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9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路上觀察學】街道即政治

文/王昱登.攝影/Alf wang、程天佑.圖片授權/國家圖書館
天氣好的假日,各觀光景點總有絡繹不絕的人潮,在此時新竹市區的交通顯得更加擁擠,早期的《貢丸湯》雜誌時我們已經討論過這個現象。現代的交通工具與暴增的車流量,擠進沿襲日本時代都市規劃的小小街區裡,遊客與市民朋友都大喊吃不消。新竹的街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街道一直是身體力行路上觀察的好場所,這次配合著整本刊物的主題,讓我們從街道的紋理中來仔細爬梳這個城市的身世吧!
過去這一百年來,有些道路的規劃遺留著日治時期的影子。在舊城區,以城隍廟為中心,往各個方向都有許多蜿蜒的小路,尤其是城隍廟一旁的東門街,因為道路彎曲的緣故,正巧製造了許多角間的出現,每個角間的空間利用和房屋結構,是路上觀察的樂趣所在(欲知詳情請見《貢丸湯》第十七刊)。
清領時期的街道看起來彎彎曲曲,這些道路通常在建築城牆之前就存在了,因為環狀蜿蜒的街道有利於守備防禦外敵,又因為聚落形成年代較早,之後的市區改正及都市更新皆難以重新規劃這些既存路徑,因而保留至今。街道的設置也與地方治理息息相關,讓我們睜大眼睛,觀察市區的幾條重要幹道,從路徑的方向以及路旁的重要設施來看過去日治時期市區改正的內在邏輯!
上圖出自《臺灣寫真大觀》,拍攝的是1930年的新竹,下圖拍攝於2021年,看看什麼東西改變了,什麼東西又沒有變呢?
上圖出自《臺灣寫真大觀》,拍攝的是1930年的新竹,下圖拍攝於2021年,看看什麼東西改變了,什麼東西又沒有變呢?

從街道看街區發展轉移

中正路(驛前大道)串聯多項重要機構。

見證區域發展轉移的「驛前大道」
一條道路上所連接的重要景點或是城市地標,可以看出這條道路更為深層的規劃意義。中正路的起點由新竹火車站開始,末端抵達新竹機場,中間更是穿越了東門圓環、東門市場以及新竹州廳。這條日治時期所建的「驛前大道」是當時市區最為寬敞的一條路徑,可說是從交通、民生、政治到軍事,貫串了最為核心的日本人統治基礎。因而,這條路也從日本時代開始漸漸取代了過去漢人所熟悉的「北門大街」,成為當時最為熱鬧的街道。
臺灣有多處都市規劃,都承襲了日本明治維新後的建築師們留學至歐陸所習得的新知。仔細看看火車站,會發現火車站兩邊是不對稱的。為什麼會這樣設計呢?攤開地圖可見端倪:火車站大門正對著東門城,統治者希望能讓剛到新竹的民眾,一下車就能看見寬廣的驛前大道「文明開化」的街景,形成有如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道的軸心線。這樣的設計絕非偶然,日本時代,臺北驛出入口也正對著當時的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今日的館前路當時稱為「表町通」,只可惜與新竹面臨的狀況類似,後人未妥善維持乾淨的街景、任其發展,城市軸線也漸漸消失。
中山路與中正路交會點為日本時代的「新竹州廳(今新竹市政府)」,中山路末端連接新竹神社,中山路連接起外來政權帶來的信仰與權力中心。
中山路與中正路交會點為日本時代的「新竹州廳(今新竹市政府)」,中山路末端連接新竹神社,中山路連接起外來政權帶來的信仰與權力中心。

中正路、中山路的特殊意義
城隍廟旁有著一條與其他小徑有所差異的筆直道路——中山路。中山路全長約2.5公里,自新竹市政府的門口正中央向外延伸。在新竹,中山路以及與其垂直交叉的中正路,都是來自日治時期的街道規劃,可以明顯地從路徑上看出和清代街道的差異:筆直且寬敞的路徑、棋盤式的規劃呈現了現代都市的模樣。
不過說到路名,臺灣被稱作「中山路」和「中正路」的道路比比皆是,每個地區火車站前最熱鬧的大街,被命名為中山路更是常態。這些道路絕大部份如同新竹的中正、中山路一般,是日治時期市區中新興的熱鬧街道,直達市中心。在戰後的政治氛圍中,紛紛被改名為歌頌孫中山、蔣介石,具有強烈政治目的及涵義的路名。
而中山路更為有趣,由新竹州廳連接著新竹神社。這條道路是在日本統治時期規劃建立的,這條路的兩頭串連了日治時期政治權力中心以及當時的日人帶來的宗教信仰中心,中間卻直接穿越了過去漢人的聚落中心,並拆除了城門及林占梅家族的私人花園——潛園,這條路可說是見證了一個殖民政權展現其權力的過程。

