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瀑布》:希望沒有在雲後面——溫暖、暴力,與絕望的集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主視覺為藍色帆布的《瀑布》。
仍舊是元素混雜,卻是我愛的鍾孟宏。
鍾導的電影總愛在一片幽幽暗暗當中,帶來幾縷專屬他色調的光線。你想不到他即將帶著觀眾去哪裡,我卻也甘之如飴。就像第一次看《停車》時,我像是跟著張震進行一場不情願的大冒險,又或是我像《一路順風》的許冠文,一輛計程車也能開向腥風血雨的公路之旅,「這個故事要怎麼結束」總是我在觀影時無法放下的懸念,一如我牽掛著《陽光普照》的劉冠廷最後究竟會如何,畢竟鍾孟宏特愛一種怪異的山雨欲來風滿樓,總是吹得我搖搖晃晃、心神不寧,卻又樂在其中(可以看鍾導的花式秀人脈)。
《瀑布》預告片,打在王淨臉上的光很美。
逐漸看到某些觀後感是「體感時間過長」,我甚至認為這也是一種鍾孟宏式的時間,如同我在《陽光普照》、《第四張畫》時都有相同感受。我猜《瀑布》對某些人來說,絕不是好下嚥的電影,並不是說它有多難懂,而是「這有什麼難懂?」這的確只是一對母女的故事,也可以簡單說是「一位擅長情緒勒索的母親,與一位擅長情緒勞動的女兒」的故事,重點就在於,這個故事為何值得被訴說?不論是要從疫情時代,或是資本主義來解釋,整部電影皆無法脫離日常的脆弱性,以及個體在面臨環境變動時,有多麽難以動彈,尤其將「選擇權」歸咎給個人時,我們總以為抓住部分的能動性,即掌握了自己的生殺大權。
賈靜雯與王淨在《瀑布》中飾演母女,兩人演技上皆有重大突破。
當我看著小靜東奔西跑,認命地憑一己之力想要照顧、拯救媽媽,除了害怕這是導演的一廂情願之外,更擔憂的是「女兒」作為一個照顧者的角色,總是理所當然被認為應該擔起照護責任,除了求助親生父親,他別無他法,爸爸總是說「有事情怎麼不找我呢?」但這句話卻有如外交辭令,職責又再次回到小靜身上。這邊想講的脆弱是,一個中產的、小康的受薪家庭,有多容易因為環境的變動而崩解,更遑論母親品文的病情,某程度也反映職場女性與單親母親蠟燭兩頭燒的困境——想有一番事業,卻難以得到社會支持,因為他不可放棄母職,必須先當好媽媽才有「資格」擁有自己的天地。在兩個角色互相拉扯之下,外加可能得知前夫是因外遇有小孩而離婚(從跟主任陳以文的對話來看),逐漸累積成難以承受的壓力。
溫暖又冷冽的光線,是鍾孟宏導演的特色。
這也回到我一直想說的,我們以個體的身份生活在社會之中,且將生命的選擇權都歸於個人的「自由」,其實是一種結構上的暴力,我們假設每個人的行動都有100%的自由,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就像《大佛普拉斯》中的一種別無選擇,而《瀑布》只是呈現不同面向,卻擁有相同核心的概念。被藍色帆布覆蓋的高樓,裡頭住著疏離的人心,過著事不關己的生活,唯一關心小靜的人是幫傭阿姨。我們放任著一戶一戶的悲劇發生,待到出事了才說「怎麼會這樣子啊?他們不是看起來好好的嗎?」
《瀑布》沖刷的就是這面「看起來好好的」社會之鏡,我想和《陽光普照》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我眼中,它們都不溫暖,甚至可以說是帶有絕望的,那份烙印在生命中的無奈和無常,不論幾次都洗刷不了,即便主角們靠著自己走出新的道路,最後仍難以抵擋命運的洪流。
我喜歡小靜在公園時,儘管台詞有些尷尬,我卻忘不了他對著爸爸李李仁說的那句:「爸爸,你要好好保重」,那聽起來其實更像是一句「你去死吧」。這麼不堪入耳,卻是一個18歲少女,在一個女孩子「應有」的框架下,所能說出最惡毒的話語。而在燒傷後送到醫院的那場戲中,小靜對著昏迷的品雯說:「媽媽...」,從那之後到電影散場,我的眼淚幾乎沒有乾過,一種身為女兒的委屈不斷浮上我的心頭,尤其對於媽媽的不理解、討厭他的神經兮兮,卻又同時深愛著他,種種情緒使我百感交集,如此難受。或許這也是該部作品如此吃個人經驗的原因,評價兩極並不意外。
P.S黃信堯那段真的好廢但我好愛,it's so 啊堯
