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影評|《美國女孩》:從台灣歷史到個人經驗——女性成長的集體記憶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今年台灣兩部與「母女」相關的電影都將大放異彩。
如果說《瀑布》的媽媽品文呈現的是職業女性背腹受敵、掙扎於事業與母職中而動彈不得,那麼《美國女孩》中莉莉所展現的就是另一面深植於女性心中、最想擺脫,卻早已與一生糾纏不清的傳統壓抑。
《美國女孩》最喜歡的劇照,但與電影中的畫面有些不同。
若要從客觀評價來說,《美國女孩》絕對是今年整體製作水準最精良的台灣電影,不論是演員或是鏡頭的調度,行雲流水的程度皆令人驚艷,台詞的精準度與流暢度幾乎可以為台灣電影立下典範。更遑論選角毫無閃失之處,林嘉欣再次展現影后實力,將疲憊中又須打起精神的母親演得絲絲入扣,眼神和語氣完美呈現面對生命的無力感。而飾演女兒芳儀的方郁婷,看見他傾全身之力,甚至是內在的靈魂,來演繹這位充滿無助與困頓的「美國女孩」,眼神的一瞥一笑都是精髓,未來在影壇必然佔有一席之地,精彩可期。當然當然,飾演父親的莊凱勛和妹妹林品彤不只是為本片增色,更是完整了整部電影的關鍵角色,當你觀影之後,必然對所有演員的表現感動萬分。
一家四口的互動精彩自然,林嘉欣、莊凱勛發揮影后影帝實力
然而,除了製作層面的讚賞,《美國女孩》最不可忽略的必定是其核心意義。光是片名「美國女孩」四字,在全片觀影完畢後,才能意會到其兩面性。首先,「美國女孩」表面上說的是從美國返台的芳儀、芳安姊妹倆在台灣生活所遭遇的文化衝擊,尤其是他們作為「美國長大的人」,或是被別人貼上「美國人」的標籤時,如何經歷混亂的身份認同。但其實以身份認同作為本片的探討框架,太過籠統、狹隘,甚至簡化了電影呈現的深度與感受。能夠兼具不同時代下的社會性,以及個人與家庭間的複雜情感,才是本片珍貴且出色的原因。
這就帶到了「美國女孩」四個字所呈現的另一個面向,也就是藉由母親莉莉的生命歷程,將「『美國』作為一個文化符碼如何影響台灣人」放進電影當中。在父親莊凱勛的台詞中提到:「你媽媽年輕的時候比你更愛美國,什麼都美國好、美國棒的」。「美國」對戰後的台灣社會來說,象徵的是進步、富裕、強盛,冷戰時期台灣經歷了長達15年的美援時期,其文化影響諸如搖滾樂的反叛傳進青少年耳裡,以及隨後越南美軍長期「觀光」所帶來繁盛的酒吧文化等,這些「奔放、自由」的象徵,都隨著台灣與美國的政治變遷,對台灣留下深厚的影響。也因在台灣內部有獨裁專政、白色恐怖,不安的政治氛圍讓部分知識份子急於逃離,前往更民主的社會,也就是青年學子間盛傳的「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美國對不同時代的台灣人來說,儼然是追求「更好的生活」的烏托邦。
✨用魔法少女ig做防雷分隔:https://www.instagram.com/mahoushoujojo.movie/
從社會、政治的歷史脈絡來看,更能理解母親莉莉為何選擇遠離故鄉、前往美國,尤其在角色的對話中來看,有兩大關鍵說明莉莉的動機。首先是政治環境的變動對台灣人產生了影響——在莉莉與舊識曾寶儀的對談當中,曾寶儀提到「當時」沒人有一條規範的道路可依循,人人都是且戰且走。從電影設定的時空背景2002年,再加上以大女兒芳儀的年齡回推,兩人對談中那個必須面對變動的年代,極有可能是解嚴後至台海危機的這段時間,由於台灣正進入了新的政治局勢,對於島上的人來說,究竟迎來了什麼樣的未來,尚未可知,有些人為離開紛擾選擇避走他鄉。
然而,這不足以說明莉莉心中更深層的生命經驗,第二段關鍵的對談是,女兒芳儀聊起「下輩子想當什麼動物?」,莉莉表示自己不記得了,芳儀回答了:「你說你下輩子想當男生」。這段接近尾聲的片段,將劇情推至撥雲見日的謎底。原來莉莉想逃離的,是那個芳儀正在台灣經歷、充滿傳統束縛、充滿對「女兒」造成壓抑的社會。這段對話也將整部電影的種種蛛絲馬跡串連起來,像是莉莉對女兒的管束以及對自我的厭惡,可能都來自於想擺脫女性的束縛,卻發現早已深植自己心中,且不經意又對女兒複製了自己討厭的管教行為,進而陷入母親自責的情境,惡性循環。即便他逃到了夢想中的烏托邦,追求「更好的生活」,但如同女兒芳儀的怒吼——他原以為媽媽讓他在美國長大,是要讓他變得特別,但媽媽卻說了「我是要讓你變得好」,芳儀就回了嘴說:「特別就是更好的意思!」——兩人對於「更好」(better)的理解產生歧義,也解開了兩人不斷衝突的來源。
