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拍時代動盪下的中國 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事實並不有趣,重要的是看待事實的觀點。」
    ——亨利·卡蒂爾-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亨利·卡蒂爾-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是20世紀法國著名的攝影家,年少時曾立志成為畫家,因為在繪畫領域的學習,讓他培養出重視影像構圖和畫面均衡的品味。1930年代,布列松開始投身攝影創作,並旅居各地,同時在報章雜誌上發表作品。1947年,他和好友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和大衛.西蒙(David Seymour)共同創辦了專事報導攝影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他所提出的"決定性瞬間"攝影理論,對後世的攝影人有極大的影響,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
1948年底,因為收到馬格蘭通訊社的電報,他前往被共軍包圍的北平,進行《生活》雜誌委託的〈北平最後的日子〉攝影報導。此次北美館所展出的《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 1958》攝影展,就是布列松當時在中國為《生活》雜誌拍攝的作品。

近距離拍攝中國政權更迭

1948-1949年布列松第一次到中國,正當國共內戰,國民黨節節敗退,社會遭逢鉅變,中國面臨政權交替關頭。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布列松以他極富詩意的鏡頭,拍攝時局動盪之下,升斗小民的生活。不禁讓人發現,即便戰亂即將來臨,北平的民眾仍舊養鳥、打拳,過著自己的小日子,似乎沒有大難將至的不安。
同時間的上海則是另一種景況,金圓券的貶值使得民眾人心惶惶,拼命擠兌,造成著名的「金圓券風暴」。布列松拍下人們在銀行前推擠的焦慮、混亂、不安,以及對未來的茫然跟徬徨。
在短暫離開上海後,布列松來到杭州和南京。在南京,布列松捕捉到國民黨撤退,解放軍正式佔領南京的過程,還有百姓為了迎接解放軍進城所製作的歡迎匾額和標語,在在都顯示了戰亂時民心的變化。
再次回到上海,當地已被解放軍全盤掌控。此時,由學生所號召的反通膨遊行,人人手持標語、毛澤東的畫像和共產黨的紅色五角星,抗議資本主義,民眾似乎已全然接受共產主義。
以下這兩張肖像畫鋪子的前後對比,可以明顯看出國民黨和共產黨執政的變化:1948年底鋪子裡掛起的畫像中,蔣介石的畫像被放在明顯的位置;在下一張1949年的照片中,則換成了毛澤東的畫像。政權的更迭,無言地濃縮在這兩張照片中。
1958年,布列松再度踏上中國的土地。此時的中國已進入大躍進時期,布列松被安排參觀的路線,舉目所見都是最壯觀的建設成就。此時在上海的演說中也出現了解放台灣的標語。

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

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攝影家之一,布列松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屬他所提出的「決定性瞬間」攝影理論。他追求自然和真實,主張攝影構圖是在稍縱即逝的時刻中,憑直覺捕捉動態的人事物,以達到畫面中視覺元素平衡,而這樣的過程不容修改或者事後裁切。這個攝影史上最著名的攝影美學觀念,不僅改變了攝影,也改變了觀看照片的方式。
徠卡35mm相機和50mm f2鏡頭是他的終身伴侶。雖然布列松的照片不依賴專門的設備和技術,但由於徠卡35mm相機體積小,方便隨身攜帶和抓拍,便成為他走遍世界拍攝攝影作品時,最鍾愛的器材。

還原大時代的動盪和小人物的生活

此次舉辦的《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 1958》攝影展,不僅用珍貴的攝影照片,還原了動盪的時代,也捕捉到在外在環境激烈變動之下,平凡民眾的生活樣貌。被視為報導攝影和街頭攝影開創者的布列松,在那個動盪的中國,留下了屬於他的決定性瞬間。
《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 1958》攝影展
日期:即日起至11月1日
時間:9:30- 15:30(週六至20:30)
地點: 臺北市立美術館三樓3A

