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宮牆|慈善機構的研究面向

2024/03/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去年6月間有機會審閲香港珠海學院譚嘉明先生的博士學位論文:《九龍城華人社區與「樂善堂」的建立與發展》,頗感興味,也對於香港史的研究議題,增長不少知識。譚嘉明先生這篇文章有兩大內容,一是〔九龍城華人社區的發展簡史〕;另一是〔「樂善堂」的建立與發展〕。這是有關慈善機構的專題研究,屬於「香港區域發展史」的議題。

譚嘉明先生對於九龍城區的發展描述,已有不少史料可供參考,因而十分精湛,是有關「樂善堂」研究的最新成果。 整體來看,無論選題也好 ,研究方法也好,章節架構也好,都有可圈可點之處,是一篇品質較好的博士論文。

所謂「樂善堂」是九龍城成立於道光年間1843年的民間慈善組織 ,和九龍城華人社會關係十分密切。 香港開埠之後成立的慈善團體, 有「東華三院」、「保良局」和「樂善堂 」,可知其名氣不小。

第一章對九龍的介紹,從最早的南宋敘述起,全章猶如小型「九龍小百科」。然後敘及基於華人濟世為懷 ,守望相助,及公共領域發展的需要,當地士紳創立樂善堂這個慈善組織,存續至今。

第二章敘述九龍樂善堂創立沿革,大概創立於1880年,1898年-1929年是九龍樂善堂艱苦經營的時期, 1929年至1941年九龍樂善堂振興階段。

第三章是描述戰前的樂善堂,描述成立初期樂善堂與政府的關係、樂善堂組織及理念 ,以及早期運作的成果。

第四章是樂善堂與九龍地區民間社會的發展回顧。本章可貴之處就是列出樂善堂的傑出人物,都是極為寶貴的歷史資料 。

第五章主要在討論近代樂善堂的社會地位,譚嘉明敘述策略是先把香港所有慈善機構都列出來。 例如「東華三院」敘述非常之詳細, 然後才切入樂善堂的設置。提及樂善堂是本港華人慈善組織的代表之一,見證了九龍華人社區發展過程。在發展極為快速的九龍地區, 樂善堂此一傳統慈善組織,已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發揮「影子政府」功能。 不衹在工商業界,也在醫療和教育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學術界在研究慈善機構時,經常會涉及以下幾個層面:

首先是〔慈善組織類型和結構〕,主要在探討該慈善機構的類型和組織結構,究竟是非營利組織、基金會,還是慈善信託等等。

其次是〔慈善機構的法律和條例〕,探討該慈善機構設置的法律框架和運營條例,包括註冊和監管要求、財務披露之規定、慈善事業稅收優惠政策等等。

第三是〔慈善機構的經濟學和財務管理〕,涉及慈善機構的經濟學原理和財務管理實踐,包括籌款模式、資源配置、資金管理、項目評估和效果評估等。

第四是〔慈善機構的社會影響和效果評估〕,探討慈善機構的社會影響,衡量和評估慈善專案的成效和可持續性。

第五是〔慈善機構的發展策略和創新〕,探索慈善機構的策略規劃和創新實踐,包括籌款管道、開展社會企業、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等等。這方面的研究可以幫助了解該慈善機構如何適應變動不居的社會需求和挑戰。

讀完譚嘉明先生這篇論文,雖然大體涉及上列諸層面,仍有更進一步完善的空間。 雖然如此,最大的貢獻在於提供完整的歷史考查和「全紀錄」,稱之為「樂善堂堂史 」應不為過 。在區域研究, 仍然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2.0K會員
506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退而不休,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