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剛好收到見過一次面的人疑似自殺的訊息,你會去找他嗎?《少年》描述香港「反送中運動」時期,多位革命青年(包含司機與社工)尋找自殺少女的故事。而少女的自殺也反映動盪不安的政局,青年對未來的迷惘。
巧妙融入劇情與紀實影像,感受「反送中」青年的悲憤
本片最難得可貴就是在「反送中」持續的當下,透過紀實的方式紀錄時局狀況,並藉由尋人的劇情結構,建立「反送中」時代下多位青年的無奈與悲憤。雖然能感覺到導演並非刻意為之,但劇情與紀實的模糊空間,確實加深了情境的帶入感。多位素人演員亦真亦假的情感表演,更是展現導演不俗的調度能力。快速俐落的剪輯,簡明扼要帶出香港青年不同的處境與立場,毫不拖泥帶水。導演還以類似舞台錄像的方式還原關鍵劇情,巧妙地融入劇情與紀實影像,將困苦的拍攝限制變成獨特的影像風格,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而香港電影以往過於直白、缺乏細節的情感渲染,總讓人感到尷尬,但在《少年》中卻成為了優點。青年對於社會運動被鎮壓的無所適從匯聚成一種集體悲傷,而這種悲傷在電影中成為強大的能量,既表現了對體制的滿腔怒火,也同時傳遞了團結及民主的力量。「面對威權,唯有革命!」人民有權推翻這個威脅他們生命的政府,「活下來」且「無畏無懼」正是面對黑暗時代,最明亮的精神火焰!
透過 11 位角色反映「反送中」時局現況
電影透過兩條主線(失蹤少女、尋人大隊)交錯,鋪排情節、製造懸念。觀眾可以理解失蹤少女在尋死前所做的一切,也能體會尋人大隊的迫切。那種看得到人在哪、但主角們一直都找不到的慌張感,成為電影最讓人揪心的地方,好幾次的錯過都讓觀眾不禁大喊「就在那!怎麼又錯過」但又不忍心責備尋人大隊。畢竟他們為了拯救相同理念的陌生人在香港街頭東奔西跑,還不惜私闖民宅,這種「群體的連結」不僅彰顯人性的善良,也映襯了政府的失能、人民的困境—少女的自殺行為都歸咎於極權政府對社會運動的打壓。
在《少年》中,可以看到2010年以來香港(北京)政府扼殺民主精神,在人民身上劃上一道道傷痕,從雨傘運動到反送中,積累起來的憤怒與悲傷,成為這個時代青年的陰影。故事的11個青年(九位尋人大隊、失蹤少女與朋友),都是在這份陰影下成長。青春的躁動搭配對政府的失望、無力與憤慨、對未來的茫然,導致了他們走向不同的生命之路。有人不得已出國,有人以死鳴志,但更多人選擇革命,不論是理性的「和理非」還是主動出戰的「勇武」,都向這個政府發出怒喊。其中最讓我感到心痛的一個故事線,就是一名15歲就暗自幫助革命人士的警察孩子。由於家庭背景,導致他參與反送中運動變得相當困難,而母親立場從「雨傘運動」諒解革命份子,到「反送中運動」也跟著政府一起痛打這些革命份子。這也說明了香港政府如何在這幾年進行強硬的政治宣傳,完全不給討論平台,扼殺民主精神,造成更多世代、價值對立。短短的故事卻像是震撼彈,讓人能更感同「香港青年」的處境。
虛實交錯、神來一筆的結局
而尋人故事若只有單純的找人就會顯得劇情太單薄,因此《少年》加了尋人大隊內部的衝突:其中一位主角希望能趕快到示威現場與同伴力抗警察(政府的壓迫),但另一位主角卻堅持要找到女孩。而這份衝突不只是兩種選擇、兩種看法的碰撞,還夾雜了青年的個人愛恨恩怨。而內部衝突還沒結束,外部也一觸即發,編導加入警察惡意抓人的局面,加強尋人的難度,讓狀況更加失控、緊繃。但也暫時解決尋人大隊內部的衝突,畢竟唯有團結,才能擊退強敵(警察/政府)。
尋人到最後有沒有拯救可能要自殺的少女,就留給大家進戲院了解,但結尾虛實交錯非常神來一筆,不僅表現出時局下無奈的悲劇,又能呈現香港反送中夥伴心連心的團結與勇氣,情感力道十足。從那個時刻開始,我就控制不了淚水,一路哭到字幕跑完都還在哭,甚至跑到廁所崩潰大哭。(
亞洲電影觀察團成員應該都絕對我發瘋了~~)
致勇於發聲的創作者
《少年》絕對是我今年看過最勇敢的作品,雖然受限於拍攝環境的限制,製作面稍微不精良,但敘事生猛有力、情感自然真切,掩蓋了這些小缺點。面對這個黑暗的時代,這部作品絕對是其中一道光芒,它讓黑暗無法吞沒香港社會,只要還有一絲希望,就有機會重見曙光。
「光復香港、時代革命」致這些勇於發聲的創作者、革命份子與默默幫助一切的人!
Ps:本片也是
#奈派克獎入選電影中顏值最高的一組,特別是戲份較多的阿南,第一次出現還貢獻鮮美黝黑的肉體,性感的肌肉搭配背部的傷口,超級想幫他擦藥,在他身邊安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