飾演大女兒芳儀的方郁婷,表演層次分明,是本屆金馬獎的大熱門。
我們總是理所當然以為家人就該互相了解,事實上,母女兩人徹頭徹尾不曾理解對方想要的生活,只是一味互相指責對方的任性。從芳儀的視角來看,他只能隨波逐流、任大人擺佈,即便心中充滿惶恐不安,卻不斷接受到「你怎麼那麼不懂事」的信號,這也是本片最令人心碎之處——在我們還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之前,早就被否定一番了,這不就是台灣社會中每個人的成長過程嗎?尤其父權社會下的女性,總是被期待「懂事、體貼、善解人意」,彷彿那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卻忽略了多少人在這份壓抑與規訓下成長,成了一俱俱被早已失去自我與自由的軀體。
女性在成長過程中,壓抑了多少自我?
《美國女孩》給了一個淡淡的、溫暖的結尾。最後一個畫面結束時,我坐在椅子上靜靜的想,我有多羨慕芳儀能在國中時就與媽媽說出心聲,現在的我和媽媽,或許仍存在若隱若現的心結。是否必須花一輩子的時間,我們才有機會互相理解?我不曉得。但謝謝《美國女孩》這部電影,陪著我一同正視埋藏許久的傷口。
🌟追蹤魔法少女ig看更多:https://www.instagram.com/mahoushoujojo.movi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瀑布》沖刷了一面「明明看起來好好的」社會之鏡,和《陽光普照》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不溫暖,甚至可以說是帶有絕望的,那份烙印在生命中的無奈和無常,不論幾次都洗刷不了。
《瀑布》沖刷了一面「明明看起來好好的」社會之鏡,和《陽光普照》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不溫暖,甚至可以說是帶有絕望的,那份烙印在生命中的無奈和無常,不論幾次都洗刷不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面對蘿莉誘惑,不會就範的正直大叔」讓娜娜認識什麼是「好男人」,什麼是「愛的互動」。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臺灣導演阮鳳儀執導的時代成長劇情電影,由方郁婷、林嘉欣、莊凱勛及林品彤共同主演。劇情取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描述原本已經移民的一家人,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讓在美國已經擁有自己生活的女孩,必須回台灣重新適應,而水土不服造成家庭衝突及成長的故事。 本片為導演首次執導長片,便入圍7項金馬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林嘉玲在導演和商業帝國的交錯背景下,投資方而非醫生的方思語又是什麼樣的神祕魅力人物?林超民的母親葉羽婷是「傳奇」,方思語像神話女神一般神祕存在。擁有商業帝國支持的「婦愁者聯盟」為婦女提供全方位的保護與支持。林超民看不透林嘉玲的潛力,但他已經擁有了一個了不起的計劃,能不能實現,就看林嘉玲的真正能力了。
Thumbnail
劉品言和林柏宏這對姊弟,不太像生活在鄉下養雞的人,他們長得漂亮又散發都會氣質,白白淨淨無曬斑。然而,這部片其實就不是傳統鄉土家庭類型,它沒有要刻意經營寫實面,好比女主角並不缺錢,只缺男人……
Thumbnail
電影《莎莉》名字取得很特別,以一位鄉下農婦的英文名字為片名。電影找來劉品言飾演女主角,劉品言近年的形象,確實滿符合「莎莉」這個名字給人善良、又有點傻大姐的人設。 故事中劉品言飾演的「惠君」是一位鄉下養雞農婦,內心渴望愛情卻又沒體驗過愛情。父母過世後哥哥也離家,她扛起一家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2023年12月10日,我到桃園中壢的馬祖新村欣賞李啟睿老師的作品《桃園母女圖鑑》。第一次欣賞老師的作品,也是第一次觀看「沉浸式劇場」作品是在「台灣當代表演藝術課」上老師播放的《李太太與他的四個女兒》。記得當時老師提及演出前可以和劇中人物在同一場地近距離看他們的日常生活就覺得很有趣,沒想到很快就有機
