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奉:最後的江表虎將】

【丁奉:最後的江表虎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三國志裡,同一個篇章的傳記,是按照人物時間在排序的。
不可否認的是,作者陳壽同時也會依據他個人對功績的認定,偷偷調動時間。

在吳書十的江表十二虎臣大傳中,丁奉排在最後。
丁奉的年紀真的最小嗎?

認真說起來,丁奉大概是全三國最年輕開始當武將的人。

「丁奉字承淵,廬江安豐人也。少以驍勇為小將,屬甘寧、陸遜、潘璋等。」

別人都是少為州郡縣吏,背景很硬很早當官。
只有這個狂少年是當小將。

不計十歲以下的幼年,三國志裡面會提到的最低年齡,而未稱「少」,我目前所知是夏侯惇的十四歲。
所以「少」的年紀,很可能真的跟我們現在的「少棒」一樣,概略在虛歲十三,實歲十二以下。

國小的時候,班上有個人高馬大愛打架的同學,也是合情合理的。
丁同學的第一個長官,就是人來瘋甘寧老師。

基於盧江出身,少屬甘寧,大概可以推測出,丁奉是在建安十九年,皖城之戰前後從軍的。
戰前此地屬曹操,戰後屬呂蒙。
而甘寧老師在這戰中大發威,又是呂蒙推薦的攻城部隊負責人,拉幾個民夫來補兵也是合情合理的。

有沒有可能更早?
甘寧最早得到江東兵,始於建安十三年江夏之戰後(赤壁戰前)。
所以三國演義給丁奉初戰赤壁,不是不行。
但要說他在建安五年加入孫權幕府,就有點難了……他還只是個孩子啊!!

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甘寧本身是個衝鋒派的神經病。
而小丁奉也深受其影響。

數隨征伐,戰鬬常冠軍。每斬將搴旗,身被創夷。

丁奉的長官轉移,其實顯示出,他長期都是待在荊州一帶。
妙的是,理論上說起來,潘璋在「甘寧卒,又并其軍」,理論上中間應該不會插個陸遜才是。

不過潘璋接甘寧部隊的時間,就是在襄樊之戰跟夷陵之戰間。
所以一個可能是,由於當時陸遜就在荊西,所以在甘寧死後,潘璋抵達交接前有暫管。
另一個則是,潘璋帶著甘寧的部隊,先交給陸遜打夷陵之戰,戰後陸遜把部隊交還。

所以,丁奉應該在夷陵之戰,曹丕伐吳中,都頗有功績。
但這時孫權已是吳王,這種衝鋒陷陣的小將,想要像過去一樣突然被拔起來就很難了。

終孫權之世,丁奉最高為偏將軍。這是一個副將職。
由於他最後的長官是潘璋,所以丁奉不會是上大將軍副將。
而是右將軍潘璋的副將。

然而,潘璋晚年被告發,其實在他死前,部隊就被交給呂岱了。
呂岱時為鎮南將軍,又有自己的部曲,如果丁奉轉移過來,這時候的地位肯定是下降的。
不過沒留著跟潘璋共生死,就算不幸中的大幸了。

問題是,陳壽沒寫丁奉待在呂岱之下過。
只寫了在孫亮繼承孫權的帝位後,丁奉成為了冠軍將軍。

在孫亮即位後,東吳分成宗室孫峻派與諸葛恪派。
該年年底,魏國派出了諸葛誕,率領大軍進軍東興。

當時其實是諸葛恪入侵東興,築城屯田,引發了魏國的不滿。
北諸葛的來襲,南諸葛自然也要迎戰。

由於諸葛恪兵權在握,又是輔政大臣,所有將領看到他親自出戰,只是馬屁連發:「敵人只是來顯顯威風,聽到太傅親至,必定聞風喪膽撤退啊。」
從小就在兵營長大,大字不認識幾個的丁奉,卻獨排眾議:「放屁,我們在敵境之內,人家怎麼可能只是派兵來威嚇?無恃敵之不至,恃吾有以勝之。」

