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個日本綜藝節目介紹了日本便利商店食物的製作過程,由於很多人已經將近兩年沒有去日本玩了,看到「熟悉」的日本超商,覺得好想再去日本吃超商的便當。
而該影片下方就有網友如此感嘆:
很羨慕日本的便利商店食物,台灣的防腐劑跟添加物一堆。
Nao老師也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覺得日本的食物都比較天然健康好吃,台灣的都一堆添加物。然而,日本食品的添加物,真的就比較少嗎?
其實,日本食品添加物也用得相當多,只是標示看不出來。
※本文僅就「日本食品添加物比台灣少」的觀念說明,不涉及添加物本身的利弊。
相信絕大部分觀光客去日本玩,買超商食物的時候,並不會特別看背面的食品標示,而即使看了大概也看不懂,不過,添加物這些專有名詞,顯然是日文課本不會教的,所以就算是會日文的人也不見得看得懂。
我們拿一個熟食標示來作例子:
標示裡的「大根(だいこん)」(白蘿蔔)、「人参(にんじん)」(紅蘿蔔)、「玉葱(たまねぎ)」(洋蔥)等都是一般的食材,我們把屬於食品添加物的部分列出來看看:
- 加工澱粉(かこうでんぷん):加工澱粉
- pH調整剤(ちょうせいざい):酸度調節劑
- 調味料(ちょみりょう):調味料
- アミノ酸(さん)等(など):胺基酸等
- グリシン:甘胺酸
- 糊料(こりょう):黏稠劑
- 増粘多糖類(ぞうねんたとうるい):增黏多醣體
- 乳化剤(にゅうかざい):乳化劑
- 重曹(じゅうそう):小蘇打(碳酸氫鈉)
- 酒精(しゅせい):酒精(常見稱呼是アルコール)
- 酸化防止剤(さんかぼうしざい):抗氧化劑
- VC:L-アスコルビン酸(L-抗壞血酸鈉)的縮寫,即維生素C
- カロチノイド色素(しきそ):類胡蘿蔔素
- イーストフード:酵母活性劑
- 酸味料(さんみりょう):酸味劑
- 香料(こうりょう):香料
- 発色剤(はっしょくざい):著色劑
- 亜硝酸Na(あしょうさんナトリウム):亞硝酸鈉
- 香辛料抽出物(こうしんりょうちゅうしゅつぶつ):香料萃取物
寫到這邊,琳琅滿目一大堆,是不是讓覺得日本很少用添加物的你覺得很驚訝呢?這些都是日本合法可以添加的食品添加物,與台灣常見的並無二致。
但真正會讓你驚訝的地方在於:這個標示並沒有把所有的添加物都列出來。
比方說「アミノ酸等」這個標示,你會不會好奇那個「等」是什麼意思?難道不只有一種嗎?沒錯!能添加在食物裡的「アミノ酸」,常見的有:
- 「グルタミン酸ナトリウム」(麩胺酸鈉,俗稱味精)
- 「イノシン酸ナトリウム」(5'-呈味核苷酸二鈉,柴魚片的鮮味)
- 「グアニル酸ナトリウム」(5' -鳥嘌呤核苷磷酸二鈉,香菇的鮮味)...等等
有的是不是在台灣的食品添加物標示中看過呢?台灣規定所有的食品添加物都要列出,而日本則規定只要使用兩種以上的話,就可以合併標為「アミノ酸等」。以至於在台灣標示落落長像咒語一樣的添加物,在日本卻用「アミノ酸等」輕描淡寫地帶過,還讓人以為多吃胺基酸可以補充營養呢?
其實還遠遠不只這些,「香料」是什麼的香料?「加工澱粉」是哪種澱粉?「乳化剤」是什麼成分?「イーストフード」更是近十幾種酵母活性劑的通稱,不管你用哪個,通通寫成看似簡單的「イーストフード」,這導致日本的添加物標示「看起來」比台灣少,其實是因為很多在法規上是允許不寫出來的。
兩國法規的差異造成標示上的差別,在進口食品當中可以輕易地看到。因為台灣規定進口食品的添加物要另外按台灣的法規標示,你只要去找日本原裝進口的食品,很容易就能看出兩者在標示上有明顯的區別。例如這個冰品的標示:
台灣的標示多到可能都要查字典去看那個漢字怎麼讀了吧?但日本這邊明顯少了很多,例如日本只有寫「増粘剤(加工でん粉、増粘多糖類)」,台灣這邊卻詳列了「羥丙基磷酸二澱粉、玉米糖膠、刺槐豆膠、關華豆膠、鹿角菜膠」這麼多,可見日本省略了多少沒有標示上去。
而且台灣還詳細到「巧克力醬」、「餅皮」、「巧克力外層」的內容物都分別標示,日本則只有條列式地列出,再加上合併標示之後,導致台灣添加物標籤比日本多了好幾行、看起來眼花撩亂。實際上,它裡面就是有這麼多東西。
其實現代的生活當中,為了維持食物的新鮮、色澤以及美味,加工食品裡免不了會有添加物。所以本文並不是要批評食品添加物的使用,而是希望同學能夠了解,日本的食品好吃,一樣也是有很多添加物在裡面,而且很多都是台灣也很常見的添加物,只是因為法規的關係,使得日本的添加物「看起來」比較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