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最狂:雙面甘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其實甘寧的故事,大概大多都耳熟能詳了。
什麼鈴鐺錦帆賊啦,百騎劫魏營啦,咳嗽退關羽等等……

所以今天不說故事,來辯證一下三國時代的怪人甘寧。

甘寧是四川人,住在長江旁邊的臨江郡。
小時候就相當孔武有力,喜歡遊俠的行徑,招聚了一堆小流氓,自己當起渠帥來。

渠帥就是LEADER,三國志裡面的用法,幾乎都是「賊首」。
甘寧的這群小流氓,裝扮華麗,喜歡玩弓箭、帶鈴鐺,所以老百姓聽到鈴聲,就知道是甘寧來了。

這邊其實有個隱藏的含意,就是甘寧不會對普通老百姓出手。
然後這一段其實有點難懂。

「人與相逢,及屬城長吏,接待隆厚者乃與交歡;不爾,即放所將奪其資貨,於長吏界中有所賊害,作其發負,至二十餘年。止不攻劫,頗讀諸子。」

大意不難,簡單說就是隆重接待甘寧一行賊的人,甘寧就跟他們交好。反過來,看不起他們的,甘寧就會搶人家的東西。
很俠很可以。

屬城長吏,應該是指臨江郡的官員。對應前面的暗喻也說得通,一般老百姓聽到鈴聲就閃了,根本不和他們打照面。
長吏界中,不太可能是指官員的圈子,比較像是在說「臨江地界」有所賊害。
也就是這支黑幫很在地,不會出去鬧事。

跟「作其發負」一起看,我大概會解讀成:甘寧有官方的關係在,所以他在這裡搞事,不會被抓。
什麼關係?根據裴松之補註吳書的說法,甘寧「吏舉計掾,補蜀郡丞,頃之,棄官歸家。」。

蜀郡在益州一直是首府。
郡丞次於太守,可代。也就是甘寧原本是人事大總管,遞補……時間不明,算他個花蓮市副市長好了。
注意啦,甘寧不是武將出身。
這條路線,要不是甘寧有大儒背景,就是跟劉焉或者更早的益州刺史郤儉有親戚關係。

郤儉死後老婆改嫁,兒子後來才憑著自己讀書回到益州官員圈。
所以跟他有關係,對甘寧的幫助不大。

反過來說,甘寧的先祖是南陽人,劉焉也當過南陽太守。
所以,甘寧的父親或祖父跟劉焉有往來的可能性,要比較高一點。

還是提一下,如果甘寧家是劉焉入蜀建功,那他做為武官職或劉焉親信郎官的出身機率會比較高。

至二十餘年,很多人認為是甘寧二十幾歲之後就不幹打家劫舍的勾當,開始讀書。
不過別說一般人不會這樣寫,三國志裡面也沒有這樣的用法。

二十餘年,正常就是一個時間計量。
三國志裡面,我記得比「幼」大,寫出年紀最小,不寫「少」的,就是夏侯惇事的十四歲。

也就是說啊,甘寧「少」就開始拉幫結夥,可能是相當於小學生的程度。
而這一搞就搞了二十幾年,怎麼樣也要三四十歲了,才開始鑽研學問。
他本來應該就有讀書了啦。

根據英雄記的說法,劉焉死後,一個名叫甘寧的劉璋將領,在荊州別駕的引誘下,跟沈彌、婁發一起叛亂,失敗後逃入荊州。
時間大概是在建安五年之前不久。

逃入荊州的甘寧開始讀書,但劉表不用他。於是甘寧想辦法轉入了黃祖旗下。
在這邊又待了三年,黃祖也不太甩他,但碰上建安八年孫權進攻江夏,甘寧射死了凌操。

時間完全對得上。

粗略估計,甘寧大約是西元160年左右出生,劉備曹操那一輩的,可能比他們倆都還大上一點。
劉焉入蜀是西元188年,甘寧大概也三十左右。
所以這樣來看,甘寧應該原本就為禍鄉里,劉焉政權把他徵召去當官。

不久,甘寧辭官不幹,回家鄉殺了人,跟劉邦一樣聚眾躲在附近的山澤。
說是說躲,但甘家大尾,所以甘寧躲得高調也沒人來征討他們。

後來又被劉璋徵召為武將,但甘寧卻參與了叛亂。
劉璋平亂後,甘家應該要夷個族了,甘寧才逃往荊州。

所以不管是劉表黃祖閒置讓甘寧不安,或是孫權禮敬甘寧,都是有那麼點道理的。
而以甘寧的年紀,跟張昭對嗆,其實也沒什麼失了禮數。

甘寧老師,古人誠不欺我。

然後這個「老」師五十幾歲的時候,還能拋鎖鏈上城牆,真夠威武的。
事實上,老師陣營裡面有個小子,名叫丁奉,後來也是年紀一大把的還在衝鋒。
孺子可教也。

這其實是合理化兩條路線,也是目前最普遍的認知。

話說回來,甘寧既粗猛,又有計略。
生活奢侈,卻又輕財敬士。
一方面殘忍好殺,一方面又爽朗得士兵敬愛。

這種自己本身人設就衝突到爆炸的人,在之前的歷史也有一個。
項羽是也。

但項羽之所以有這麼衝突的記錄,是因為政治性。
詳細這邊不說,佔篇幅。

甘寧甘興霸不過是東吳一將,哪這麼多政治操作?

