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新家的裝潢即將開始啟動,隨之而來的是許多的「抉擇」。
吊燈的顏色和風格?
沙發要跟哪家買?
淨水器的牌子?
冷氣的噸數?
窗簾的樣式?
幾乎每個項目我們都不太熟悉,但又事關之後的生活,
這時候就顯現出我和男友在選擇物品上面有極大的差異。
男友傾向「仔細查好查滿」,他會非常認真地在網路上google每個論壇、ptt、部落格、YouTuber開箱...等等,得到非常完整的各家商品情報,然後來思考要買哪一個。
可能因為是追求完美的處女座,男友非常害怕「做錯決定」。
所以做決定前,會很辛苦地將所有情報和功課做足,將做錯決定(後悔)的機率降到最低。
所以要買冷氣,他就會變成冷氣專家,連冷氣怎麼安裝都看過了。
要買淨水器,除了蒐集網路資料,還會特地去專櫃上探聽情報,和店員聊天。
最近則是迷上了看水電的YouTube頻道,因為他想裝智慧家庭的設備。
好處是每買一樣東西,男友等於擴展了一個新知,且從每樣物品的細節、專有名詞、比價,無一不明。
壞處就是真的很累人,且要花非常多時間比較和煩惱要買哪一個。
我則是列出我的需求後,
請設計師推薦、朋友推薦、在我熟悉的品牌尋找,
然後符合需求和預算,頂多沙發去坐坐看,床墊去躺躺看,
覺得很好,就認為可以下手了,不再多去找更多來比較。
例如床墊,我們查了評價,然後前往躺了一次
仙度瑞拉床墊後覺得滿意,就沒再特別去別的地方試躺。
例如沙發,朋友推薦
小吳沙發,我們則喜歡無印的
羽毛獨立筒沙發的外型,兩者都去試坐後,選了小吳沙發。
基於環保和精準購物,
我也希望在有一定情報(確認自己喜歡/適合)之後,才讓這些新的東西進入我的生活。
但我會刻意讓 比較的範圍縮小,
不想從100種裡面選1種,而是3種裡面選1種。
好處是花的時間精力較低,
壞處是確實很可能真的還有更好的選擇,只是我沒看見。
每天,世界上有太多東西推陳出新,
今天的"最好"可能變成明天的"還好",
所以我認為不太可能有"最好"的,頂多有"很適合"的。
所以我傾向找到"很適合的"就停手,不再追求一定要非常完美。
接觸極簡之後,我也知道我們一再想要買新的東西,
有一部分也是因為想要追求更好的。
這同時也意味著,我們永遠無法滿足於現狀,
手上拿著一個,卻擔心著外面還有更好的某一個。
無印良品的設計哲學:不是這個很好而是 “這個,就好”
之前看到PPAPER雜誌網站中,「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的
專訪,有下面這一段話:
我想「無印良品」的商品給人的感覺不是「這個,很好」;而是「這個,就好」。要真正了解其中的差別可能有些困難,在前者的感覺中 隱約藏著些微的利己主義,像有些產品或是名牌往往就是以這種感覺為目標,希望人家會說「這個,很好」。但是「無印良品」就不是如此,而是後者;在這裡面已將那小小的不滿足與不安給完全消除,而充滿著自信的「這個,就好」,這就是無印良品。
"將那小小的不滿足與不安給完全消除,而充滿著自信的「這個,就好」"
這句話完全符合我想傳達的心境。
我想消除那對於"更好"的小小擔心,好好正視已經找到的、或已經進入我的生活中的 適合我的這些物品。
看這篇文章的你,屬於哪個類型的人呢?
我覺得無論哪一種,都是個人的選擇,沒有好壞,只有想追求什麼。
男友和我的兩極,我覺得其實也很互補,
他對查詢資料的熱忱和投入,讓我免於這些對我而言煩心的事情;
而我對於這些選擇沒那麼執著,也讓他獲得了這部分的主導權。
(意思是架可以少吵一點XD) (裝潢其實還蠻容易吵架的我覺得)
※ 本文於 2020-02-18 首發。
我是Aya,正在尋覓和實驗更多接近美好生活的方式,若喜歡我的分享,歡迎留言或按個愛心,給我點小鼓勵唷!(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