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科學證實網軍手法有用,以及人類大腦的脆弱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社群網站上按讚與分享的數字越高,「農場文」與假資訊就越吸引網友,然後就越多人看。這是網路世界的現實,人類大腦面對海潮般湧來的資訊,根本沒有餘力分辨與查核,當「低品質言論」卻有很多按讚、分享時,我們會傾向相信。這些,就讓「網軍」有了操作空間。
我們都知道網路上有許多假帳號,可能是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可能沒有頭像或假頭像,點進去通常沒有像是真人的公開言論。經營假帳號當然要成本,這些假帳號也很容易被發現或封鎖,但為什麼還是許多人會這麼玩?因為帳號多可以撐起按讚、分享數字,讓來自內容農場的文章更容易被看見、被信任,這投資是值得的。
二〇二〇年,有一篇來自哈佛大學媒體、政治與公共政策中心的研究,就精心設計了一個模擬社群網站介面的資訊平台,來驗證各種人類的網路行為。研究者創建了一個叫做Fakey的網站,招攬了8500人(多數是美國人)來玩,在上面放了120000篇文章,一半來自主流媒體,一半來自經由事實查核網站認證的「農場文」,然後用19個月的時間,來紀錄、觀察玩家的使用行為。
每一篇文章呈現時,就如同我們習慣的社群網站,會有一張照片,照片底下是標題,一小段文章摘要,然後顯示有多少人按讚、分享。為了方便統計與減輕玩家認知負擔,按讚、分享只顯示一個加總的數字。這數字其實是經由亂數產生。
然後在數字底下,是「分享」「讚」「事實查核」與「跳過」的按鈕。玩家被要求看文章時要選擇一個按鈕。
有點悲哀但也不令人意外的是,「農場文」出現時顯示的按讚與分享數越高,得到的按讚與分享就越多,會點下事實查核按鈕的比例就低。差距雖然不大,但一個真人的分享,就可能可以讓數百人瀏覽一篇農場文的標題,投資假帳號的成本就能更快回收。
面對網路時代蜂擁而來的資訊,人類大腦難以負擔,現實上也無法一一查核,所以我們會傾向信任朋友的分享,第一時間相信「同溫層」的訊息。按讚分享數會讓農場文看起來比較值得信任,同樣的也會讓來自同溫層的訊息更容易被看到。PTT的帳號也因此值錢,有些人買來可以增加「推數」,對文章的擴散也會有幫助。
這類讓農場文流傳的機制,是臉書等平台的責任,還是說,說到底是人類大腦的問題?研究者建議網路平台要考慮不要顯示按讚、分享等數字,但不顯示數字網友就沒有動機按讚、分享,平台的演算法就少了重要依據。
耗費記者人力辛苦寫的調查報告,在人類大腦裡的重要性往往不如有強烈煽動性或娛樂性的農場文。這是網路時代的悲哀,但看來也無解。
本文主要資訊來源:
Exposure to social engagement metrics increases vulnerability to misinformation.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498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豐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個先進行的民調,就有可能造就看到民調的人民大幅度改變支持對象。民調產生的跟風效應有時會比我們想像的大很多。這會民主制度的運作,有時是會帶來傷害。
一位以「拯救世界」為人生目標的美國科技業連續創業家,最後為什麼成為散播反疫苗資訊、被臉書與YouTube封鎖的激進人士?我們該如何看待他對這世界帶來的貢獻與災難?
越有知識、權力或財富的人,越會加強「像我這樣的人怎麼會犯錯」的想法。即使是擅長邏輯的哲學家、可以開課講「認知失調」的心理學家,也都無法避免各種認知偏誤帶來的錯誤理解。要克服各種認知偏誤,在學術界要靠「同儕審查」,在企業界或團體就給靠「魔鬼辯護人」之類的反覆思辯。
今年一月的抽血數據,印度全國平均是24%,但是德里邦因為之前疫情特別嚴重,是超高的56%。如果60%以後會有群體免疫出現,那我們應該會看到德里邦在今年四月到五月的疫情裡先緩和下來。德里邦雖然是印度幾個確診數率先下降的邦國之一,但並沒有明顯衝第一,跟整個印度每日確診數開始下降的時間也沒差太遠。
王明鉅醫師九月十二日在臉書發表長文,記錄他遠端採訪印度北方邦具代表性的醫師,談他們用伊維菌素「老藥新用」防疫的成功經驗。今年四月,因為Delta變種病毒肆虐,印度一度成為人間地獄,但四月底開始,印度各項數據快速改善,五月中台灣疫情爆發時,印度許多地方已經開放喝咖啡。許多人好奇印度到底是做對了什麼事
除了老藥新用外,目前還有至少三種藥廠針對COVID-19研發的門診口服抗病毒新藥,已經通過二期,正在三期研究中。新冠病毒不斷突變,高傳染力的Delta變異,以及目前還難以捉摸的Long COVID後遺症,也都告訴我們「光打疫苗是不夠的」。抗憂鬱藥物對減輕Long COVID是否有療效?值得期待。
一個先進行的民調,就有可能造就看到民調的人民大幅度改變支持對象。民調產生的跟風效應有時會比我們想像的大很多。這會民主制度的運作,有時是會帶來傷害。
一位以「拯救世界」為人生目標的美國科技業連續創業家,最後為什麼成為散播反疫苗資訊、被臉書與YouTube封鎖的激進人士?我們該如何看待他對這世界帶來的貢獻與災難?
