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張裔:蜀漢本土派的霸主】

張裔,一個在三國演義中有聽到聲沒看到影的人。 在諸葛亮發動南征孟獲的時候,被任命為丞相府長史,負責看家。 這個部分,演義倒是完全照搬三國志。 在諸葛亮當權的時期,其實蜀漢是一個非正常國家。 跟曹丞相執政的情況非常相似,所有的兵權跟政權,基本都在丞相的管轄之下。 我們可以把它看做是戒嚴時期,或者動員戡亂時期。 所以這個時期,諸葛丞相府的權力,是非常巨大的。 丞相長史更是丞相府中第一人。 馬謖跟張裔,正是諸葛亮府中最信任的文武雙霸天。 大家都知道馬謖如何崛起,不知道的麻煩往前翻一下。 張裔又是為什麼得到諸葛亮的愛呢? 不同於荊州派出身的馬謖蔣琬,張裔可是貨真價值的益州史學大家。 許靖入蜀之後,對當地官員做出品評。 張裔得到的評價,是大漢前軍師鍾繇的等級。 沒錯,雖然鍾繇以大書法家聞名於世,但在東漢末年,他可是威震關中,令馬騰韓遂都信服的一級儒將。 張裔出身孝廉,當過縣長,絕非寒士,必定是中等士族出身。 劉璋聽說了許靖的評語,便將張裔徵召到他的益州牧帳下為從事,領軍司馬。 由此可見,缺乏國際觀的劉璋有多相信外來的和尚會唸經。 鍾繇的軍師是朝廷官職,州牧太守手下的軍司馬,實際的職權就跟軍師差不多了。 荀彧當年也是曹操手下的軍司馬。 當然,我們不能從官職來評斷一個人的能力。 張裔有沒有打仗的實績呢? 有的。 他的對手,就是劉備軍第二大將,張飛張益德。 張飛本是萬人敵,身邊還有諸葛亮。 不過姓張的向來有共識。 張裔跟張飛的決戰地點「德陽」,其實在成都的東北方。 這是劉備軍入蜀之戰中,很少被注意到的事情。 張飛跟諸葛亮的部隊,目標是去會合劉備軍。 畢竟劉備本軍還被擋在德陽以北的綿竹。 擊退張裔,再跟劉備裡外夾攻綿竹,才讓劉備的大軍得以包圍成都。 張裔雖不敵張飛諸葛亮聯手,但仍平安無事撤回成都,更在此時作為使節來找劉備談判。 原則上是投降沒錯,但投降的大臣,名聲、地位、忠誠三要素缺一不可。 像是荊州降曹時的蒯越。 蜀漢降魏時的張紹。 史書沒有記載劉璋的妻室,不過照這個模版看來,夫人姓張的可能性很高。 張家一整個益州大姓啊。 在張裔的斡旋之下,劉璋接受了開門投降的條件。 劉璋被遷往荊州,張裔則被任命為巴郡太守,掌管荊蜀門戶。 之後劉備稱帝,中央官員的需求大幅增加,便將張裔召回,任司金中郎將。 這基本上是個裝備官,負責農業與戰爭用的器具這樣。 劉備只知道張裔是個名士,政績也不錯。 但諸葛亮可是清清楚楚明白,張裔的軍事能力也相當優秀。 不久,建寧太守被地方大族殺害,諸葛亮便要求張裔前去接任平亂。 張裔到任後,地方豪帥就很猶豫,是該服從這個本土大老?還是應該造反到底? 假鬼教曰:「張府君如瓠壺,外雖澤而內實麤,不足殺,令縛與吳。」 這句在說什麼? 我想應該是假藉鬼神的名義,把張裔綁起來送交吳國。 是的,當時益州地方豪帥雍闓大大正在跟東吳勾結。 這是蜀漢初期很重要的一次內亂。 所以諸葛亮很是煩惱,該派誰去東吳出使才能解決這場糾紛。 最後當然是自己找上門的鄧芝。 雍闓等人當時認為,張裔名聲在外,但肚裡不能容人。 所以不能殺,也不能留。 如果殺了張裔,等於就跟北益州派叫板,那獨立革命就不用玩了。 嚴格說起來,其實雍闓是跟交州勾結,然後交州跟東吳往來。 所以雖然張裔被抓起來送出去,但根本沒有見到孫權就逃走了。 孫權也沒當這是個事兒。 而鄧芝到了東吳,受諸葛亮所託,跟孫權達成盟約後,便提出想贖回張裔的要求。 「呃……我不知道有這回事耶,你想要就帶回去吧,我幫你找找。」 找回來之後,孫權就接見了這個蜀地名士。 孫權隨口調笑:「我聽說過卓文君的故事,你們蜀地的風俗都是這樣的嗎?」 