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網站上按讚與分享的數字越高,「農場文」與假資訊就越吸引網友,然後就越多人看。這是網路世界的現實,人類大腦面對海潮般湧來的資訊,根本沒有餘力分辨與查核,當「低品質言論」卻有很多按讚、分享時,我們會傾向相信。這些,就讓「網軍」有了操作空間。
我們都知道網路上有許多假帳號,可能是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可能沒有頭像或假頭像,點進去通常沒有像是真人的公開言論。經營假帳號當然要成本,這些假帳號也很容易被發現或封鎖,但為什麼還是許多人會這麼玩?因為帳號多可以撐起按讚、分享數字,讓來自內容農場的文章更容易被看見、被信任,這投資是值得的。
二〇二〇年,有一篇來自哈佛大學媒體、政治與公共政策中心的研究,就精心設計了一個模擬社群網站介面的資訊平台,來驗證各種人類的網路行為。研究者創建了一個叫做Fakey的網站,招攬了8500人(多數是美國人)來玩,在上面放了120000篇文章,一半來自主流媒體,一半來自經由事實查核網站認證的「農場文」,然後用19個月的時間,來紀錄、觀察玩家的使用行為。
每一篇文章呈現時,就如同我們習慣的社群網站,會有一張照片,照片底下是標題,一小段文章摘要,然後顯示有多少人按讚、分享。為了方便統計與減輕玩家認知負擔,按讚、分享只顯示一個加總的數字。這數字其實是經由亂數產生。
然後在數字底下,是「分享」「讚」「事實查核」與「跳過」的按鈕。玩家被要求看文章時要選擇一個按鈕。
有點悲哀但也不令人意外的是,「農場文」出現時顯示的按讚與分享數越高,得到的按讚與分享就越多,會點下事實查核按鈕的比例就低。差距雖然不大,但一個真人的分享,就可能可以讓數百人瀏覽一篇農場文的標題,投資假帳號的成本就能更快回收。
面對網路時代蜂擁而來的資訊,人類大腦難以負擔,現實上也無法一一查核,所以我們會傾向信任朋友的分享,第一時間相信「同溫層」的訊息。按讚分享數會讓農場文看起來比較值得信任,同樣的也會讓來自同溫層的訊息更容易被看到。PTT的帳號也因此值錢,有些人買來可以增加「推數」,對文章的擴散也會有幫助。
這類讓農場文流傳的機制,是臉書等平台的責任,還是說,說到底是人類大腦的問題?研究者建議網路平台要考慮不要顯示按讚、分享等數字,但不顯示數字網友就沒有動機按讚、分享,平台的演算法就少了重要依據。
耗費記者人力辛苦寫的調查報告,在人類大腦裡的重要性往往不如有強烈煽動性或娛樂性的農場文。這是網路時代的悲哀,但看來也無解。
本文主要資訊來源:
Exposure to social engagement metrics increases vulnerability to mis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