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6|閱讀時間 ‧ 約 1 分鐘

跟風效應(三):拜登當美國總統與陳柏惟罷免案

跟風效應(bandwagon effect)對人類行為有非常大的影響,無論對政治人物投票的選擇、對影劇、運動明星的圈粉,以及對流行奢侈品的消費,跟風效應常決定誰快速崛起、誰取得最後勝利。
知道什麼是跟風效應,是理解現今人類社會很基本的第一步。在歐美國家媒體,我們常見到用跟風效應來分析選舉成敗與社會現象,譬如這個匈牙利研究就清楚指出跟風效應讓第一階段勝利者得到更多選票,然後這個美國研究告訴我們發布民調對投票行為的影響。在台灣,以科學角度分析人類大腦心智功能還稱不上主流,揭穿理性思考的假象可能會讓許多人惱羞成怒。
在美國,有不少專家討論拜登能贏得總統大選,要從民主黨初選時的跟風效應講起。拜登一開始只是眾多競逐者之一,年紀大又沒有魅力,講話常結結巴巴。當時鋒頭最健的是傾向社會主義的桑德斯,但較為保守的民主黨人會擔心桑德斯無法贏過川普,想集中選票,但應該集中給誰呢?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陳豐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