諸將當下真是一個白眼翻到天邊去。
誰也沒想到,丁奉才是對的。

諸葛恪一直希望能建立戰功,壓倒孫峻派系。就算北諸葛不打,南諸葛也是非打不可。
當下就命令丁奉等四人為前鋒出擊。

不過你知道,南諸葛是靠打山越起家的,根本沒什麼大戰經驗,也不懂得這一帶的地形戰術。
就叫了四大將走山路過去。

丁奉當場不敢發作,一離開大營,立刻罵道:「放屁,這樣慢慢走,等抵達的時候,要地都被人家佔走還打個屁?」
先說一下,這場東興之戰(或稱東關之戰)非常複雜,等丁奉篇結束我們再額外談。

冠軍將軍丁奉,這時候只有三千兵。
冠軍只是雜號,丁奉只是雜魚。

丁奉帶著他的三千勇士,直接就改道水路……兩天抵達,搶先佔據了徐塘。
當時天寒大雪,丁奉派人偵察,知道敵軍陣營大開酒宴,且人數並不算多。

丁奉對士兵們說:「諸君,可知道我東吳第一猛將,周泰將軍的故事嗎?大家,脫了吧。今天,正是我們成功立業的時機!」

一聲令下,士兵們脫下了胄甲,放棄了各種重兵器,但持短兵,列陣出擊。
魏軍一看一群半裸男來到營前,笑得人仰馬翻:「什麼蜀漢全是基,東吳才全部都是……」

還沒笑完,丁奉軍大喊一聲,發動了進攻。

「他馬的,不是來跳舞的啊,放箭!」
「報告,天氣太冷,沒帶手套無法拉弦。」
「為什麼不帶手套?」
「大家都說江表天氣好,不用穿太多啊。」
「他馬的,弩砲咧?投石機咧?」
「報告,積雪太深,推不過來。」
「你他馬的……」

守將還沒下達更新一波的命令,半裸壯男們已經翻過營寨殺了進來。
丁奉算準不會有飛行道具,與其穿著笨重的防具,還不如輕裝出擊。
敵軍應變不及,當場被這支藍波部隊殺得人仰馬翻。

此時,其他吳軍部隊也已趕到。
眼見魏軍陣營大亂,當然是立馬跟上。

在丁奉軍的活躍下,南諸葛順利的打贏了這場東關之戰。
戰後,加封丁奉為滅寇將軍,雖然還是雜號,但也得到了都鄉侯的爵位。

其實從這一戰中,我們不難看出,丁奉絕對不是當時東吳兵權之主:諸葛恪的派系。

也幸而如此,當諸葛恪被孫峻殺害後,非但無損丁奉的權位,反而更翻轉了丁奉被看低的人生。
孫峻掌權後,很是重用東興一戰的幾位前鋒。
呂範之子呂據,升任驃騎將軍。
跟丁奉一樣,打起仗來不要命的留贊,在戰後就升任左將軍,孫峻更將其加封左護軍。

順帶提一下,丁奉是甘寧直傳,留贊卻是凌統推薦。

這時,丁奉也受封虎威將軍。
這個雜號,也表示出丁奉開始進入禁軍領域了。

孫峻給兩個狂戰士加官,乃是為了帶他們去增援文欽的壽春之亂。
但走到半路,留贊年紀大了,破病,孫峻便要他先行返回。

怎料文欽這不給力的傢伙,竟被魏軍所破,並且洩漏了東吳援軍的行動。
魏軍急襲而來,留贊病困不能抵抗,當場戰死。
主軍這邊呢?

