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甘寧的故事,大概大多都耳熟能詳了。
什麼鈴鐺錦帆賊啦,百騎劫魏營啦,咳嗽退關羽等等……
所以今天不說故事,來辯證一下三國時代的怪人甘寧。
甘寧是四川人,住在長江旁邊的臨江郡。
小時候就相當孔武有力,喜歡遊俠的行徑,招聚了一堆小流氓,自己當起渠帥來。
渠帥就是LEADER,三國志裡面的用法,幾乎都是「賊首」。
甘寧的這群小流氓,裝扮華麗,喜歡玩弓箭、帶鈴鐺,所以老百姓聽到鈴聲,就知道是甘寧來了。
這邊其實有個隱藏的含意,就是甘寧不會對普通老百姓出手。
然後這一段其實有點難懂。
「人與相逢,及屬城長吏,接待隆厚者乃與交歡;不爾,即放所將奪其資貨,於長吏界中有所賊害,作其發負,至二十餘年。止不攻劫,頗讀諸子。」
大意不難,簡單說就是隆重接待甘寧一行賊的人,甘寧就跟他們交好。反過來,看不起他們的,甘寧就會搶人家的東西。
很俠很可以。
屬城長吏,應該是指臨江郡的官員。對應前面的暗喻也說得通,一般老百姓聽到鈴聲就閃了,根本不和他們打照面。
長吏界中,不太可能是指官員的圈子,比較像是在說「臨江地界」有所賊害。
也就是這支黑幫很在地,不會出去鬧事。
跟「作其發負」一起看,我大概會解讀成:甘寧有官方的關係在,所以他在這裡搞事,不會被抓。
什麼關係?根據裴松之補註吳書的說法,甘寧「吏舉計掾,補蜀郡丞,頃之,棄官歸家。」。
蜀郡在益州一直是首府。
郡丞次於太守,可代。也就是甘寧原本是人事大總管,遞補……時間不明,算他個花蓮市副市長好了。
注意啦,甘寧不是武將出身。
這條路線,要不是甘寧有大儒背景,就是跟劉焉或者更早的益州刺史郤儉有親戚關係。
郤儉死後老婆改嫁,兒子後來才憑著自己讀書回到益州官員圈。
所以跟他有關係,對甘寧的幫助不大。
反過來說,甘寧的先祖是南陽人,劉焉也當過南陽太守。
所以,甘寧的父親或祖父跟劉焉有往來的可能性,要比較高一點。
還是提一下,如果甘寧家是劉焉入蜀建功,那他做為武官職或劉焉親信郎官的出身機率會比較高。
至二十餘年,很多人認為是甘寧二十幾歲之後就不幹打家劫舍的勾當,開始讀書。
不過別說一般人不會這樣寫,三國志裡面也沒有這樣的用法。
二十餘年,正常就是一個時間計量。
三國志裡面,我記得比「幼」大,寫出年紀最小,不寫「少」的,就是夏侯惇事的十四歲。
也就是說啊,甘寧「少」就開始拉幫結夥,可能是相當於小學生的程度。
而這一搞就搞了二十幾年,怎麼樣也要三四十歲了,才開始鑽研學問。
他本來應該就有讀書了啦。
根據英雄記的說法,劉焉死後,一個名叫甘寧的劉璋將領,在荊州別駕的引誘下,跟沈彌、婁發一起叛亂,失敗後逃入荊州。
時間大概是在建安五年之前不久。
逃入荊州的甘寧開始讀書,但劉表不用他。於是甘寧想辦法轉入了黃祖旗下。
在這邊又待了三年,黃祖也不太甩他,但碰上建安八年孫權進攻江夏,甘寧射死了凌操。
時間完全對得上。
粗略估計,甘寧大約是西元160年左右出生,劉備曹操那一輩的,可能比他們倆都還大上一點。
