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靈古堡》系列遊戲算是陪我長大的一款長壽遊戲,雖然當初這個名字是台灣亂取的(與《太空戰士》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久而久之便成為其「中文名稱」的代表,但實際上遊戲中沒有惡靈、也沒有甚麼古堡(附註1)。其實當年2002蜜拉·喬沃維奇的版本已經做出不錯的改編,有一種獨立於遊戲之外,卻又不失為《惡靈古堡》系列的精隨,當中對於保護傘的描寫更為符合現實邏輯,可惜前兩集還算精彩(扣掉第二集與Nemesis打鬥的爛運鏡),從第三集編劇開始放飛自我,胡搞瞎搞,最後幾集幾乎不忍直視,只是弄一些「遊戲名角色」來串場,但其實都是看蜜拉個人的異能獨秀。
反觀這次的重啟作品雖然在細節處理上仍有些許不足,但基本上如果是電玩迷的話,就會覺得本次的改編作品算得上是原汁原味。不論是場景的製作與一些小彩蛋的設計,基本上有玩過一代、二代、聖女密碼、拉昆市行動這些作品的玩家,應該會有不少共鳴,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導演的企圖與遊戲世界觀的重新連結。這次作品幾乎把一、二代遊戲的經典角色都囊括了(附註2),再加上結尾的伏筆,似乎暗示著未來作品的可期待性。但一部試著迎合遊戲世界觀的改編作品,真的符合觀眾的期待嗎?
我只能說《惡靈古堡首部曲:拉昆市》如果是2002年上映的話,它或許會成為一部經典,但是如果是近20年後的今日看來,卻有點差強人意。這裡我提出幾點看法,但不免俗會劇透電影內容,如果不想被暴雷的話(雖然我覺得有玩過遊戲的都不會被雷到),就自行決定囉!
1. 角色人設問題:一款打著忠於原作,試圖還原遊戲內容的改編作品,但是選角上卻太過於政治正確?我不是說這些經典角色的演員演的不好,而是這些演員與遊戲中塑造出來的樣貌實在有些落差。
我們先來看看遊戲高人氣主角吉兒·范倫廷(Jill Valentine),先用最新遊戲三代重製的臉來比較好了,基本上如果不介紹我她是吉兒,我完全沒辦法聯想。這並不是說角色塑造不能打掉重來,而是你在秉持選角原汁原味的邏輯與一般人的認知是有所落差的,只要看看克里斯兄妹都完全一目了然。
當然,這是因為有遊戲作為背景知識才會覺得有落差,基本上我也覺得重啟都換角色設定也無訪,但卻不能說你用原汁原味、忠於原作的邏輯來製作本片。吉兒改頭換面也就算了,居然在劇中跟大反派威斯卡有感情線,雖然看的時候覺得有點意外,但勉勉強強還在接受範圍,威斯卡也是有某種程度上的洗白,可是里昂的選角卻真真正正的出了大問題。嚴格來說不是選角問題,根本就是角色設定上把里昂當成一個的白痴丑角在設定了。
在遊戲中里昂算是菜鳥警察沒錯,但是這部電影裡面的里昂幾乎算是一個低能到極點的設定。上班遲到睡過頭就算了,休息時間用餐也睡著、上班執勤也睡著、連整台油罐車在面前都爆炸也能繼續睡著。他之所以驚醒是因為局長開槍,但是我就想問導演,請問油罐車在你面前爆炸與開槍哪個聲音大呢?遊戲角色雖然設定是菜鳥,但只是經驗不足,電影中的設定根本是藐視警察這個行業吧!那個警察直接在大廳值勤睡倒,而且完全沒有解釋為什麼里昂這麼累,到處睡覺,猜不透這個「超級愛打瞌睡」的人設究竟是從哪裡來的靈感?
2. 恐怖氣氛營造:導演似乎把恐怖氣氛的營造與配樂跟驚悚感放在一起了。這點比較難解釋一點,而且這種風格或許也是一般恐怖片想要塑造的,但惡靈古堡在遊戲中的恐怖的驚悚感是來自於甚麼,或許可以先釐清楚。面對生化危機的爆發,所有城鎮中居民都化成喪屍,身為一個倖存者在其中至少會遇到三種層次的恐慌(或許更多)。
第一種是上一秒為「人」,下一秒可能就會變成「喪屍」的壓迫感,試想一個剛剛與你一起逃難的朋友,因為不小心被咬到,所以可能在你未發現的時候,突然也變成「想要吃你」的一名喪屍的同時,就算你發現他被咬到也意識到他即將轉化,你會選擇放棄他還是繼續同行呢?
