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4|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於歲月低迴的城西舊憶—《天橋上的魔術師》

2021年2月下旬,改編自作家吳明益的同名小說,由導演楊雅喆執導、公視出品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正式開播,故事背景為1980年代,台北中華商場的落日餘暉,以待在天橋上的神祕魔術師為中心,在魔術所衍伸的奇幻點滴中,以稚齡孩童之眼,注視商場內恍惚迷離的吉光片羽,體驗人世間的聚散悲歡,此劇重新喚起中老年人腦海深處的記憶碎片,也讓年輕一代的我們得以稍窺中華商場的點滴歲月。
中華商場為緊鄰西門町的大型公有商場,於民國50年(1961年)4月22日啟用,在那動盪不安的年代,許多隨國府撤退來台的軍民,或是上台北打拼的人在此安家營生,民國60年代,阿公阿嬤曾帶著年幼的大阿姨到台北居住一段時日,中華商場也從此烙印在他們的記憶中,在阿嬤和大阿姨的印象中,無論是最流行的玩意兒、二手物品,抑或是吃穿用度等必需品,都可以在中華商場找到,繁榮程度自是不在話下,如此活絡的大型商場,也終抵不過時代巨輪,1980年代起,台北市經濟發展重心逐漸東移,加上都更及捷運工程,民國81年(1992年)10月20日,時任台北市長的黃大洲正式下令拆除中華商場,「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棟陸續化為大小不一的瓦礫堆,10月30日,隨著義棟、和棟、平棟的拆除,永遠地走入歷史。民國84年(1995年)出生的筆者,也只能在長輩的隻字片語、影劇、照片等,粗略拼湊中華商場的樣貌。
民國81年(1992年)10月20日,在怪手的摧殘下,中華商場逐漸走入歷史
因其住商合一的性質,許多孩子的童年與中華商場密不可分,《天橋上的魔術師》作者吳明益,正是在中華商場度過童年的人之一。當作為回憶載體的中華商場消失後,隨著年齡增長,幼時歲月變得遙遠模糊,渺茫惚離,當回想起記憶深處的中華商場時,繫在心頭上的回憶絲線的細微震動,牽動那深埋記憶中的片段,鮮明的色彩浮現在眼前、若有似無的孰悉氣味搔弄著鼻頭,閱讀這本揉合記憶及奇幻元素的十篇故事時,筆者思緒也隨著文字置身於幾十年前的中華商場,跟著故事裡的九位主人公回顧在商場裡的童年,以及失去中華商場—這座童年原鄉後的失落惆悵。
《天橋上的魔術師》封面(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25907)
「只有記憶聯合了失憶的部分,變身為故事才值得一說。」—《天橋上的魔術師—雨豆樹下的魔術師–p.219》
九位主人公或多或少都與天橋上的魔術師有過深淺不一的互動,記憶中缺失的那部分,都被這位在天橋上的神祕魔術師巧妙地填補,化為一則則繾綣動人的故事,童年總有結束的一天,成長後的主人公們也開始面對現實社會,殘酷現實不斷擠壓心靈,悲哀的是,中華商場早已灰飛煙滅,失去憑弔童年的所在,唯一擁有的,就是腦海中隨著歲月淘洗,逐漸風化的過往。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