丁奉又發狂了。
一個人挺槍策馬入敵陣,斬首數百級。

呂據當年就是下令:「跟著丁奉衝!」的那個人。
這時當然還是那一招:「跟著丁奉衝!」

是以主軍力保不失。

丁奉表現如此精彩,晉升為安豐縣侯。
但將官職仍是不變。

留贊空出來的左將軍職務,由當年同為東興先鋒的唐咨接任。

畢竟主事為孫峻……與其讓丁奉成長為重號將軍,孫峻更需要有一個能打能衝的人留在身邊。
孫峻知道,呂據並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聽話。

是的,孫峻過世後,呂據就發動了叛亂。
丁奉雖然沒有參加平亂,但也沒有被呂據派吸收。

隔年,北諸葛引爆了淮南第三叛。
唐咨率兵前去接應,但卻跟北諸葛一起被司馬昭包圍。

丁奉加入救援行列,雖然打得有聲有色,究竟是救不出他們。
而繼承孫峻權位的孫綝,在戰後便下令讓丁奉接替了唐咨的左將軍之位。

很合理,畢竟真正能打的大將都沒了,你繼續把丁奉留在後面,只怕又重蹈這次救援不及的覆轍。
但孫綝這一步,究竟是走錯了。

第二步,則是選擇了孫休繼承帝位。

當然,孫綝有自己的盤算。
他的計畫是,把禁軍完全納入自己親友的掌握中,挾天子以令諸臣。

所以除了丁奉,他們還把禁軍八校尉之一的長水校尉張布也踢了出來。
巧不巧,張布跟孫休有個共同朋友,叫做濮陽興。
於是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孫休在朝廷裡,有了一個「自己人」武官。

孫休一方面對孫綝親友大加封賞以麻痺,一方面跟張布討論該當如何。
張布表示:「根據我的觀察,左將軍丁奉跟孫綝派系的關係,不是那麼好……」

後來丁奉就成為誅殺奸臣的東吳大將軍,一直當到孫皓時代。
丁奉過世後,孫皓才用孫權那一套,收拾掉丁奉的子孫。

結尾快轉,我們回過頭去看,丁奉在東吳的位置。
丁奉這個人從小就當兵,跟王平一樣大字認不得幾個。
所跟隨過的甘寧、潘璋、陸遜,都是被孫權「處理」掉的大將。

以至於終孫權之世,丁奉根本算不上個咖。
而丁奉沒有被記錄待在呂岱麾下,很可能就是被收編回孫權本軍了。

所以呢,後來丁奉是跟隨朝廷兵權之主,諸葛恪的命令在行動。
本身沒有實兵權,但是領有封邑的丁奉,如果是文官,在派系中還有價值。
偏偏他連禁軍武官都不算,只是禁軍底下一個出戰用的雜號將軍。

就像上面提到的,呂據也許有意要用這個人,但是孫峻不可能放。

丁奉在呂據之亂後,隨著東吳能將的凋零,慢慢變得奇貨可居。
不過人們總是會忽略這件事:衝鋒陷陣,以一擋百的士兵,不會因為變成將軍之後就擅長統御大軍。

當丁奉成為大將軍之後,打仗就沒贏過了。
其實也就打過一場。

丁奉的年紀,開頭提到,大概在西元208~214年之間為十三歲。
西元252年的東興之戰,丁奉的年齡就已經是51~57歲了,他還可以裸身上陣衝鋒。
四年後,仍能衝入敵陣殺數百人而不敗。

