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風效應,其實就是台灣人常說的「西瓜效應」,西瓜偎大邊,游移選民如果覺得某位候選人會贏很多,就傾向把票頭給他;相對的,看來會輸很多的候選人,有些支持者乾脆就不出來投票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縣市長大選時,在藍綠各自佔優勢的選區,票數開出來常會有非常大的差距,遠大於該選區的藍綠支持比率。

民主國家選舉時的「跟風效應」,雖然傳頌多時,有許多學者支持,但怎麼驗證?在研究設計上就有許多困難。如果直接用系列民調來推估,因為「回答民調」跟「出來投票」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行為,有時無法直接估算跟風效應有多大。上一篇介紹的研究,用同一個母群體抽出來的兩群人,第一群人對爭議議題倡議團體的支持當成「民調」,看「公布民調」會不會影響第二群人對這些倡議團體的支持,算是巧妙地避開了許多研究設計上的弱點,但這畢竟不是真實世界的投票。
二〇一三年有個美國學者做的研究,精心挑選匈牙利在二〇〇二與二〇〇六的國會選舉,來分析選民的跟風效應到底有多大。那為什麼是匈牙利呢?
一、匈牙利的選舉制度從一九八九年到二〇一一年沒有太大的變化。
二、匈牙利的「區域立委」是二階段選舉制。如果第一次投票結果有候選人得到超過50%選票,直接宣布當選。如果沒有,選前三位在14天後進行第二次投票。同樣候選人、同樣選民、只有間隔14天,這樣的前後對比,可以藉由選票的流向來觀察跟風效應,盡可能減少干擾因子。
三、匈牙利國會有386個席次,其中176位來自單一選區,其他來自不分區比例代表制。176個選區裡若有夠多選區進入第二階段投票,就有足夠的數據來分析。
四、匈牙利主要政黨後來有個慣例,如果推派的候選人位居第三,就直接放棄進入第二階段,把資源集中在其他有希望的候選人。這麼一來,在176個選區裡,有時就會有足夠的選區同時滿足「進入第二階段」、「剩下兩位主要候選人」。(有第三位候選人時,「策略性投票」會讓數據分析變得非常困難)
五、在二〇〇二與二〇〇六這兩年,除了滿足以上條件外,還有個有利因素:進入第二階段選舉的候選人,大部分都屬於兩個主要政黨。這又更大幅度減少了干擾因子。
看到這五點,讀者就能瞭解,這類研究在研究設計上多麼困難,也還要有熟知世界各地選舉制度的專家,才能挑選出適合分析的國家的選舉項目。
在考慮了一些變數之後(如有參加第一回合投票的其他政黨與第二回合政黨的同盟關係)分析結果簡要地說就是:
在第一回合領先的候選人,在第二回合可歸因於「跟風效應」得票的增幅大約是5~10%。
回頭看上一篇引用研究,「跟風效應」平均7%,大約也是在5%~10%的範圍內。這或許可讓我們推論,在控制了許多干擾因子,政治選舉的「跟風效應」有時多達5~10%。也就是說,投票人口的5~10%是「西瓜派」,在沒有自己喜歡的人選時,就會擺盪到勝算大的一方,讓自己也能享受「與勝利者站在同一邊」的興奮感覺。
本文引用文獻:
Identifying the bandwagon effect in two-round electio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