某方面我也在想,會不會其實有一個讀書當文官的甘寧老師。
跟一個粗猛豪俠在地方當賊的甘興霸……後來的反賊也是甘興霸,但牽連到甘寧老師,所以兩甘一起逃往荊州。

我們不難發現,甘寧是個士人:「頗讀諸子又善射。」
裴松之註吳書裡面說,劉表儒人,不重用武人甘寧……不就很顯然,此甘寧非彼甘寧嗎?

簡單說,文甘寧可能一開始就回江夏。
注意了,劉焉本是江夏人,文甘寧的人設有跟劉焉很有「關係」的部分。
而武甘寧本來就是南陽人,所以回南陽投靠劉表,不得重用。

最終文武甘寧一起投靠了孫權。
周瑜呂蒙推薦的,當是江夏文甘寧,說得一嘴好戰略,抬史壓張昭,這些沒點學問幹不出來。

在甘寧的記錄中,其實也有一處疑點。

甘興霸原本應該是直屬周瑜。
事實上,周瑜死後,吃下周瑜部隊的人是魯肅。

而孫皎傳中寫:孫皎跟甘興霸飲酒起了爭執,甘興霸才說要轉投呂蒙(至少有同袍之儀,呂蒙也算欣賞他)。
孫權雖然跟孫皎說,甘興霸是個機八人,但也是苛責了孫皎一番。

這是什麼時候呢?
孫權信的開頭寫到:「自吾與北方為敵,中間十年,初時相遲年小,今者且三十矣。

孫權西元200年即位,虛歲十九。
十年後,就是西元210年,虛歲二十九(所以他說且三十,非已三十)。

也就是這封信寫下的時間,是建安十五年,甘寧在孫皎旗下。
周瑜正是這一年過世。

甘寧什麼時候從魯肅手下調動過來的?
如果甘寧是這一年調過來,在魯肅部隊跟關羽對抗的甘寧,真的是同一個人嗎?

而孫皎手下的「甘興霸」,之後就調去呂蒙那邊了。

建安十五年,劉備正在請求孫權讓他擔任入蜀大將。
關羽絕對不可能在這個時候跟魯肅起衝突。

於是我們發現,南郡之戰結束後,有一個甘寧一直跟著呂蒙四處打仗。
同時有另一個甘寧,待在益陽陪魯肅退關羽。
如果說這兩個甘寧是同一人?
甘寧在關羽瀬戰後遙領西陵太守……然後去當尋陽令呂蒙的手下打皖城?

皖城之戰有記錄的東吳將領,分別是:
徐州牧孫權。
漢昌太守魯肅。
西陵太守甘寧。(無領地)
尋陽令呂蒙。
承烈校尉凌統。(無領地)

由於這一戰是呂蒙建議要打,大概也是因為這樣他成為指揮官吧。
然後呂蒙推薦甘寧為攻城都督,順利擊破皖城。

戰後,呂蒙為盧江太守,但是跟魯肅一起去鎮守荊州跟劉備關羽對抗。
凌統跟著呂蒙,甘寧則無記錄。

下次他們三個一起出現在合肥之戰。
敗戰後,甘寧跟呂蒙繼續守濡須,凌統不知所蹤。

然而,吳書偏偏又記載,甘寧跟凌統其實不太相見,有一次在呂蒙家喝酒,兩個人就大動干戈。
後來孫權就要求甘寧「徙屯於半州」。

裴松之把這註在濡須之戰後。

半州在吳史中出現過幾次,除了甘寧,潘璋跟孫慮都屯過半州。
潘璋是合肥戰後去的,所以首先我們知道,半州不會在荊州。

孫慮當時則是建昌侯,建昌在鄱陽湖西。
東漢末屬於豫章郡。

記得嗎?孫權有個族兄孫賁,本為豫章太守,赤壁戰時接受了曹操的封賞。
孫權表示幹。
建安十五年,趁著孫賁過世,其子年幼,孫權一次性把豫章切分為三。
是為鄱陽郡,臨川郡,豫章郡。