你可能也想看

    avatar-img
    5會員
    2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邊境男子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剛開始接觸到Alan Schaller的攝影作品,是追蹤Instagram上的街拍相關的hashtag後所推送的。他的攝影風格相當洗鍊,令人目不轉睛,黑白的攝影總是令人不自覺地感受到光影的存在。
    「你們是台灣人嗎?」 歷經折騰,終於到了Hallstatt,準備享用當地的鮮魚大餐的我們,忽然聽到鄰桌傳來這樣一句話。 「對呀。」 「沒事,就是聽到你們的口音,覺得應該是台灣人。只是想打聲招呼而已。」
    若生活在今天,她可能是一個掛滿斜槓頭銜的保母攝影師,經營著各種社群平台,受到一眾粉絲的追捧。但她沒有。在她生活的年代,她像是一個消失、忘了被記錄進史冊裡面的一般人。關於她的一切,都是透過她的作品,以及周遭人的口述,所拼湊起來的。這種隱匿的姿態,或許源自重視隱私的天性。    
    因為9月21日清晨6:47得搭上往Vladivostok的列車,前一天從貝加爾湖回Irkutsk,和Inge等人道別之後,晚上六七點回到Baikaler就早早吃了晚餐,準備休息。有個西方男孩(不太確定那個國家的)看我神色匆匆,急著回房睡覺,就問我要不要跟他們一起出去喝酒(人蠻nice的!)
    你也曾愛誰愛到,想要打造一個他/她 ,來永遠陪著自己嗎? 本以為這部片是像《電影少女》、《絶対彼氏》等奇想科幻愛情故事,但實際上《愛情人偶》所描繪的是夫婦歷經波折後,超越生死對彼此深刻而細膩的情感。
    剛開始接觸到Alan Schaller的攝影作品,是追蹤Instagram上的街拍相關的hashtag後所推送的。他的攝影風格相當洗鍊,令人目不轉睛,黑白的攝影總是令人不自覺地感受到光影的存在。
    「你們是台灣人嗎?」 歷經折騰,終於到了Hallstatt,準備享用當地的鮮魚大餐的我們,忽然聽到鄰桌傳來這樣一句話。 「對呀。」 「沒事,就是聽到你們的口音,覺得應該是台灣人。只是想打聲招呼而已。」
    若生活在今天,她可能是一個掛滿斜槓頭銜的保母攝影師,經營著各種社群平台,受到一眾粉絲的追捧。但她沒有。在她生活的年代,她像是一個消失、忘了被記錄進史冊裡面的一般人。關於她的一切,都是透過她的作品,以及周遭人的口述,所拼湊起來的。這種隱匿的姿態,或許源自重視隱私的天性。    
    因為9月21日清晨6:47得搭上往Vladivostok的列車,前一天從貝加爾湖回Irkutsk,和Inge等人道別之後,晚上六七點回到Baikaler就早早吃了晚餐,準備休息。有個西方男孩(不太確定那個國家的)看我神色匆匆,急著回房睡覺,就問我要不要跟他們一起出去喝酒(人蠻nice的!)
    你也曾愛誰愛到,想要打造一個他/她 ,來永遠陪著自己嗎? 本以為這部片是像《電影少女》、《絶対彼氏》等奇想科幻愛情故事,但實際上《愛情人偶》所描繪的是夫婦歷經波折後,超越生死對彼此深刻而細膩的情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瑞士攝影大師 Werner Bischof 是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瑞士攝影記者之一,其作品充滿詩意,構圖精確並具抒情美感。本文介紹了 Werner Bischof 的生平與成就,他的紀實攝影作品對戰後歐洲、遠東和南美洲的重建和風土人情進行了見證,並特別介紹了在德國恩斯特徠茲博物館舉辦的作品展覽。
    Thumbnail
    拍立得處在攝影技術發展的特殊節點上。儘管以手機就能拍照的現代來說,拍立得遠遠算不上「迅速」,但對於底片時期的攝影師來說,是一個新的突破,帶來無限可能性,儘管與數位攝影的現代相比,這些可能性早已被電腦複製並超越,但當我在展場中看著攝影師在拍立得上隨機的筆觸時,仍為類比的不可磨滅性與隨機性所感動。
    Thumbnail
    由於人會離世、記憶會被遺忘,文字紀錄、圖畫等實體物件,就成了傳遞歷史的最佳載體,而黃琪惠這本由論文改編而成的《戰爭中的美術:二戰下臺灣的時局畫》,則提供了讀者以圖畫為窗口,觀看這段歷史的新視角。
    多年前因為封面那張名作,買下這本 Robert Doisneau攝影集,當時只是一遍一遍地翻看照片。又到了 Robert Doisneau(1912.4.14-1994)冥誕,又把書拿出來,順便略讀文字說明,感受不同。 Doisneau 擅長呈現日常生活。
    Thumbnail
    聽到「喀嚓」、「喀嚓」聲,你想到什麼? 樹枝斷了?剪頭髮?還是按下照相機快門的聲音? 照相機長怎樣?若不是專業攝影師,也許很多人幾乎沒看過也沒碰過照相機,近十年以來,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手機相機漸漸取代數位照相機,「喀嚓」聲也多半從手機聽到。 說到照相史,1827年,全球出現第一張相片,當時一