第二種是如果今天是你被咬到呢?在獨自一人的情況下,你會選擇自殺嗎?在有同伴的情況下會選擇告知還是脫離同伴、還是隱瞞到乾脆拖他下水呢?不論你選擇那一種,那種來自自己即將轉化的不安情緒都會讓你自己崩潰,尤其是在惡靈古堡系列的喪屍轉化其實並不慢,你幾乎可以很快地意識到自己的日子不長,這種與時間賽跑的壓迫感沒有任何的妥協空間,就是死亡而已(除非特殊喪屍才勉強會有點自我意識)。
第三種是人性抉擇,就算倖存者們都沒有被咬到也沒有感染跡象,但是會不會在某些關鍵時刻,你會被別人所犧牲。像是食物短缺、逃亡時後載具座位不足、或是你可能天生跑的慢一點沒人願意等你、甚至在遇到喪屍追擊的時候,你被推出去拖延時間等等。就算是電影中的主角也有被背叛的經歷,何況大部分倖存的市民都沒有所謂的主角光環,在防喪屍的同時,更要防的是「人心」呀!
這三種基本的恐慌塑造的《惡靈古堡》系列的恐懼壓迫感,但電影的走向卻有一大半建立在疑似詭譎氣氛營造,有點偏向靈異或是有躲在暗處的恐怖殺手,下一秒就把你拖到黑暗角落的畫面感,尤其是配樂類似恐怖童謠的設定,更讓你會有等等鏡頭出現甚麼傳奇怪物或殺手也不為過的感覺,但最後電影的走向卻是與G病毒怪物大戰,造成前後觀影時對恐懼驚悚的塑造感有些許斷裂,實在是有點可惜。
3. 片長太短:一般來說,重啟之作能有這樣的表現與還原著實不錯,但敗筆就在於每個怪物出現的時機實在太少了,尤其是最後的大魔王。基本上跟遊戲差不多,時間到了一發火箭筒就GG。其實在多個20分鐘的描述,整體會好非常多,想是雪莉與小隊成員之間的互動可以多一點(畢竟之後有可能是主角群之一),或是威廉博士關於G病毒的研究說明、甚至T病毒在電影中只有一句話帶過而已。總之我們根本不知道保護傘公司在電影中幹了甚麼事情,連他們派出的維護部隊(遊戲都有詳細說明)也是幾筆帶過,根本上有很多東西可以多幾個鏡頭描述會好很多,總不能期待每個看電影的人都玩過遊戲吧!更何況遊戲還超級多款,不是每個人都是惡靈古堡迷(雖然我是)。
前半段塑造的確很有遊戲還原感,但後半段幾乎都在趕,趕劇情、趕領便當等等,幾乎沒有解釋那些重要的主線故事:保護傘在做甚麼研究?為什麼人會喪屍化?為什麼要搶G病毒?利卡是怎麼來的?威廉博士喪屍化明明保留意識為什麼不會想要保護自己女兒反而要追殺那些顧自己女兒安全的人?想做的事情太多、想埋的伏筆太多、想做的續集太多,所以這些不解釋,留待下集揭曉嗎?
那我真的覺得2002年版本的電影雖然也不長,但解釋的力度大多了,至少保護傘公司與病毒之間的關係與維和小隊都算釐的蠻清楚。其實本片的基底不差,但就是宣傳出了點問題、角色設定出點了問題、劇情編排上出了點問題而已,都是一點點,但合起來就是會有種觀影上的斷層感,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電玩粉絲,在劇情安排上還是要更加明確一點才行,否則彩蛋放的只是給遊戲迷爽而已,對於一般觀影者來說,真的是一頭霧水。
P.S. 月底忙搬家,終於快結束搬家地獄了,打掃、整理、清潔都快忙死了,好久沒再開網路也沒寫影評,真的是快憋死我了XD。
附註1:《太空戰士(Final Fantasy)》後來被廠商正名為《最終幻想》,原本以為《惡靈古堡(Biohazard)》也會因此而改成《生化危機》(大陸跟港譯都是如此),但沒想到現在還是秉持當年的翻譯。而惡靈古堡的原名Biohazard在當初遊戲上市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恰巧與Biohazard撞名,所以在美國惡靈古堡系列反而稱之為Resident evil,這也算是遊戲史上比較特殊的案例,同款遊戲卻有兩個原名。
附註2:遊戲中主要角色與反派皆有登場,且在劇情安排上的戲份,眾人還算是平均,各有出彩的部分,可惜遊戲0代的女角蕾貝卡·錢伯斯(Rebecca Chambers)與一代的貝瑞‧波頓(Barry Burton)皆沒有登場,這點算是有點可惜,但或許有機會在下一集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