越有知識、權力或財富的人,越會加強「像我這樣的人怎麼會犯錯」的想法。即使是擅長邏輯的哲學家、可以開課講「認知失調」的心理學家,也都無法避免各種認知偏誤帶來的錯誤理解。要克服各種認知偏誤,在學術界要靠「同儕審查」,在企業界或團體就給靠「魔鬼辯護人」之類的反覆思辯。
今年一月的抽血數據,印度全國平均是24%,但是德里邦因為之前疫情特別嚴重,是超高的56%。如果60%以後會有群體免疫出現,那我們應該會看到德里邦在今年四月到五月的疫情裡先緩和下來。德里邦雖然是印度幾個確診數率先下降的邦國之一,但並沒有明顯衝第一,跟整個印度每日確診數開始下降的時間也沒差太遠。
王明鉅醫師九月十二日在臉書發表長文,記錄他遠端採訪印度北方邦具代表性的醫師,談他們用伊維菌素「老藥新用」防疫的成功經驗。今年四月,因為Delta變種病毒肆虐,印度一度成為人間地獄,但四月底開始,印度各項數據快速改善,五月中台灣疫情爆發時,印度許多地方已經開放喝咖啡。許多人好奇印度到底是做對了什麼事
除了老藥新用外,目前還有至少三種藥廠針對COVID-19研發的門診口服抗病毒新藥,已經通過二期,正在三期研究中。新冠病毒不斷突變,高傳染力的Delta變異,以及目前還難以捉摸的Long COVID後遺症,也都告訴我們「光打疫苗是不夠的」。抗憂鬱藥物對減輕Long COVID是否有療效?值得期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智能技術用於水軍話題營銷炒作,虛假數據會驅逐真實輿論,以後話語權會掌握在大公司手中,給你看什麼,你只能看什麼,你說一句不喜歡,就會引起汪洋大海般的機器回復,根本說不過,更可怕的是,現在用粉圈、娛樂圈輿論作測試,未來可能會應用到社會輿論和政治輿論帶節奏顛倒黑白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Thumbnail
在流量為王的網路時代,有多少網路工作者被瀏覽數及追蹤數等數據所掌控? 又有多少人會以網路流量為評斷依據,判斷究竟一個人說出口的話「有沒有價值」? 在面對一項人事物時,不少人都容易簡單粗略地以「外在價值」來做評斷, 但價值其實不僅僅存在於外在、可量化的,更多的是隱藏在內、難以量化的深度價值。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content farm是沒有深度的工廠式生產質素低的文章,但事實上它的確是抓到一些讀者的弱點,才讓我們情不自禁的想按進去。 内容農場的三大賣點: 1.讀者思維(它會選一些大衆有興趣的話題,然後吸引他們點擊) 2.具吸引力的的標題(十三億人都在看的秘密) 3.定期且大
Thumbnail
前陣子在社會新聞上看到許多網紅自導自演的荒謬事件,一切都只為了「流量」,因為在社群軟體當道的現在,「流量」成為了許多人追求的目標,因為不僅可以變現,還能獲得廣大網友的關注,讓成名變得不再遙不可及。 然而,我們若是覺得自導自演的手段已經很令人難以想像,在《底層網紅》這本書所描述的各種因應網路
社群,臉書,群組,現代人無法割捨使用網路,現實世界許多爆表壓力和傷痛,包袱,在個體資料的保護機制和虛擬世界中,心靈最脆弱或真實面得已盡情釋放;即時對話反饋和虛擬人設,初期的心裡缺損角落滿足感十足後,方便性和個人化,現代人沉溺網路成為鍵盤手,幾乎是日常與不可逃避的事了。 然而心存善良,沒有評估文字風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首先說明了社群媒體正在改變的趨勢,特別是短影音平臺對於社群媒體生態的影響;接著,我從社群媒體演算法的調整延伸至內容平臺的經營重心調整,最後提出寫作者應該如何看待社群媒體的建議。
Thumbnail
完美的溝通,是來自於雙方產生共鳴,尤其是網路圈粉的世代,有觀眾才是英雄~ 在這世代,網路分享成了讓別人認識自己最快速的工具,先不談是否對這世界有什麼影響力,圈粉很厲害的朋友,很多是因為分享的內容更符合了觀眾的需要,或是本身就是超強人緣吸引機,如果真的有心要在網路世界獲得一席之地,確實是該思考分
