。
民國 42 年,賀建國民學校設立甲中分班,並於隔年成立甲中分校。民國 46 年獨立為甲中國民學校,於民國 57 年改稱甲中國小。
民國 12 年,由黃石發所開設的私塾,可說是三股國小的前身。民國 35 年還只是竹橋國民學校的三股分班,四年後(民 39)在地方人士奔走下創校為三股國民學校,直至民國 57 年改稱為現在的三股國小。
新埤公學校餉潭分教場創校於民國 12 年,民國 30 年改名為新埤國民學校餉潭分教場,民國 32 年獨立為餉潭國民學校,並於民國 57 年改為餉潭國民小學。民國 107 年,餉潭國小改制為公辦民營實驗小學,由屏東縣慧光圓通普賢文教基金會承辦。
大成國小創校於民國 49 年。面對少子化、人口流失帶來的招生壓力,大成國小一度傳出廢校危機。今年年初,學校早已做好 110 學年度裁併入新埤國小的準備,突然在四月出現轉機,在八月轉型為屏東縣第三所公辦民營小學、全台第一所藝術實驗小學。
民國 98 年八月,莫拉克風災重創中南部偏鄉,屏東縣瑪家鄉、三地門鄉、霧台鄉部分村民被迫遷村至禮納里部落。民國 100 年,由張榮發基金會認養、獨資捐建的「長榮百合國小」正式成立,是台灣第一所英譯校名(Evergreen Lily),象徵百年部落之永續經營。
民國 42 年,賀建國民學校設立甲中分班,並於隔年成立甲中分校。民國 46 年獨立為甲中國民學校,於民國 57 年改稱甲中國小。
民國 12 年,由黃石發所開設的私塾,可說是三股國小的前身。民國 35 年還只是竹橋國民學校的三股分班,四年後(民 39)在地方人士奔走下創校為三股國民學校,直至民國 57 年改稱為現在的三股國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從竹山走151縣道往溪頭,在初鄉村有另外一條路可以北往集集,這是139縣道,初鄉國小就在這三角叉路上。 進入這小村,就是一個寧靜可以形容,路兩旁就是房子夾著茶園,天際線低矮,還摻著高大的檳榔樹,綠意成了這邊的潑墨,我來時天色稍晚,已經瀰漫著淡淡的薄霧,到這十字路口紅綠燈,就給學校打停。 校門
Thumbnail
1920年代建好的海線沙鹿車站原本是木造黑瓦建築,可惜在1935年的關刀山大地震中全毀,隔年二代站以鋼筋混擬土築成,單層站體,外簷廊以圓柱撐起,相當的古典而莊重。 這是我們看完清水車站後取中山路往沙鹿過去,稍行不遠卻見天橋,雖然沒看到椰子樹,但靈感告訴我: 「這邊有學校!」 前行到陸橋下,
Thumbnail
​根據教育部一份資料指出:至一百一十二 學年度,全國計有四百所國小具有百年老校校史,占全部校數之百分之十五。其中建校時間以在西元一八九八年時期一共有五十六所。這篇介紹新北市汐止區汐止國小就是一個例子。 水返腳公學校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汐止區和平路100巷 ​電話: 02  264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屏東縣舊寮國小被廢校的事件,作者提到投機商人正在摧毀臺灣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也提及了對臺鐵老舊房舍的觀點,認為應該保留這些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文章內容豐富,針對教育和文化議題提出不同見解。
Thumbnail
七堵車站的正後方有個山邊社區,這是一個大約1700戶人家的長興社區,學校就在這邊,正對著車站的後門。 校地2.1公頃,250娃11班的規模,典型的社區小學。校門中短柱、左矮牆右警衛室的雙進口,週邊圍以小葉欖仁、黑板木等綠樹,俯瞰校地呈東西向長條狀,東邊是呈現倒C型校舍,西邊則是操場。 學校北側與
Thumbnail
在苗栗頭份地區越過中港溪的省道有兩條,一條是台1,另外則是台13。過中港溪橋後的台13進入一個小小的街市,這邊就是尖山。 應該很多人不知道:尖山曾經是出產米粉的地方(現在還是有,只是剩兩家吧),小時候我跟大人來這邊,常在中港溪畔看到一排排的竹排,上面放著白白的米粉,正在那邊吹著風、曬太陽,在沒有防
Thumbnail
雖然處在北投區邊緣的山腳下,學校規模卻是非常的大,近千四的娃,59班,在北投諸小中排行老三,但校地只有1.7公頃多,有點擁擠,不過這又比老二的文化國小好多了,文小只有1公頃大啊。.根據校史記載,成立初只是北投公學校分離教室,設址靈山宮,這和台灣許多小學的起源類似--先成立、設校再建築校舍,校舍未成之
Thumbnail
這土庫不是我原先認為的土庫,原先我以為的土庫在雲林,兩者相差了20多公里。事實上,打開地圖一查,會有四個土庫國小,分別是彰化竹塘、雲林土庫、台南新營、屏東里港等四所。 從大城離開後,續東行152縣道往竹塘,想去濁水溪北岸的木棉花道瞧瞧。這邊的風景和大城沒差多少,就是一大片平原上,遠遠就會有一
