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經濟停滯的主因(二)

    前篇文章我們談到以物易物,以及後來以貝殼作為媒介來計算物品與勞務的價值,從這一個角度來看,此時的貝殼已可視為最原始的貨幣了,在古代中國夏朝建立後,中國步入階級社會,社會分工擴大,商品交換增加,當物物交換不能滿足需求時,交換媒介必然產生。貝幣作為一種原始貨幣,在中國先秦時期商品貿易中廣泛行用。原始貨幣為實物貨幣是指具有貨幣功能的自然物品和人工製作物。根據文獻和考古發現,在夏代,生產工具、糧食、布帛、牲畜、皮張、齒角、龜殼、珠玉、海貝等都充當過交換媒介。後來一些被逐步淘汰,海貝由於對中原地區來說是稀少不易獲得,而且美觀方便攜帶而保留下來。
    除此之外,在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每一塊大陸都有貝幣的發現,也意味著世界各地的部落社會基本上都具有貨幣交易的雛型了。
    那貝幣如何演變為「金錢」呢?
    貝幣固然具有大小重量近乎一致,且不易損壞等優點,但隨著部落發展到部落聯盟甚至國家,合作的量與範圍越來越大,而貝殼基本上分布於沿海一帶,量也不足以應付日益龐大的交易需求,那要如何找出其他具有保久且易於攜帶的衡量媒介呢?
    基本上就是寶石或金屬等較為貴重的物品,然而寶石又過於珍稀,故在古代社會街作為奢侈品,相較之下,金屬可依冶煉製成。不過金屬也是有差異,像鐵這種容易生鏽腐蝕的金屬自然就不適用於貨幣,因此在古代便以金幣作為大貨幣,銅錢則當作零錢使用,而且金屬因需加以冶煉方能鑄成錢幣,而令其具有體積小但價值高的特性,因此很長一段時間作為古代帝國的交易媒介。
    金幣
    金幣
    銅錢
    社會分工及階級分化
    藉由金屬貨幣的鑄造,除了讓人類社會的合作體系比貝殼時代更加龐大更加複雜,開始出現所謂的「階級」與「社會分工」,不像原始社會每個人每個小群體(通常是家庭)從狩獵、採集、生火、磨製石針、縫衣服縫帳篷,乃至於蓋房子都要自己動手做。「社會分工」顧名思義就是個體或小群體專注於單一謀生手段,即A負責種田、B負責砍柴、C 負責蓋房子,各位讀者讀到這裡有沒有發現一個社會運作機制出現了,沒錯,那就是職業,在更大的範圍內又可以將職業分成四大類—「士」、「農」、「工」、「商」,「士」即統治階級,包括酋長、國王以及下面協助他們的人—文武百官,「農」即農民與其他生產社會生存所需的物資的階層,包括肉、魚蝦、柴薪等,「工」則為製作各種生活工具的人,包括鑄造、蓋房子、織布、煮鹽等,「商」則是將一地的物資運往另一地,例如A地產米,B地產魚,那商人就是就是將米運到B地、魚運到A地,滿足兩地對彼此物資的需求。
    「士」、「農」、「工」、「商」
    有了不同的職業,配合農牧出現以後私有財產逐漸成為主流,不同的職業的收入高低差異、收成的多寡、以及最重要的守成收入,並找到機會轉換成可以增值並產生更多收入的事物(如購買土地給親朋好友或租出去給人耕種、自己再從中收取租金或收成),如此累積收成(財富)能力的差異,再加上一代又一代的累積,貧與富便出現了。
    很多人會以為現在大家找工作不是投履歷在面試就錄取上了呢?怎麼會有階級?但在這邊要告訴各位,家庭及社群圈影響的是一個人的性格、行為、金錢觀乃至於世界觀,很多用錢習慣甚至氣質都是長年累月所培養出來的,而這些又會影響一個人能找到的工作以及更重要的,能不能守住財富,而且階級更重要的也會影響一個人的人脈圈,而人脈圈也會決定一個人的職涯及理財方式,因此要跳脫原本的階級並非如各位想像的容易。(更何況古代社會根本也沒有所謂投履歷這件事,在信息閉塞的時代主要還是克紹箕裘、父傳子,子傳孫、最多熟識好友介紹工作,出外找工作這個社會現象也是工業革命以後才有的。)
    今天就先講到這邊,之後再來談國家與經濟的關係,各位讀者下次再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