Thumbnail
「女權」這個詞彙在當今臺灣乃至於全球社會,就如同佛地魔的名字之於哈利波特魔法世界。諸如漫威等好萊塢大牌電影公司,如果讓女性擔任超級英雄電影主角,便不難在電影預告片下的留言區,看到一些批評電影公司「過度政治正確」的發言。而「父權凝視」的電影敘事角度,也讓女性角色形象塑造立體化之路走得相當坎坷。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在不同時期所遇到的挑戰和成長,以及她在美國的成長與改變,從臺灣到美國的求學經歷、對臺灣教育制度的思考、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內容闡述了對自我成長和學習的執著,並期許能提供溫暖和鼓勵給他人。最後,她表達了希望在他人的生活中提供一些溫暖和鼓勵,並期許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Thumbnail
「面對蘿莉誘惑,不會就範的正直大叔」讓娜娜認識什麼是「好男人」,什麼是「愛的互動」。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臺灣導演阮鳳儀執導的時代成長劇情電影,由方郁婷、林嘉欣、莊凱勛及林品彤共同主演。劇情取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描述原本已經移民的一家人,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讓在美國已經擁有自己生活的女孩,必須回台灣重新適應,而水土不服造成家庭衝突及成長的故事。 本片為導演首次執導長片,便入圍7項金馬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林嘉玲在導演和商業帝國的交錯背景下,投資方而非醫生的方思語又是什麼樣的神祕魅力人物?林超民的母親葉羽婷是「傳奇」,方思語像神話女神一般神祕存在。擁有商業帝國支持的「婦愁者聯盟」為婦女提供全方位的保護與支持。林超民看不透林嘉玲的潛力,但他已經擁有了一個了不起的計劃,能不能實現,就看林嘉玲的真正能力了。
Thumbnail
劉品言和林柏宏這對姊弟,不太像生活在鄉下養雞的人,他們長得漂亮又散發都會氣質,白白淨淨無曬斑。然而,這部片其實就不是傳統鄉土家庭類型,它沒有要刻意經營寫實面,好比女主角並不缺錢,只缺男人……
Thumbnail
電影《莎莉》名字取得很特別,以一位鄉下農婦的英文名字為片名。電影找來劉品言飾演女主角,劉品言近年的形象,確實滿符合「莎莉」這個名字給人善良、又有點傻大姐的人設。 故事中劉品言飾演的「惠君」是一位鄉下養雞農婦,內心渴望愛情卻又沒體驗過愛情。父母過世後哥哥也離家,她扛起一家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2023年12月10日,我到桃園中壢的馬祖新村欣賞李啟睿老師的作品《桃園母女圖鑑》。第一次欣賞老師的作品,也是第一次觀看「沉浸式劇場」作品是在「台灣當代表演藝術課」上老師播放的《李太太與他的四個女兒》。記得當時老師提及演出前可以和劇中人物在同一場地近距離看他們的日常生活就覺得很有趣,沒想到很快就有機
Thumbnail
「女權」這個詞彙在當今臺灣乃至於全球社會,就如同佛地魔的名字之於哈利波特魔法世界。諸如漫威等好萊塢大牌電影公司,如果讓女性擔任超級英雄電影主角,便不難在電影預告片下的留言區,看到一些批評電影公司「過度政治正確」的發言。而「父權凝視」的電影敘事角度,也讓女性角色形象塑造立體化之路走得相當坎坷。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在不同時期所遇到的挑戰和成長,以及她在美國的成長與改變,從臺灣到美國的求學經歷、對臺灣教育制度的思考、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內容闡述了對自我成長和學習的執著,並期許能提供溫暖和鼓勵給他人。最後,她表達了希望在他人的生活中提供一些溫暖和鼓勵,並期許一個更美好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