後來在陸遜傳也提過「豫章三郡」。

基本上,我想豫章三郡很可能就是半州。
也就是孫權除了削弱孫賁兒子的領地,同時在他上面設了一個州官來管制。

甘寧死後,潘璋接收了甘寧的部隊。
如果只看他們倆幾乎在同一時間屯駐半州,那沒什麼問題。
但實際上,潘璋是在夷陵那邊,當固陵太守的時候,接收了甘寧的部隊。

也就是西陵太守甘寧的部隊才合理。

抱歉這段很長,但這樣理完才清楚。
文甘寧,是智退關羽的西陵太守。
武甘寧,則是合肥要求BGM,百騎劫魏營的折衝將軍。

整個來切分吧。
文甘寧年紀比曹操還大,在劉焉底下擔任文官,因為被武甘寧牽連,逃往荊州轉投江夏黃祖。
之後在周瑜推薦下為孫權獻上入蜀破荊之計,並且與魯肅一同鎮守荊州,官拜西陵太守,任內卒。

武甘寧年紀不詳,原本是劉璋的武官,因叛亂逃往荊州,不得劉表重用,轉投黃祖。
在江夏射殺凌操,後來受呂蒙推薦加入孫權軍,跟著呂蒙打南郡、破皖城、戰合肥。

文甘寧從來沒有忘記過,他想要征討西蜀的野望。
武甘寧也從來沒有放棄過,戰爭舞台上的狂熱。

孫權欣賞文甘寧,親信地位直追魯肅。
同時,孫權忌憚武甘寧,是呂蒙力保之下勉強用,但他曾通知孫皎跟凌統閃遠一點。

歷史上,同一個時代中出現同名同姓的人,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楚漢相爭有兩個韓信。

一個是兵仙淮陰侯,背水之戰那個韓信。
另一個是韓王信。

兩個都是劉邦手下的諸侯型武將。

三國普遍認知上,蜀漢也有兩個劉巴。
一個是諸葛亮自嘆不如,自己有傳的尚書令劉巴。
另一個是征南將軍劉巴。

二號劉巴沒什麼事蹟,不過我在想,如果火鳳燎原的水鏡老八真的是劉巴,那第二個劉巴可能就很有事了。

記述上難分彼此,也同樣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

不管你同意甘寧有兩個,還是認為甘寧有輕微的人格分裂,都不會改變史書上甘寧有著兩個面貌的事實。
他是一個文武雙全的甘寧。
他是一個比呂蒙還早當上太守的甘寧。
也是一個孫權不敢讓他領兵的甘寧。