從清領到日治,地景與政治的轉變

城門與城牆路(勝利路)
東門城是新竹的重要地標,你可以在形形色色的城市形象文宣品中看見它的存在。這座清領時期建成的城門是竹塹城的四座大門之一,然而其城牆和西門、南門都已被日本政權拆除,而北門則是毀於火災。這三座城門都有重新考證位置,並在該地點製作地標解說牌,譬如北門街北大路口的卡爾登飯店騎樓,就能看見說明過去北門位置的解說牌、中山路長老教會前則約略為過去西門的所在地。
特別的是,從東門開始,市區有一條道路貫穿了四座城門的位置,這條路即為現今的「勝利路」。從地圖上來看,圓弧的勝利路一路穿越了幾條重要幹道,分別在林森路、中山路以及北大路的路口,各是三座城門的舊址。在金融市場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華爾街」,其實是「Wall Street」的譯音,意指城牆路。同理,勝利路也是一條拆除城牆後留下的路徑。
東門城周遭的空間,從城市邊陲交界的區域,在日治時期搖身一變成為交通要道,車輛得環繞著城門而行,注視著更新過後的城門空間;而順著護城河而下日人也在河道兩側種植樹木打造成公園綠地。這種空間上的大幅改變,也帶動當時人們認識政治權力的更換,日本人透過改造城門周圍的空間,讓原先清代的軍事防禦設施,轉換為公園休閒空間以及交通要道,重新賦予此區域新的涵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來臺。東門城也成為政治宣傳的重要區域,城樓上佈滿了政治宣傳的標語,從老照片中可以看見這種轉變。在經濟起飛後,中小企業主組成的組織也曾捐贈鐘塔或相關設施設立於此,足見此地政治、經濟上的重要意義。
現今,這塊區域除了保留了休閒的功能之外,東門城也已重新修復回復過去的樣貌,並被指定為古蹟保存,重新以象徵城市歷史的姿態呈現,與這幾年來公私部門不斷提倡巡迴新竹舊城歷史脈絡的聲音互相呼應。
蜿蜒的「勝利路」,為拆除城牆後遺留的痕跡。

城門涵義的轉變
從經濟起飛、中小企業主組成的組織爭相於此捐贈紀念設施,到近代重新規劃,讓民眾能駐足於此欣賞古蹟。東門城的面貌不斷轉變,廣場的功能也和時代變遷呼應。
假日到護城河散步,已經是成為新竹人的日常,護城河兩側綠樹成蔭,河中有魚兒優游其中,天氣好的時候還能看見陽光從葉隙灑落,投射一個個光點在石板路上。這條河道因清領時期作為竹塹城東門的護城河而得名,原先城門外幾乎沒有人煙,不過自日治時期以來幾次的市區規劃,日本人在這裡設立了新竹小學校(今東門國小)、新竹州圖書館、在不遠處建設了當時全島最大的公有市場——新竹東門市場,讓這周圍的生活圈逐漸成型。如今護城河淺淺的河道已經不存在過去保護城市的防禦功能,但從與城門的相對位置,還是能稍微辨認出竹塹城的內外交界。
近年來,政府部門開始利用護城河周邊的公園綠地舉辦市集或展演活動,提供民眾休閒去處。而公園綠地在城市中出現,不過是近百年的事情。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引進星期制,且制定星期日為例假日,因而城市的空間中開始出現公園綠地,提供市民休閒生活,也兼具防災效果。如今天的新竹公園、十八尖山,都是日本政府在此背景下留下的公共建設。

護城河與新市政
護城河一隅,你能辨認出哪裡是城內、哪裡是城外嗎?

市區裡的條條大路
發展已久的新竹市區,如果打開路上觀察的眼睛,時常會關注到巷弄中的迷人風景。不過這次專題特地挑選了市區幾條顯眼寬敞的道路,仔細觀察和舊城區眾多窄小巷弄相反道路。可以發現這些道路都經過系統並縝密規劃而成。這次幾條街道雖然名稱上都不見日治時期的規劃痕跡,但從空間中,如街道兩旁的重要建築、圓環的設計,還是能看出殖民政府大刀闊斧的變更城市,透過空間規劃和設計讓當時的新竹市民感受到新政權的到來與統治。
三角公園,是新竹第一處「公園」——過往的園林,多為私人宅院之附屬設施,想一探究竟通常得由主人邀請。通常是文人雅士聚集,吟詩唱和之處。日本政府引進了星期制,也開始在城市中規劃具有防災、休憩功能的公園。

參考資料 王品方(2009)。竹塹舊城區空間重構之自明性分析。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芷瑗(2020)。日治時期新竹街市區改正計畫政策與空間發展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本篇文章出自《貢丸湯》Vol.25「新竹的日本,日本的新竹」
去哪買?|
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pse.is/3r6yrz TAAZE讀冊生活網路書店:https://pse.is/3pqqfu 各地獨立書店:https://pse.is/3h68nr 全台誠品、金石堂、墊腳石書店 見域小賣店:新竹市長安街6號(平日13:30-18:00,假日無固定)
想看電子版?|
讀冊電子雜誌:https://pse.is/3phgyv Readmoo電子雜誌:https://pse.is/3pvsmc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