劉焉入蜀是西元188年,甘寧大概也三十左右。
所以這樣來看,甘寧應該原本就為禍鄉里,劉焉政權把他徵召去當官。
不久,甘寧辭官不幹,回家鄉殺了人,跟劉邦一樣聚眾躲在附近的山澤。
說是說躲,但甘家大尾,所以甘寧躲得高調也沒人來征討他們。
後來又被劉璋徵召為武將,但甘寧卻參與了叛亂。
劉璋平亂後,甘家應該要夷個族了,甘寧才逃往荊州。
所以不管是劉表黃祖閒置讓甘寧不安,或是孫權禮敬甘寧,都是有那麼點道理的。
而以甘寧的年紀,跟張昭對嗆,其實也沒什麼失了禮數。
甘寧老師,古人誠不欺我。
然後這個「老」師五十幾歲的時候,還能拋鎖鏈上城牆,真夠威武的。
事實上,老師陣營裡面有個小子,名叫丁奉,後來也是年紀一大把的還在衝鋒。
孺子可教也。
這其實是合理化兩條路線,也是目前最普遍的認知。
話說回來,甘寧既粗猛,又有計略。
生活奢侈,卻又輕財敬士。
一方面殘忍好殺,一方面又爽朗得士兵敬愛。
這種自己本身人設就衝突到爆炸的人,在之前的歷史也有一個。
項羽是也。
但項羽之所以有這麼衝突的記錄,是因為政治性。
詳細這邊不說,佔篇幅。
甘寧甘興霸不過是東吳一將,哪這麼多政治操作?
某方面我也在想,會不會其實有一個讀書當文官的甘寧老師。
跟一個粗猛豪俠在地方當賊的甘興霸……後來的反賊也是甘興霸,但牽連到甘寧老師,所以兩甘一起逃往荊州。
我們不難發現,甘寧是個士人:「頗讀諸子又善射。」
裴松之註吳書裡面說,劉表儒人,不重用武人甘寧……不就很顯然,此甘寧非彼甘寧嗎?
簡單說,文甘寧可能一開始就回江夏。
注意了,劉焉本是江夏人,文甘寧的人設有跟劉焉很有「關係」的部分。
而武甘寧本來就是南陽人,所以回南陽投靠劉表,不得重用。
最終文武甘寧一起投靠了孫權。
周瑜呂蒙推薦的,當是江夏文甘寧,說得一嘴好戰略,抬史壓張昭,這些沒點學問幹不出來。
在甘寧的記錄中,其實也有一處疑點。
甘興霸原本應該是直屬周瑜。
事實上,周瑜死後,吃下周瑜部隊的人是魯肅。
而孫皎傳中寫:孫皎跟甘興霸飲酒起了爭執,甘興霸才說要轉投呂蒙(至少有同袍之儀,呂蒙也算欣賞他)。
孫權雖然跟孫皎說,甘興霸是個機八人,但也是苛責了孫皎一番。
這是什麼時候呢?
孫權信的開頭寫到:「自吾與北方為敵,中間十年,初時相遲年小,今者且三十矣。」
孫權西元200年即位,虛歲十九。
十年後,就是西元210年,虛歲二十九(所以他說且三十,非已三十)。
也就是這封信寫下的時間,是建安十五年,甘寧在孫皎旗下。
周瑜正是這一年過世。
甘寧什麼時候從魯肅手下調動過來的?
如果甘寧是這一年調過來,在魯肅部隊跟關羽對抗的甘寧,真的是同一個人嗎?
而孫皎手下的「甘興霸」,之後就調去呂蒙那邊了。
建安十五年,劉備正在請求孫權讓他擔任入蜀大將。
關羽絕對不可能在這個時候跟魯肅起衝突。
於是我們發現,南郡之戰結束後,有一個甘寧一直跟著呂蒙四處打仗。
同時有另一個甘寧,待在益陽陪魯肅退關羽。
如果說這兩個甘寧是同一人?
甘寧在關羽瀬戰後遙領西陵太守……然後去當尋陽令呂蒙的手下打皖城?