最後的出陣,丁奉已經是68~74歲之間的老頭了。

有趣的是,其實我個人推斷,甘寧在皖城之戰時,應該也是五十幾歲的年齡。
還拋鎖鏈爬上城牆耶。

繼承甘寧最狂武將之位……
丁奉,當之無愧。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78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其實甘寧的故事,大概大多都耳熟能詳了。 什麼鈴鐺錦帆賊啦,百騎劫魏營啦,咳嗽退關羽等等…… 所以今天不說故事,來辯證一下三國時代的怪人甘寧。 哪裡怪? 他有時衝動好戰,有時智計滿腹,有時又張狂要強。 他的官職,更是忽而在東,忽而在西。 甘寧,是不是「一個人」?
建安末年,是廣義三國時代中,最動盪的年代。 起點便是位在中國核心處的軍閥,關羽的雄起。 襄樊之戰,震撼了全中國。 奪走了蜀之關羽,奪走了吳之呂蒙,奪走了魏之曹操。 三個當代首屈一指的大將逝世,也宣示著舊時代的終結。 新世代的東吳,出現了一個新的最高軍職:上大將軍。 這是上大將軍:呂岱的故事。
蜀漢有四相,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 東吳其實也有四相傳,是為吳書七。 張昭、顧雍、諸葛瑾、步隲。 步隲可以讀做「不知」。 嚴格說起來,只有顧雍跟步隲當過丞相。 顧雍是江東四大姓之首,張昭是淮泗派士人領頭羊。 諸葛瑾出身也不算弱了。 步隲,卻只是一個北方來的難民,種瓜的老王。 因何得瓜?
交州,在三國時代,指的是現今越南北部跟廣東省(包含一部分廣西)。 越南的北部跟南部,靠著一條狹長的縱谷連接。 中間也散落著不少部族。 所以自古以來,越南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漢人從秦朝開始侵略交州。 而來到三國時代,又出了一個交州王。 一個直到現代,越南人對他印象都不錯的:士燮。
中國原生的老虎,分布並不是很廣。 也不在華夏文明的核心地帶。 最主要的華南虎,生長在從山東半島一路沿海到嶺南…… 以虎為號的三國人物,說起來也不算多。 虎侯許褚。 江東猛虎孫堅。 還有諸葛氏之虎:諸葛瑾。
周瑜這個人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因為赤壁之戰。 三國演義透過赤壁之戰到南郡爭霸,細細的刻畫了「瑜亮情結」。 又或者,他跟孫策之間的兄弟情誼。 那麼,周瑜是如何跟孫策結交?又是憑什麼成為江東頭號智囊? 故事,就要稍微往前面一點來挖……
其實甘寧的故事,大概大多都耳熟能詳了。 什麼鈴鐺錦帆賊啦,百騎劫魏營啦,咳嗽退關羽等等…… 所以今天不說故事,來辯證一下三國時代的怪人甘寧。 哪裡怪? 他有時衝動好戰,有時智計滿腹,有時又張狂要強。 他的官職,更是忽而在東,忽而在西。 甘寧,是不是「一個人」?
建安末年,是廣義三國時代中,最動盪的年代。 起點便是位在中國核心處的軍閥,關羽的雄起。 襄樊之戰,震撼了全中國。 奪走了蜀之關羽,奪走了吳之呂蒙,奪走了魏之曹操。 三個當代首屈一指的大將逝世,也宣示著舊時代的終結。 新世代的東吳,出現了一個新的最高軍職:上大將軍。 這是上大將軍:呂岱的故事。
蜀漢有四相,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 東吳其實也有四相傳,是為吳書七。 張昭、顧雍、諸葛瑾、步隲。 步隲可以讀做「不知」。 嚴格說起來,只有顧雍跟步隲當過丞相。 顧雍是江東四大姓之首,張昭是淮泗派士人領頭羊。 諸葛瑾出身也不算弱了。 步隲,卻只是一個北方來的難民,種瓜的老王。 因何得瓜?
交州,在三國時代,指的是現今越南北部跟廣東省(包含一部分廣西)。 越南的北部跟南部,靠著一條狹長的縱谷連接。 中間也散落著不少部族。 所以自古以來,越南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漢人從秦朝開始侵略交州。 而來到三國時代,又出了一個交州王。 一個直到現代,越南人對他印象都不錯的:士燮。
中國原生的老虎,分布並不是很廣。 也不在華夏文明的核心地帶。 最主要的華南虎,生長在從山東半島一路沿海到嶺南…… 以虎為號的三國人物,說起來也不算多。 虎侯許褚。 江東猛虎孫堅。 還有諸葛氏之虎:諸葛瑾。
周瑜這個人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因為赤壁之戰。 三國演義透過赤壁之戰到南郡爭霸,細細的刻畫了「瑜亮情結」。 又或者,他跟孫策之間的兄弟情誼。 那麼,周瑜是如何跟孫策結交?又是憑什麼成為江東頭號智囊? 故事,就要稍微往前面一點來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