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登山的狀態是紮實的學習與自然共處,而非追求大家口耳相傳的「必訪」之地,亦不求展現任何成就。
不過,這是逐漸累積登山經驗後才有的想法。
自我從阿拉斯加回台灣以後,便開始不斷上山,密集的在各種郊山路線進行自主訓練,嘗試每一次都多了解身體一些。這樣的狀態持續了一年,我逐漸長出自信,也明顯感受到體能的進步。於是,我開始規劃走進台灣高山,展開全新的登山歷程,甚至看見自己。
一、別急,慢慢來比較快
速度是許多運動中攸關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許多人初次上山時常常會不自覺地想「快」。但登山不像競賽,多數時候都必須面對自己,跟他人無關。甚至一路上腦海會不停上演小劇場,例如「為什麼他可以我卻不行?」。這時候你的注意力已經放在他人身上,並且產生莫大的挫敗感自亂陣腳。
我們可以重新將注意力轉回自己身上,嘗試從頭到腳感受身體每一個部位的狀態,是疼痛、疲勞還是用力過度。然後緩下腳步,調整呼吸與任何讓你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再行出發。如此一來,你不僅會覺得內心舒坦許多,還會發現將步伐從慢走到穩的時候,最快。
我很喜歡一個小故事,大意是一位船長告訴初次體驗釣魚,卻困擾著為什麼一無所獲的的孩子:「我釣了55年,而你只釣了10分鐘啊!」同樣的,登山是一條漫長的路,我們不會知道眼前那位走的又穩又快的人經歷什麼樣的來時路,又何必因此而自責呢?成就感之所以讓人快樂,正是因為「感受到自己的進步」不是嗎?
二、聆聽內心的聲音,拆解日常的情緒未爆彈
這件事情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蠻有趣的。
也許是因為上山的時候自我對話的時間變多,才發現自己在疲憊的狀態下有不少小脾氣(但我總生悶氣)。舉凡被登山杖刺到不耐煩、林道漫長到看路邊花草不順眼、山友的步伐太慢、腳點踩錯等等。但是這些情緒隨著步伐愈走愈遠,就會逐漸消失,成為一種同理。
喜歡登山的人不會只上山一次,經驗再多都難免會碰到身體狀況不佳的時候。當我第一次在山屋失眠,隔日體力大減,我才意識到這種感受多辛苦,又怎麼能在他人有類似狀態時心生責怪。感覺路程漫長就嘗試多解幾道生活上的難題、腳點踩錯就記住它並視為經驗。這些情緒那麼赤裸地在眼前呈現,學習在前進的過程中接納他們,找出解方吧!解開這些炸彈以後,回到生活中內在也會更加穩定,甚至更願意協助他人,成為更好的自己。
三、不要只看見品牌光環,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其實認真要登山的話,真的蠻花錢的(苦笑)。
現在市面上販售的裝備五花八門,從睡眠系統、行進系統、炊事系統到照明系統…,等到裝備齊全,荷包也瘦了不少。不只如此,發達的社群媒體還有各式各樣的體驗、推薦、促銷等文章及廣告吸引愛山者的目光,一不小心就會衝動購物。
隨著上山次數變多,你會愈來愈清楚你對裝備的需求是什麼,進而意識到自己到底做了多少不必要的消費!所以,選購裝備前建議大家除了現場購買之外,也可以好好思考一下「你在山上使用這項產品的情境」為何?甚至也能把這個想像告訴店員或朋友,讓他們協助你突破美好想像的盲點。這才是最重要的唷!千萬別單方面受文案及照片誘惑,畢竟大家都希望以最划算的價格買到實用的產品吧!
除了裝備以外,還有一項很重要的「登山習慣」。但是這需要靠經驗累積,例如:使用登山杖的時機與數量、女生化妝的需求、是否擦澡、防曬方法等等。唯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才能有好的登山體驗,只要不違反LNT原則,是沒有標準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