是甘寧,也是老師。
真是甘寧老師這篇有夠難寫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99會員
95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1/04
三國時代,有許多知名的常勝不敗將軍。 不過多半是謊言。 敗戰往往算投手,沒有人會算在打擊手身上。 打擊率超過三成就很強了。 全琮,一個靠戰功起家,成為東吳重要外戚的男人,後來卻屢戰屢敗。 權位是什麼?也許不是戰場勝敗所能決定的。
Thumbnail
2022/01/04
三國時代,有許多知名的常勝不敗將軍。 不過多半是謊言。 敗戰往往算投手,沒有人會算在打擊手身上。 打擊率超過三成就很強了。 全琮,一個靠戰功起家,成為東吳重要外戚的男人,後來卻屢戰屢敗。 權位是什麼?也許不是戰場勝敗所能決定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金庸筆下的老頑童真的存在 金庸武俠的眾多主角中 射鵰英雄傳主人翁 應該是公認天賦最差的 郭靖雖然愚笨 但卻心地善良 忠厚老實 所以才深得洪七公和老頑童的喜愛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是講究眼緣的 有些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一見如故  有些人卻相見兩相厭 心生憎惡 金庸筆下老頑童 卻活生生地出現在我的生命當中
Thumbnail
金庸筆下的老頑童真的存在 金庸武俠的眾多主角中 射鵰英雄傳主人翁 應該是公認天賦最差的 郭靖雖然愚笨 但卻心地善良 忠厚老實 所以才深得洪七公和老頑童的喜愛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是講究眼緣的 有些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一見如故  有些人卻相見兩相厭 心生憎惡 金庸筆下老頑童 卻活生生地出現在我的生命當中
Thumbnail
說到東吳第一猛將,應該不少人最先想到的就是甘寧。甘寧在大家心中的形象大多是個戴羽毛、帶東吳水軍的武藝高超者。 而歷史上的甘寧也的確怪到很可以。 根據歷史記載,甘寧大概國小時就已當起了地方角頭,召集一群小流氓到處打劫勒索,做一些遊俠行徑。 這就算了,他的部下全都裝扮華麗,配弓箭、帶鈴鐺、掛羽毛,
Thumbnail
說到東吳第一猛將,應該不少人最先想到的就是甘寧。甘寧在大家心中的形象大多是個戴羽毛、帶東吳水軍的武藝高超者。 而歷史上的甘寧也的確怪到很可以。 根據歷史記載,甘寧大概國小時就已當起了地方角頭,召集一群小流氓到處打劫勒索,做一些遊俠行徑。 這就算了,他的部下全都裝扮華麗,配弓箭、帶鈴鐺、掛羽毛,
Thumbnail
劉虞,東海郯人,東海恭王的後人。 東海恭王名彊,是劉秀的「真」長子,由郭聖通所生。原本是皇太子,劉秀廢后改立之後,本來是沒有動太子的。不過劉彊自己辭職,所以劉秀給他「大封」東海王,並食一郡。 東漢諸侯原本的上限是「四縣」,但這個廢太子食了二十九縣。 先曉得一下厲害就好。
Thumbnail
劉虞,東海郯人,東海恭王的後人。 東海恭王名彊,是劉秀的「真」長子,由郭聖通所生。原本是皇太子,劉秀廢后改立之後,本來是沒有動太子的。不過劉彊自己辭職,所以劉秀給他「大封」東海王,並食一郡。 東漢諸侯原本的上限是「四縣」,但這個廢太子食了二十九縣。 先曉得一下厲害就好。
Thumbnail
楊玄感的行動,讓隋朝原本的小股叛亂,各自凝聚成巨大的力量。 沉寂已久,被隋室打壓的南朝世家故皇族,也開始動了起來。 然而,各地的賊兵,為什麼不謀而合,偏偏在這時候展開動作? 誰是威脅隋朝大業的幕後黑手? 也許,不只一人……
Thumbnail
楊玄感的行動,讓隋朝原本的小股叛亂,各自凝聚成巨大的力量。 沉寂已久,被隋室打壓的南朝世家故皇族,也開始動了起來。 然而,各地的賊兵,為什麼不謀而合,偏偏在這時候展開動作? 誰是威脅隋朝大業的幕後黑手? 也許,不只一人……
Thumbnail
「丁奉字承淵,廬江安豐人也。少以驍勇為小將,屬甘寧、陸遜、潘璋等。」 別人都是少為州郡縣吏,背景很硬很早當官。 只有這個狂少年是當小將。 「少」的年紀,很可能真的跟我們現在的「少棒」一樣,概略在虛歲十三,實歲十二以下。 國小的時候,班上有個人高馬大愛打架的同學,也是合情合理的。
Thumbnail
「丁奉字承淵,廬江安豐人也。少以驍勇為小將,屬甘寧、陸遜、潘璋等。」 別人都是少為州郡縣吏,背景很硬很早當官。 只有這個狂少年是當小將。 「少」的年紀,很可能真的跟我們現在的「少棒」一樣,概略在虛歲十三,實歲十二以下。 國小的時候,班上有個人高馬大愛打架的同學,也是合情合理的。
Thumbnail
其實甘寧的故事,大概大多都耳熟能詳了。 什麼鈴鐺錦帆賊啦,百騎劫魏營啦,咳嗽退關羽等等…… 所以今天不說故事,來辯證一下三國時代的怪人甘寧。 哪裡怪? 他有時衝動好戰,有時智計滿腹,有時又張狂要強。 他的官職,更是忽而在東,忽而在西。 甘寧,是不是「一個人」?
Thumbnail
其實甘寧的故事,大概大多都耳熟能詳了。 什麼鈴鐺錦帆賊啦,百騎劫魏營啦,咳嗽退關羽等等…… 所以今天不說故事,來辯證一下三國時代的怪人甘寧。 哪裡怪? 他有時衝動好戰,有時智計滿腹,有時又張狂要強。 他的官職,更是忽而在東,忽而在西。 甘寧,是不是「一個人」?
Thumbnail
凌統,三國史上最年輕的軍官。 他的父親,不如周瑜出名,但卻無疑是孫家建立江東政權的重要推手。 《火鳳燎原》設計了他代替孫策,被甘寧所殺。 更多三國作品,也關注著凌統面對殺父仇人甘寧的愛恨情仇。 不過,我們只看凌家。 看看陳壽筆下隱藏了什麼不為人知的祕密。
Thumbnail
凌統,三國史上最年輕的軍官。 他的父親,不如周瑜出名,但卻無疑是孫家建立江東政權的重要推手。 《火鳳燎原》設計了他代替孫策,被甘寧所殺。 更多三國作品,也關注著凌統面對殺父仇人甘寧的愛恨情仇。 不過,我們只看凌家。 看看陳壽筆下隱藏了什麼不為人知的祕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