🌟追蹤魔法少女ig看更多:https://www.instagram.com/mahoushoujojo.movie/
《瀑布》10/29正式上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這部電影帶有生活故事,教導人們人生的道理,讓我們感同身受,活出更精彩的自己,描述的是家庭親情、面對挫折、找到希望的故事。
Thumbnail
躁動的不安如輻射般蔓延擴散,降下的苦雨將時間凍結在了那一天,思緒紊亂地像是被雨點打亂的漣漪,由荻上直子執導的《波紋》以精準銳利的口吻,也藉著宗教信仰與婚姻生活拉扯出的荒謬感,直指社會強加於母職的枷鎖與折磨,其中不論是透過水的形式展現的內心狀態、枯山水庭園所反映的哲學意涵......
Thumbnail
或許一切的確可以從鄭佩佩在戲中的華人及母親角色說起。以此為出發點,可以看出導演以中西文化隔閡及母親視角來切入同性戀議題的意圖,成就一個「無家」、「無父」,並徹底向父權反撲的文本,所使用的手法卻不激烈,而是柔韌的母性。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沒想到看《破浪男女》會哭到停不下來。 楊雅喆繼《女朋友。男朋友》、《血觀音》後再次觸碰性別議題,說是觸碰可能太過輕微,《破浪男女》刀口銳利,當你以為這只是賣弄情色的電影,片中顫抖的呻吟和喘息早已迫不及防直入內心深處的孤獨。 「如果是很快樂的做愛,那麼生出來的小孩子也許比較幸福吧?」
Thumbnail
我並非真的執迷不悟,而是貪戀一個能夠逃離姜家的機會;母親,我以前什麼都不懂,現在我什麼都懂了,我之所以變成這樣,都是你逼的。--《墨雨雲間》姜若瑤
Thumbnail
《墨雨雲間》是由王星越與吳謹言主演的陸劇,劇情圍繞著主角姜梨遭遇後母季淑然的陷害和報復。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季淑然所做所為,壞事做盡的歹毒心腸以及她的下場。陳喬恩飾演的季淑然是一位反派角色,但整體形象並不令人恨得牙癢癢。文章中包含了許多劇情細節和角色分析,適合陸劇愛好者共賞。
Thumbnail
躁動的不安如輻射般蔓延擴散,降下的苦雨將時間凍結在了那一天,思緒紊亂地像是被雨點打亂的漣漪,由荻上直子執導的《波紋》以精準銳利的口吻,也藉著宗教信仰與婚姻生活拉扯出的荒謬感,直指社會強加於母職的枷鎖與折磨……
Thumbnail
吳依光之後回首,遲遲领悟,人跟命運的關係,就像魚跟水,魚明明澈底浸潤於水中, 却對水的存在不怎麽上心,非得等到有日,水濁了、温度不對勁了,鱼才會温吞地想,今天這水,真是怪啊。吳依光對父母的困惑,也她發現「命運」的過程。她怎麼會是這對父母的小孩,而不是其他父母的呢? 名叫吳依光的人,她的命運的毛
Thumbnail
《瀑布》一片涵蓋了母女關係、家庭如何承擔精神疾病、及心理壓力扭曲下帶來的正面影響,透過電影中精神科醫生與女兒的互動所蘊含的情感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接納是核心。故事敘述了一對母女在疫情期間與所面臨的壓力中共同成長、共同轉化,面對壓力匯集的「瀑布」,勇於面對,最終選擇信任、守護彼此。
Thumbnail
《小曉》不是甚麼教育或勵志片、歌頌母愛偉大或人文關懷的電影,它描繪了一位過動症女孩在家庭和學校生活上起伏的片隅 雖然劇情偶爾鬆散亦偶有枝節,但演員的精湛演出,深深把觀眾吸引進去小曉和母親內心的黑洞 (下有劇透)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這部電影帶有生活故事,教導人們人生的道理,讓我們感同身受,活出更精彩的自己,描述的是家庭親情、面對挫折、找到希望的故事。
Thumbnail
躁動的不安如輻射般蔓延擴散,降下的苦雨將時間凍結在了那一天,思緒紊亂地像是被雨點打亂的漣漪,由荻上直子執導的《波紋》以精準銳利的口吻,也藉著宗教信仰與婚姻生活拉扯出的荒謬感,直指社會強加於母職的枷鎖與折磨,其中不論是透過水的形式展現的內心狀態、枯山水庭園所反映的哲學意涵......
