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我推薦的電動牙刷...音波牙刷8 臨床案例---黃邦定醫師

(2023.10更新)

()
目前的蛀牙成因理論(文字版)
目前的蛀牙成因理論(這張卡通圖應比較容易理解)
目前的蛀牙成因理論(這張兒童卡通圖應更容易理解,連蟲蟲大壞蛋都出現了)
一口氣放了三個版本的目前的蛀牙成因理論,目的是加深大家的印象。
蛀牙要形成,也是講求因緣聚合的,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病人說自己有在刷牙,為自己辯解。有刷沒有到,這就是證據啊,有圖有真相。您以為的歲月靜好,其實底下暗潮洶湧。
健保180天(半年)給付洗牙一次,但365天(一年)才給付塗牙菌斑的口腔衛教一次,所以我不會每次洗牙都塗牙菌斑顯示劑,而且,給付偏低又較耗時,很多牙醫師洗牙是根本略過這基本功的。所以請珍惜感謝有認真在塗並講解的牙醫師,如此才能達到牙科緣斷捨離的雙贏。
不用牙線(不是『牙線棒』喔,那只是方便使用的替代物,會讓您自我感覺良好的以為清乾淨了其實並沒清乾淨,鄰接面的牙菌斑仍是一堆,只比上圖好)的後果,就是有那麼多牙菌斑堆積的死角,無法被清除,之後形成蛀牙/牙周病。
使用『牙線棒』的後遺症/副作用,其實蠻多的,常見的有
  • 填補物鬆脫或斷裂......我常跟病人說,那是被你扯下來的,一時不掉,長期、多次使用,拉鬆了,總有一天等到您;沒掉下來卡住的,就是接下來要講的再次蛀牙....
  • 再次/二次蛀牙.......簡單說,就是在舊填補物(不管材質,不管是補牙或已是牙套、嵌體之類的假牙,目前沒任何牙材有抗蛀牙性,頂多只是趨向有抗蛀牙這個目標前進而已)的周圍,再有新的蛀牙。
所以我才非常在意刷牙等口腔保健基礎功,看診的重心,漸往預防、整合醫學方向走,期許上醫治未病,別太依賴醫者。我真的不想再當救火隊了,雖然在台灣,那是很好的謀生之道(請想想您對牙醫師的刻板印象...牙科多好賺)。一旦蛀牙了,看有沒有機會用活髓治療VPT救回來,避開文末那個牙齒的死亡螺旋。
以下這些圖,應該是臨床用顯微設備照的,感謝北部施柏聖醫師提供。
就是有醫師這麼認真,在補蛀牙前,會先用牙菌斑顯示劑染色、衛教。
還上rubber dam防濕障(藍/綠色,只是品牌不同),南部的醫師很少會用rubber dam OD(補牙的正式英文專有名詞縮寫)或根管治療(抽神經),健保給付偏低,所以,如果您的醫師有幫您用,請感謝。

牙菌斑(dental plaque)。生物膜(bio-film)。
這篇是在講保溫杯,但其實口腔裡的牙菌斑(dental plaque),也是一種生物膜(bio-film),兩者都是要用物理性的摩擦(洗),才能完整去除。
牙膏、漱口水等化學物質,只是輔助品,用處並沒您想的那麼大(通常是被廠商洗腦才會想當然耳),所以別再糾結用哪牌才較有效。真正有效的功能性產品,通常所費不貲(如下文章)。
用這樣生活類比舉例,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為何刷牙、保持口腔清潔,很重要,因為不只容易造成牙科兩大主角疾病(蛀牙、牙周病),更會造成全身健康的問題。
病從口入,古諺不是隨便說說的,是真的(消化道)天下第一關。
順帶一提,究竟該在早餐『前』,還是早餐『後』刷牙呢?各種說法都有,我自己是比較傾向『前』者(吃東西前),理由同上(下面有書可以買來看,實體書或電子書都可以,我只是在介紹觀念書),經過漫漫長夜的低溫(體溫)烘焙,如果沒先刷牙,一整口的細菌就隨著飲食早餐進入人體....。當然啦,正常健康的人體,對這麼一丁點的細菌量,是不足為懼的,別忘了後續有強大的胃酸等等之類的消毒免疫系統。
所以不必太過執著、焦慮於此類問題(另一個類似的常見爭論是,該不該飲食後,等幾分鐘後才刷牙?免得傷琺瑯質。),能養成持之以恒的習慣,才是重點。
依台灣人的習慣,有刷有做就很棒棒了,管它早餐前或後、飲食幾分鐘後,才可以刷牙(通常是,當下沒做,幾分鐘後,就忘了做)。最新的醫學報導可能是真的,但別忘了,那也可能只是已經刷牙等口腔保健基礎功做的已在水準之上的歐美國家的錦上添花,好還要更好,並不完全適用台灣的國情,別被媒體牽著走,徒增自己的壓力。
我是早餐後,時間充裕,就再刷一次牙+油漱口,時間不夠,就至少排毒漱口。
牙齒照顧是自己的事,不是牙醫的事,牙醫只是提供專業醫療服務

牙齒照顧是自己的事,不是牙醫的事,牙醫只是提供專業醫療服務

牙齒照顧是自己的事,不是牙醫的事,牙醫只是提供專業醫療服務

牙齒照顧是自己的事,不是牙醫的事,牙醫只是提供專業醫療服務

重要的事要講三次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