許多人常說電腦手機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的感情變得冷漠,但事實上人們從網路千禧年爆發以來,就有不少熱門的社群軟體,主軸仍然是社交。例如:PTT、奇摩即時通、台灣論壇、無名小站等,直到現在大家熟知的FB、IG、推特,甚至最新的抖音和小紅書短影片為首的社群。這些經過好幾十年,仍然是3C發展不可或缺的一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智能技術用於水軍話題營銷炒作,虛假數據會驅逐真實輿論,以後話語權會掌握在大公司手中,給你看什麼,你只能看什麼,你說一句不喜歡,就會引起汪洋大海般的機器回復,根本說不過,更可怕的是,現在用粉圈、娛樂圈輿論作測試,未來可能會應用到社會輿論和政治輿論帶節奏顛倒黑白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Thumbnail
在流量為王的網路時代,有多少網路工作者被瀏覽數及追蹤數等數據所掌控? 又有多少人會以網路流量為評斷依據,判斷究竟一個人說出口的話「有沒有價值」? 在面對一項人事物時,不少人都容易簡單粗略地以「外在價值」來做評斷, 但價值其實不僅僅存在於外在、可量化的,更多的是隱藏在內、難以量化的深度價值。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content farm是沒有深度的工廠式生產質素低的文章,但事實上它的確是抓到一些讀者的弱點,才讓我們情不自禁的想按進去。 内容農場的三大賣點: 1.讀者思維(它會選一些大衆有興趣的話題,然後吸引他們點擊) 2.具吸引力的的標題(十三億人都在看的秘密) 3.定期且大
Thumbnail
前陣子在社會新聞上看到許多網紅自導自演的荒謬事件,一切都只為了「流量」,因為在社群軟體當道的現在,「流量」成為了許多人追求的目標,因為不僅可以變現,還能獲得廣大網友的關注,讓成名變得不再遙不可及。 然而,我們若是覺得自導自演的手段已經很令人難以想像,在《底層網紅》這本書所描述的各種因應網路
社群,臉書,群組,現代人無法割捨使用網路,現實世界許多爆表壓力和傷痛,包袱,在個體資料的保護機制和虛擬世界中,心靈最脆弱或真實面得已盡情釋放;即時對話反饋和虛擬人設,初期的心裡缺損角落滿足感十足後,方便性和個人化,現代人沉溺網路成為鍵盤手,幾乎是日常與不可逃避的事了。 然而心存善良,沒有評估文字風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首先說明了社群媒體正在改變的趨勢,特別是短影音平臺對於社群媒體生態的影響;接著,我從社群媒體演算法的調整延伸至內容平臺的經營重心調整,最後提出寫作者應該如何看待社群媒體的建議。
Thumbnail
完美的溝通,是來自於雙方產生共鳴,尤其是網路圈粉的世代,有觀眾才是英雄~ 在這世代,網路分享成了讓別人認識自己最快速的工具,先不談是否對這世界有什麼影響力,圈粉很厲害的朋友,很多是因為分享的內容更符合了觀眾的需要,或是本身就是超強人緣吸引機,如果真的有心要在網路世界獲得一席之地,確實是該思考分
許多人常說電腦手機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的感情變得冷漠,但事實上人們從網路千禧年爆發以來,就有不少熱門的社群軟體,主軸仍然是社交。例如:PTT、奇摩即時通、台灣論壇、無名小站等,直到現在大家熟知的FB、IG、推特,甚至最新的抖音和小紅書短影片為首的社群。這些經過好幾十年,仍然是3C發展不可或缺的一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