張裔回答:「我認為卓文君比朱買臣的妻子,要賢明得多。」 卓文君就是司馬相如的老婆,她認為司馬相如有才華,寧可拋棄家庭家產也要跟司馬相如在一起。 朱買臣則是覆水難收的故事,他老婆嫌棄他貧賤而離開他這樣。 孫權本是打算調侃,你們蜀地名士甘願拋棄祖產,侍奉劉備這種流浪漢,是不是天生犯賤啊? 怎料張裔這麼一答,反而顯得蜀地士人高瞻遠矚呢。 不過孫仲謀也不是第一次被蜀漢文人反嗆了,馬上話鋒一轉。 「不過即使老婆不賢明,朱買臣還是有恩報恩呢。等你回去西朝當大官,你又要怎麼報我的恩呢?」 西朝指得就是劉禪政權了。 張裔開口又是一句古人典故。 「我是負罪之身,回去能保住性命就是萬幸。五十八歲前,我的命是父母給的。自今以後,就是大王給的。」 不過孫權的學識不到聽不懂,還覺得很好很爽。 張裔這什麼典故?剛好我剛學完這段。 正是春秋初期,秦國三帥之一,百里視的典故。 百里視當年敗給晉軍,有幸得還。晉襄公後來反悔派人去追百里視,但被他搶先一步登船。 看著前來的追兵,百里視就留下了這麼一段話。 不過原話的後半段跟張裔有些出入。 百里視表示,三年之後,必來報恩。 三年後他果然再次率領秦軍攻打晉國。 張裔早就料到,孫權必然會跟晉襄公一樣反悔派兵來追,早就登船逃逸。 回到蜀漢後,諸葛亮立刻大大的重用張裔。 置於禁軍八校尉之一,並統領府事。 或許我們可以說,張裔曾經跟張飛與諸葛亮交鋒,所以諸葛亮認可他的軍事才能。 但這樣看下來,你能明白諸葛亮為何重用張裔嗎? 其實就是以夷制夷。 劉備確實有刻意打壓益州派沒錯。 這邊有個關鍵是,當時劉備的第一幕僚兼政務大官,其實是東州派的法正。 法正算是很跋扈,但別說劉備,整個新政權就是需要這樣一個扮壞人的角色。 等到諸葛亮獨攬大權,又經歷雍闓高定孟獲等人的叛亂之後,我們完全可以看到,諸葛亮把許多益州派的人一一拉了上來。 關於政治派系鬥爭,咱們諸葛丞相可說是略懂略懂……某方面來說比曹丞相還懂。 繼續打壓益州派,反動狀況只會更強烈。 東州派李嚴跟荊州大將魏延的合作意願又不是挺高。 對諸葛亮來說,平衡內部勢力,樹立外部大敵,正是這時政治鬥爭的精要所在。 那這個計策用得好不好?好得不得了。 據說,當諸葛亮在漢中準備北伐時,張裔要上前線找丞相議事,送行的人車塞滿了成都的大馬路。 而張裔也絲毫沒有異心,在他當時的家書中,寫著他認為大家是尊重他身為丞相長史,才紛紛前來巴結,累死老頭子了。 老頭子張裔建興八年就累死了,最後的官職是輔漢將軍。 蜀漢只有李嚴、張裔、姜維三個人領過這個職務。 這其實應該不是職務。 是爵位。 東漢也有一種官爵叫做特進,比侯爵更高。 「諸侯功德優盛、朝廷所敬異者,賜位特進,位在三公下。」 屬二品。 大將軍跟三公有著獨特性,是凌駕在諸侯之上的軍政官員,不可世襲。 諸侯爵位可以世襲,同時也可以擔任官職。 張裔一生沒有領過侯爵,但陳壽卻寫了: 加輔漢將軍,領長史如故。建興八年卒。子毣嗣,歷三郡守監軍。 張裔的兒子總不可能嗣他的長史,這個之後就是蔣琬的位子了。 能夠繼承的東西必定是爵位,而張裔身上僅有輔漢將軍。 按照蜀書來看,輔漢將軍的爵位,最晚到延熙元年就取消了,所以陳壽搞不清楚也是正常的。 至於為什麼張裔從來沒有想過,凝聚益州派的力量來推翻蜀漢政權呢? ……我才不會每次都說是劉備的魅惑妖術呢。 這裡很顯然是那句: 「姓張的,向來有共識。」 說笑的,其實重點是,劉璋有兩個兒子,一個一直在蜀漢當官。 另一個劉闡一度也被東吳利用跟雍闓他們聯合。 而劉闡跟張裔一起從東吳回到蜀漢。 說穿了,老闆都不反,你打工仔自己是要反什麼東西。 姜維,一個就夠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