Thumbnail
或許一切的確可以從鄭佩佩在戲中的華人及母親角色說起。以此為出發點,可以看出導演以中西文化隔閡及母親視角來切入同性戀議題的意圖,成就一個「無家」、「無父」,並徹底向父權反撲的文本,所使用的手法卻不激烈,而是柔韌的母性。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沒想到看《破浪男女》會哭到停不下來。 楊雅喆繼《女朋友。男朋友》、《血觀音》後再次觸碰性別議題,說是觸碰可能太過輕微,《破浪男女》刀口銳利,當你以為這只是賣弄情色的電影,片中顫抖的呻吟和喘息早已迫不及防直入內心深處的孤獨。 「如果是很快樂的做愛,那麼生出來的小孩子也許比較幸福吧?」
Thumbnail
我並非真的執迷不悟,而是貪戀一個能夠逃離姜家的機會;母親,我以前什麼都不懂,現在我什麼都懂了,我之所以變成這樣,都是你逼的。--《墨雨雲間》姜若瑤
Thumbnail
《墨雨雲間》是由王星越與吳謹言主演的陸劇,劇情圍繞著主角姜梨遭遇後母季淑然的陷害和報復。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季淑然所做所為,壞事做盡的歹毒心腸以及她的下場。陳喬恩飾演的季淑然是一位反派角色,但整體形象並不令人恨得牙癢癢。文章中包含了許多劇情細節和角色分析,適合陸劇愛好者共賞。
Thumbnail
躁動的不安如輻射般蔓延擴散,降下的苦雨將時間凍結在了那一天,思緒紊亂地像是被雨點打亂的漣漪,由荻上直子執導的《波紋》以精準銳利的口吻,也藉著宗教信仰與婚姻生活拉扯出的荒謬感,直指社會強加於母職的枷鎖與折磨……
Thumbnail
吳依光之後回首,遲遲领悟,人跟命運的關係,就像魚跟水,魚明明澈底浸潤於水中, 却對水的存在不怎麽上心,非得等到有日,水濁了、温度不對勁了,鱼才會温吞地想,今天這水,真是怪啊。吳依光對父母的困惑,也她發現「命運」的過程。她怎麼會是這對父母的小孩,而不是其他父母的呢? 名叫吳依光的人,她的命運的毛
Thumbnail
《瀑布》一片涵蓋了母女關係、家庭如何承擔精神疾病、及心理壓力扭曲下帶來的正面影響,透過電影中精神科醫生與女兒的互動所蘊含的情感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接納是核心。故事敘述了一對母女在疫情期間與所面臨的壓力中共同成長、共同轉化,面對壓力匯集的「瀑布」,勇於面對,最終選擇信任、守護彼此。
Thumbnail
《小曉》不是甚麼教育或勵志片、歌頌母愛偉大或人文關懷的電影,它描繪了一位過動症女孩在家庭和學校生活上起伏的片隅 雖然劇情偶爾鬆散亦偶有枝節,但演員的精湛演出,深深把觀眾吸引進去小曉和母親內心的黑洞 (下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