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無問題,故事問題可大的破億迷思製作
大製作大成本通常讓人期待,耗資千萬破億或是歷經十多年的琢磨,最後終於生出的作品是難能可貴,雖然將想法付諸於實踐或是圓一個曾經的夢跟想法理念是值得讚許的,但成品出來擺在眾人眼前又是另一回事。
經過好幾年不斷的嘗試動畫作品《廢棄之城》在2021年上映,故事講述翹家逃學的小樹,因為一次奇幻遭遇,跟著名為阿袋的塑膠袋來到了由垃圾聚集的部落「廢棄之城」,跟著垃圾快樂的玩鬧。但小樹卻發現阿袋想逃離廢棄之城到外找到自己的價值,他希望阿袋繼續待在廢棄之城,但同時又在阿袋請求幫助逃離下陷入兩難……
電影導演嘗試首部動畫長片,說了個很久以前的故事
台灣的動畫產業簡單的一句話是:「有技術但沒投資。」過去一直是迪士尼跟許多動畫公司的代工廠,連現在幫忙製作電影特效後期、2D手繪動畫、3D遊戲電腦動畫的公司也還未在台灣動畫產業鏈中消退。
但是面對於軟實力和次世代文化面的動畫產業,不管是政府還是投資者往往都是慢半拍,甚至不理解的,ACG產業是一個需要長久經營且沒有保證一定成功的豪賭,投資客向來以快速賺錢為目的,且缺乏實質戰績的動畫產業,不管是補助和製作上都是難上加難。
以青澀年少之詩成名國內外,拍出《藍色大門》、《行動代號:孫中山》等發人省思電影作品導演易智言,這次以自己2011年自編自導的動畫作品《廢棄之城》,故事講述少年小樹與塑膠袋阿袋的冒險故事,雖然拿到補助金但因為製作繁瑣,需要更多的資金和製作時間,延期10年後在大螢幕上映。
因為過去電影中描寫許多青少年青澀的情感和改編小說《危險心靈》電視劇都有不錯的討論度和佳績,也讓人試想動畫片《廢棄之城》是否可以因為動畫的自由度而更上突破?
技術到位劇情卻放飛,一個讓人看不下去的故事
在經歷過幾檔台灣動畫如3D動畫《小貓巴克里》或是2D手繪動畫描繪女孩家鄉故事的《幸福路上》,甚至是入圍國際多個國際動畫展的短篇動畫《金魚》、獲得薩格勒布影展首獎的動畫《夜車》等,證明台灣動畫不管在題材表現方面和動畫技巧都是可以能受到認可的。
但《廢棄之城》這部長片動畫故事整部劇情卻說得如此不吸引人,甚至在主角定位和動機上如此讓觀眾不知所云甚至厭惡角色的行徑,無法對任何一幕有認同感,實在很讓令人意外,故事會差到連網路社群網站路人留言話家常都比它有趣的這種程度。
雖然動畫美術與技巧無法跟一線大公司比,但這次《廢棄之城》很明顯在人物動畫與分鏡、角色設定都有努力展現成果,表現不俗,但完完全全被連現在國中生都不會寫出的爛劇本給拖累。
讓人無法相信這部的編劇跟曾經可以寫出《藍色大門》細膩的男女青少年對於自我青春的迷茫與感情游移之間的編導是同一人。電影參考了許多知名動畫片,畫面相似感重、生硬的演員聲線、還有自以為幽默讓人煩躁不斷重複的尷尬台詞。
撐不起「垃圾」理念的劇本,很多事情不是努力就做得到
《廢棄之城》整部故事充滿濃厚的尷尬感、說教感、重複性,故事中小樹的各種行為難以被觀眾認同,阿袋的激昂演講與各種行為沒有共鳴點,甚至還說出:到了台北我們就會改變不被當垃圾,留在「族人」老城裡會被當成沒人要的垃圾,這樣讓人匪夷所思的話語。
阿袋與小樹之間的矛盾和過節無交代沒來由突然就和解甚至有了默契?完全無法理解兩人跳躍式的想法,還有為何到了回收站就可以不是垃圾,導演知道塑膠類製品有很多無法回收再利用的嗎。
看了這部動畫電影你真的會認為這部的價值觀念停留在過去,你不去改變就會被當成垃圾,你就留在這裡當一個堂堂正正的垃圾。現代垃圾許多原是人類製造出來的,它們並不是一開始就想當垃圾卻無法選擇,就跟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或成為富二代一樣。
2018年講述台灣底層社會的《廢墟少年》一書中就有透漏,並非努力就能改變生活或有意義的人生,《廢棄之城》中的垃圾就像是一群無法選擇的人,他們需要的是重新與一個社會和社群連結展現出自己自身「垃圾」的價值與意義,而不是到台北回收站繼續沒事的成為拋棄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