Thumbnail
台26西部段屏鵝公路,楓港到鵝鑾鼻路段,往北接台1到枋寮,這段公路應該是全台車流最多的路段之一,因為她是西部高雄、屏東往墾丁的唯一通道,即使是平日,車流也相當多,遑論假日多在塞車的車陣中。 內獅國小就在台1線邊。 . 多數人開這段路目的地就是墾丁、鵝鑾鼻,所以去程是專注往目的;回程多半心力已疲
Thumbnail
離開八仙洞後續往南,濱海台11公路筆直而長,台東藍一片抓在眼底,甚是愜意。 沒多久看到路上有「學校」交通標誌,續前看到路旁的指標,我跟他說:「那巷子轉進去,我去看三間國小。」 那是台11線81K前的小巷子,巷口就可以瞧見學校在駁崁上的圍牆以及沿牆的綠植。 坡道緩緩而上,看到圖資上寫這條路是三間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從竹山走151縣道往溪頭,在初鄉村有另外一條路可以北往集集,這是139縣道,初鄉國小就在這三角叉路上。 進入這小村,就是一個寧靜可以形容,路兩旁就是房子夾著茶園,天際線低矮,還摻著高大的檳榔樹,綠意成了這邊的潑墨,我來時天色稍晚,已經瀰漫著淡淡的薄霧,到這十字路口紅綠燈,就給學校打停。 校門
Thumbnail
1920年代建好的海線沙鹿車站原本是木造黑瓦建築,可惜在1935年的關刀山大地震中全毀,隔年二代站以鋼筋混擬土築成,單層站體,外簷廊以圓柱撐起,相當的古典而莊重。 這是我們看完清水車站後取中山路往沙鹿過去,稍行不遠卻見天橋,雖然沒看到椰子樹,但靈感告訴我: 「這邊有學校!」 前行到陸橋下,
Thumbnail
​根據教育部一份資料指出:至一百一十二 學年度,全國計有四百所國小具有百年老校校史,占全部校數之百分之十五。其中建校時間以在西元一八九八年時期一共有五十六所。這篇介紹新北市汐止區汐止國小就是一個例子。 水返腳公學校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汐止區和平路100巷 ​電話: 02  264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屏東縣舊寮國小被廢校的事件,作者提到投機商人正在摧毀臺灣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也提及了對臺鐵老舊房舍的觀點,認為應該保留這些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文章內容豐富,針對教育和文化議題提出不同見解。
Thumbnail
七堵車站的正後方有個山邊社區,這是一個大約1700戶人家的長興社區,學校就在這邊,正對著車站的後門。 校地2.1公頃,250娃11班的規模,典型的社區小學。校門中短柱、左矮牆右警衛室的雙進口,週邊圍以小葉欖仁、黑板木等綠樹,俯瞰校地呈東西向長條狀,東邊是呈現倒C型校舍,西邊則是操場。 學校北側與
Thumbnail
在苗栗頭份地區越過中港溪的省道有兩條,一條是台1,另外則是台13。過中港溪橋後的台13進入一個小小的街市,這邊就是尖山。 應該很多人不知道:尖山曾經是出產米粉的地方(現在還是有,只是剩兩家吧),小時候我跟大人來這邊,常在中港溪畔看到一排排的竹排,上面放著白白的米粉,正在那邊吹著風、曬太陽,在沒有防
Thumbnail
雖然處在北投區邊緣的山腳下,學校規模卻是非常的大,近千四的娃,59班,在北投諸小中排行老三,但校地只有1.7公頃多,有點擁擠,不過這又比老二的文化國小好多了,文小只有1公頃大啊。.根據校史記載,成立初只是北投公學校分離教室,設址靈山宮,這和台灣許多小學的起源類似--先成立、設校再建築校舍,校舍未成之
Thumbnail
這土庫不是我原先認為的土庫,原先我以為的土庫在雲林,兩者相差了20多公里。事實上,打開地圖一查,會有四個土庫國小,分別是彰化竹塘、雲林土庫、台南新營、屏東里港等四所。 從大城離開後,續東行152縣道往竹塘,想去濁水溪北岸的木棉花道瞧瞧。這邊的風景和大城沒差多少,就是一大片平原上,遠遠就會有一
Thumbnail
台26西部段屏鵝公路,楓港到鵝鑾鼻路段,往北接台1到枋寮,這段公路應該是全台車流最多的路段之一,因為她是西部高雄、屏東往墾丁的唯一通道,即使是平日,車流也相當多,遑論假日多在塞車的車陣中。 內獅國小就在台1線邊。 . 多數人開這段路目的地就是墾丁、鵝鑾鼻,所以去程是專注往目的;回程多半心力已疲
Thumbnail
離開八仙洞後續往南,濱海台11公路筆直而長,台東藍一片抓在眼底,甚是愜意。 沒多久看到路上有「學校」交通標誌,續前看到路旁的指標,我跟他說:「那巷子轉進去,我去看三間國小。」 那是台11線81K前的小巷子,巷口就可以瞧見學校在駁崁上的圍牆以及沿牆的綠植。 坡道緩緩而上,看到圖資上寫這條路是三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