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3|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專業投資人夠專業嗎? - 下集》

台灣總體基金市場:
自從2003年達到3兆元的規模後便一路衰退至金融海嘯時最低的1.5兆元,至今再也沒有回到過去的高點,維持在2.2兆元左右,市場縮水大約三成。
對比世界的成長(美國共同基金規模在海嘯前約12兆,2016年已成長至16.3兆,增幅約三成),台灣的衰退顯得更加明顯。
至於產品分配比重的趨勢如下:
國內股票基金從2008年的2400億萎縮到今年只剩1700億(30%的萎縮),同時國外股票基金從2000億成長到將近4000億(100%的成長)。
投資人最近幾年最愛的高收益債和貨幣型基金,在2017年台灣投資在固定收益與貨幣型基金的份額大約有1.1兆,就占去整體市場規模的一半。
回顧台股這十年的成長再對比台股基金縮水的情況其實令人感到不深唏噓,畢竟在金融海嘯過後台灣股市的表現在世界也是榜上有名的,沒想到自己人無視這幾年來的報酬,絲毫不給面子。
前情提要就到這邊為止,今天的重頭戲可是台股基金的績效與元大0050ETF(台灣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之ETF)之比較,以下為我們的統計:

※蒐集資料當下台灣投資在國內股票市場的基金有127支,而以下是經由這127檔基金所做出的統計(附圖為近十年績效統計)※
縱軸為報酬率,橫軸表示127支基金取平均數、中位數、前1/4平均與0050之比較
首先可以從圖中看到所有人十年的表現都不如五年的表現,這是由於十年前剛好遇上金融海嘯的緣故,而這五年又遇上了難得一見的大多頭,五年的績效都表現得十分突出。
但接著就是令人不忍直視的統計了,下一張圖我們統計了127檔基金一年、三年、五年以及十年的績效並與元大0050 ETF做比較:
可以看到左側縱軸為落後元大0050 ETF的檔數,右側縱軸則是佔全體之比例。
圖中可以清楚看到在"十年期"的比較之中,有超過八成的基金落後於被動型基金,這還不加計已經遭清算和合併的數量(自2007年以來國內股票基金減少將近60支),加計後將會接近九成。
而我們不需要是專家都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事實,當時間拉得越長績效落後的比例將會更高,這個情形跟美國是如出一轍。
依照兩國的結果我們可以簡單歸納出一個心得,一個投資人在一個基金市場裡挑到長期贏家將會是非常困難的任務。
至於這些西裝筆挺、標榜「專業」的資產管理者為什麼會頻頻落後大盤呢?(以下數據由目前市場上十年績效排行前十名代表)
這邊我們提出幾個想法供大家參考:
1.
基金經理人任期短、操作彈性小,我們從績效前十名的基金裡統計出其基金經理人平均任期約兩年,而誇張的是99人中有47人任職未滿一年,要一個人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做出績效,我們認為這似乎過於強人所難。
一個投資方法的檢驗至少需要三至五年以上的時間,但真正在這99人中操盤超過三年的不過就是21人,超過五年的更是用兩隻手就可以數完。
除此之外,基金經理人跟大部分的人沒什麼不同,雖然有獎金制度,終歸也是領薪水的。績效固然重要,但保障自己的飯碗仍然是第一要務。
當經理人一季、兩季做不出成績時,公司也沒那個心思等你的飆股醞釀,不然面對廣大的投資大眾很難有個交代。也因為如此,投市場所好,不要輸給標竿變成極為重要的任務,當你去看各家的基金持股,你會發現持股的重複性極高。
傳奇經理人彼得林區在他的書中(選股戰略)曾經輕描淡寫的提過:基金在績效不佳的時候經理人如果持有熱門股還說得過去,畢竟你跌大家也跌;如果手持冷門股的話那可就糟了,到時就算有天大的委屈也是百口莫辯,這時候跟上標竿不要落後太多就成了操作的黃金準則。
2.
至於我們認為影響最嚴重的仍然是資產管理公司的道德風險,身為一家投信公司,所有的收入都仰賴手續費、管理費,提高交易頻率、餵給投資人時下最流行的商品變成公司賴以為生的方式。
一檔商品能不能為投資人賺錢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必須募集足夠的資金、收到足夠的管理費才是稱職的管理者。
這樣看來要找到能夠長期投資的基金真的很困難,但其中還是有「一些」值得你長期持有,看下面的績效圖,你可以發現自2001年以來,統一大滿貫的報酬率是831%,同期績效遠勝過0050。
其中最難能可貴的是其基金經理人到現在仍然是從2002年開始操盤的張繼聖先生,他是現在檯面上少數幾位操盤時間超過十年的經理人,大滿貫在他管理的這段期間,年複合報酬率高達13%,在台股基金裡可說是鶴立雞群。
按照今天這樣的成績,台股基金的凋零似乎是「死有餘辜」(一個長期投資都不賺錢的市場誰會在意他)。但昨天看到長期績效同樣不彰的美國,規模仍然持續增長,成績不佳似乎不足以解釋台股資產管理規模大幅萎縮的現象。
我們認為這個萎縮的態勢代表著台灣人嚴重悲觀看待自己的未來,產業缺乏競爭力、人口快速老化等等因素可能都是縮手原因,至於這到底是先見之明,抑或是崇洋媚外、妄自菲薄,還有待時間的證明。
退一萬步想,基金的出現原本是希望散戶投資人能夠將資金長期交付專業經理人並達到小額也能參與買進大型股、分散風險、累積資本等等目的。
但就其長期成績看來,基金這個產品似乎也只是另闢一個波段操作、獲利了結的戰場罷了,與當初發明產品時的初衷可說是漸行漸遠。
仍舊認為專業投資人一定比較厲害嗎?
以後為自己進行資產配置之時,不妨再仔細想想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