皖城之戰有記錄的東吳將領,分別是:
徐州牧孫權。
漢昌太守魯肅。
西陵太守甘寧。(無領地)
尋陽令呂蒙。
承烈校尉凌統。(無領地)
由於這一戰是呂蒙建議要打,大概也是因為這樣他成為指揮官吧。
然後呂蒙推薦甘寧為攻城都督,順利擊破皖城。
戰後,呂蒙為盧江太守,但是跟魯肅一起去鎮守荊州跟劉備關羽對抗。
凌統跟著呂蒙,甘寧則無記錄。
下次他們三個一起出現在合肥之戰。
敗戰後,甘寧跟呂蒙繼續守濡須,凌統不知所蹤。
然而,吳書偏偏又記載,甘寧跟凌統其實不太相見,有一次在呂蒙家喝酒,兩個人就大動干戈。
後來孫權就要求甘寧「徙屯於半州」。
裴松之把這註在濡須之戰後。
半州在吳史中出現過幾次,除了甘寧,潘璋跟孫慮都屯過半州。
潘璋是合肥戰後去的,所以首先我們知道,半州不會在荊州。
孫慮當時則是建昌侯,建昌在鄱陽湖西。
東漢末屬於豫章郡。
記得嗎?孫權有個族兄孫賁,本為豫章太守,赤壁戰時接受了曹操的封賞。
孫權表示幹。
建安十五年,趁著孫賁過世,其子年幼,孫權一次性把豫章切分為三。
是為鄱陽郡,臨川郡,豫章郡。
後來在陸遜傳也提過「豫章三郡」。
基本上,我想豫章三郡很可能就是半州。
也就是孫權除了削弱孫賁兒子的領地,同時在他上面設了一個州官來管制。
甘寧死後,潘璋接收了甘寧的部隊。
如果只看他們倆幾乎在同一時間屯駐半州,那沒什麼問題。
但實際上,潘璋是在夷陵那邊,當固陵太守的時候,接收了甘寧的部隊。
也就是西陵太守甘寧的部隊才合理。
抱歉這段很長,但這樣理完才清楚。
文甘寧,是智退關羽的西陵太守。
武甘寧,則是合肥要求BGM,百騎劫魏營的折衝將軍。
整個來切分吧。
文甘寧年紀比曹操還大,在劉焉底下擔任文官,因為被武甘寧牽連,逃往荊州轉投江夏黃祖。
之後在周瑜推薦下為孫權獻上入蜀破荊之計,並且與魯肅一同鎮守荊州,官拜西陵太守,任內卒。
武甘寧年紀不詳,原本是劉璋的武官,因叛亂逃往荊州,不得劉表重用,轉投黃祖。
在江夏射殺凌操,後來受呂蒙推薦加入孫權軍,跟著呂蒙打南郡、破皖城、戰合肥。
文甘寧從來沒有忘記過,他想要征討西蜀的野望。
武甘寧也從來沒有放棄過,戰爭舞台上的狂熱。
孫權欣賞文甘寧,親信地位直追魯肅。
同時,孫權忌憚武甘寧,是呂蒙力保之下勉強用,但他曾通知孫皎跟凌統閃遠一點。
歷史上,同一個時代中出現同名同姓的人,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楚漢相爭有兩個韓信。
一個是兵仙淮陰侯,背水之戰那個韓信。
另一個是韓王信。
兩個都是劉邦手下的諸侯型武將。
三國普遍認知上,蜀漢也有兩個劉巴。
一個是諸葛亮自嘆不如,自己有傳的尚書令劉巴。
另一個是征南將軍劉巴。
二號劉巴沒什麼事蹟,不過我在想,如果火鳳燎原的水鏡老八真的是劉巴,那第二個劉巴可能就很有事了。
記述上難分彼此,也同樣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
不管你同意甘寧有兩個,還是認為甘寧有輕微的人格分裂,都不會改變史書上甘寧有著兩個面貌的事實。
他是一個文武雙全的甘寧。
他是一個比呂蒙還早當上太守的甘寧。
也是一個孫權不敢讓他領兵的甘寧。
是甘寧,也是老師。
真是甘寧老師這篇有夠難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