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小鎮歷史上的今天(11/15)-臺灣文化協會講演會

今年2021年正好是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百年紀念。
從10月開始,陸續有很多文協百年的紀念活動,如博物館展覽、紀念音樂會。
為什麼臺灣文化協會那麼具有影響力? 他基本上是日治時期由台灣民間發起、擴及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台灣人組織。
所以不要看到文化協會成立在台北,而且主要發起人是蔣渭水、林獻堂、蔡培火、賴和等一些當年知名的醫生、仕紳,就覺得文化協會是只有頂尖的知識分子參加的團體,他們目標可是致力向台灣民眾推廣文化知識,非常歡迎各界人士加入,也很關注農民在殖民統治下的處境。
文化協會成立後到各地鄉鎮巡迴演講,走遍全台,幾乎大大小小的街庄都去過了,台灣每個地方都曾留下跟文化協會的互動。
當然也包含沙鹿
日治時代台灣人自行出版的報紙《臺灣民報》,在大正14年(1925年)11月15日的報導,提到文化協會當時也曾經來過沙鹿舉辦講演會,邀請中部地區有名的人士向民眾宣傳知識理念。
1925年11月15日《臺灣民報》的報紙版面
1925年11月15日《臺灣民報》的報紙版面
文化講演消息 【沙鹿】 十月廿八日晚在大甲郡沙鹿庄(天公廟內)開初回文化講演會,司會者為蔡孟鑫氏,卓思明氏述開會辭,蔡先於葉榮鐘、蔡式穀、陳逢源、楊肇嘉、諸氏相繼講演,紀瑤峯氏述閉會辭,聽眾貳千餘人大呈盛況。
因為文化協會經常在各地舉辦類似的講演會,新聞報導僅有簡述有此活動,沒有詳細的演講內容,不過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演講者是誰。
其中擔任司會的蔡孟鑫、演講者之一的楊肇嘉,兩位皆為清水人,尤其楊肇嘉還曾擔任過清水的街長,積極的參與政治相關事務,可說是當時的有名人。
另外葉榮鐘則是出身鹿港的櫟社成員,也是文化協會的重要幹部,因為居住在中部而一同前來共襄盛舉。
據報導,這場演講在沙鹿天公廟舉行(為今天四平街的玉皇殿),吸引約二千人。
二千人這數字看起來非常多,今天有什麼活動能聚集到2000人呢!雖然無法親眼見到真實情況,但是以過去生活沒有太多娛樂(沒電視、沒手機),庄內難得有大活動,附近居民晚間到廟口聚集「鬥鬧熱」,如同廟會一般,是可以想見的光景。
或許沒有實際到二千餘人這麼多,但的確有可能產生可觀的人潮。
這樣一介紹,文化協會的存在是不是又離我們更接近了呢。 各位也不妨趁著文協百年的機會,去查查自己故鄉的文協青年有誰吧!
如果對日治時期台灣文化協會發展歷史有興趣的話,也歡迎參考另一篇文章講述的蔣渭水和臺灣民眾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