    Thumbnail
    畢卡索後來回憶說:「在得知卡薩吉瑪斯的死訊後,我開始用藍色作畫。」畢卡索的藍色時期是他藝術生涯中的一個重要階段,這一時期從 1901 年持續到 1904 年。他主要運用冷色調的藍色和藍綠色,偶爾加入其他色彩的點綴。
    Thumbnail
      筆者看完展後的主要問題有三:分別為斷代史去脈絡的問題、現代性定義模糊的問題、及內容矛盾的問題。 第一,斷代史去脈絡的問題   為何時間軸是1949—1983?與1948—1984有何差異?從展覽中可知,始於1945年的原因在於,該年底南京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帶來一批中國的菁英及大陸
    Thumbnail
    買下整套《興亡的世界史》的這股氣勢,以新台幣活絡出版業的貢獻,以及用新台幣賞中國共產黨一巴掌的爽快感,就是人生的一大成就解鎖。
    瞬間即永恆 借閱《普立茲新聞攝影獎70年大展—瞬間的永恆》。是來台展覽(2013年)後的得獎作品的彙編。那些贏得普立茲新聞獎的攝影記者們以一幀靜態的照片把重大的歷史事件定格在攝影的當時,讓觀閱者觸目驚心、永志難忘。所以稱之為「瞬間的永恆」。 內中最令人難忘的是170-171頁,跨頁照片的背景是一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瑞士攝影大師 Werner Bischof 是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瑞士攝影記者之一,其作品充滿詩意,構圖精確並具抒情美感。本文介紹了 Werner Bischof 的生平與成就,他的紀實攝影作品對戰後歐洲、遠東和南美洲的重建和風土人情進行了見證,並特別介紹了在德國恩斯特徠茲博物館舉辦的作品展覽。
    Thumbnail
    拍立得處在攝影技術發展的特殊節點上。儘管以手機就能拍照的現代來說,拍立得遠遠算不上「迅速」,但對於底片時期的攝影師來說,是一個新的突破,帶來無限可能性,儘管與數位攝影的現代相比,這些可能性早已被電腦複製並超越,但當我在展場中看著攝影師在拍立得上隨機的筆觸時,仍為類比的不可磨滅性與隨機性所感動。
    Thumbnail
    由於人會離世、記憶會被遺忘,文字紀錄、圖畫等實體物件,就成了傳遞歷史的最佳載體,而黃琪惠這本由論文改編而成的《戰爭中的美術:二戰下臺灣的時局畫》,則提供了讀者以圖畫為窗口,觀看這段歷史的新視角。
    多年前因為封面那張名作,買下這本 Robert Doisneau攝影集,當時只是一遍一遍地翻看照片。又到了 Robert Doisneau(1912.4.14-1994)冥誕,又把書拿出來,順便略讀文字說明,感受不同。 Doisneau 擅長呈現日常生活。
    Thumbnail
    聽到「喀嚓」、「喀嚓」聲,你想到什麼? 樹枝斷了?剪頭髮?還是按下照相機快門的聲音? 照相機長怎樣?若不是專業攝影師,也許很多人幾乎沒看過也沒碰過照相機,近十年以來,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手機相機漸漸取代數位照相機,「喀嚓」聲也多半從手機聽到。 說到照相史,1827年,全球出現第一張相片,當時一
    Thumbnail
    畢卡索後來回憶說:「在得知卡薩吉瑪斯的死訊後,我開始用藍色作畫。」畢卡索的藍色時期是他藝術生涯中的一個重要階段,這一時期從 1901 年持續到 1904 年。他主要運用冷色調的藍色和藍綠色,偶爾加入其他色彩的點綴。
    Thumbnail
      筆者看完展後的主要問題有三:分別為斷代史去脈絡的問題、現代性定義模糊的問題、及內容矛盾的問題。 第一,斷代史去脈絡的問題   為何時間軸是1949—1983?與1948—1984有何差異?從展覽中可知,始於1945年的原因在於,該年底南京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帶來一批中國的菁英及大陸
    Thumbnail
    買下整套《興亡的世界史》的這股氣勢,以新台幣活絡出版業的貢獻,以及用新台幣賞中國共產黨一巴掌的爽快感,就是人生的一大成就解鎖。
    瞬間即永恆 借閱《普立茲新聞攝影獎70年大展—瞬間的永恆》。是來台展覽(2013年)後的得獎作品的彙編。那些贏得普立茲新聞獎的攝影記者們以一幀靜態的照片把重大的歷史事件定格在攝影的當時,讓觀閱者觸目驚心、永志難忘。所以稱之為「瞬間的永恆」。 內中最令人難忘的是170-171頁,跨頁照片的背景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