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禪當皇帝時期的各種故事中,董允勸戒他不可擴張後宮,應該是相對有名的。
這邊有一個衍伸故事,就是當時車騎將軍劉琰的妻子,被皇太后召進宮裡待了一個月。
回家之後,劉將軍就認為自己戴了綠帽,把妻子修理了一頓然後休掉。
接著妻子告了御狀,劉琰就被抓起來殺掉了。
從此,蜀漢大臣再也不讓女眷進宮。
陳壽寫得算隱晦,不論事實如何,全蜀漢的大臣都知道君子不履險地。
你個劉後主就是呂奉先再世。
有沒有文武雙全我們不知道,看到下屬美貌女眷就要搶倒是學了十足十。
嗯,總之我們阿斗的身體應該還是挺強健的。
可阿斗不喜歡打獵,想打砲又沒得打的情況下,總要有人幫他想些天子專屬的玩樂花招吧?
於是,宦官黃皓就冒出頭來了。
至於劉禪跟黃皓之間有沒有超友誼關係,真的不要問我……
基本上,董允從劉禪還是太子的時候,就是太子府官員,後來又掌管禁中。
董允不喜歡黃皓,卻也除不掉黃皓……我想,保黃皓的人,不只是劉禪。
黃皓會不會是皇太后的侍從呢?
也就是說,黃皓很可能是董允鞭長莫及的管轄範圍之外。
建興十二年秋,蜀漢的諸葛丞相過世了。
前線送來兩份上書。
丞相長史楊儀說魏延要造反。
征西大將軍魏延說楊儀要造反。
這兩個人的實權幾乎是一樣高的。
但老實說魏延的官位比楊儀高很多,很多。
劉禪一前一後收到這兩份上書,無法決定誰是誰非……劉禪不是笨蛋。
正因為他不是笨蛋,所以他不決定誰是誰非,而是交由董允跟蔣琬來決定。
劉禪政權底下派系錯綜複雜,但諸葛亮在世期間,其實整合出了大諸葛亮蜀漢派。
不管你是益北派、南中派、巴地派、荊州派、東州派、元老派,諸葛亮統統整合起來了。
魏延本身是荊州派系,才怪咧。以他的人緣根本沒人要跟他一派。
楊儀也是荊州人,但他原本是曹魏荊州刺史的主簿,投降關羽被派往蜀漢。
(于禁真的沒有投降)
認真說起來,楊儀是降將派的老大。王平姜維也是降將派。
諸葛亮最終北伐手邊的四大天王,兩個降將派,一個東州派,一個荊州派。
為什麼董允蔣琬挺楊儀?又或者,他們挺的是建興初年的好同僚:東州派的費禕。
陳壽特別在魏延傳中加筆,說明了魏延跟楊儀的決裂關鍵,正是之前唯一能協調他們倆的費禕。
《益部耆舊雜記》,也是唯一記錄諸葛亮曾經說,費禕可以繼承蔣琬的史料。
只有口述,由使者留下記錄。
一般相信,陳壽也是這部史料的作者。但陳壽卻在三國志中絕口不提此事(費禕的繼承權)。
使者帶回去的,究竟是諸葛亮的報告?還是,費禕的報告?
五丈原與費禕的舉動,本就是這時的關鍵報告。
在少年劉禪篇就提過了,劉禪一直以來與東州派過從甚密。
而青年劉禪的重點,其實是當諸葛亮進行北伐時,劉禪跟蔣琬已經開始了對益州本土的親自管理。
諸葛亮死後,對劉禪跟蔣琬來說,最大的問題是軍權的重新管制與整理。
其實當時不管判楊儀對還是魏延對,於蜀漢朝廷都沒有太大分別,兩個都是不聽話……像李嚴那種必須死,或必須廢的角色。
但如果費禕有傳訊回成都,就有差別了。
楊儀會把北伐軍帶回成都,魏延,不會。
劉禪跟蔣琬需要收歸軍權,所以魏延判死。漢中軍交給皇太后的兄弟吳懿。
北伐軍回成都,然後楊儀就可以洗洗睡了。給他一刀斃命的人依舊是費禕。
三年,諸葛亮死後,蜀漢整頓了三年。
我比較喜歡說內鬥了三年。
後主傳記得簡潔,但內含深意。
第一年、廢楊儀,蔣琬掌管北伐軍權。
第二年、劉禪西南巡十日遊,移北氐到成都周遭。
第三年、大張皇后過世,小張皇后入宮。
第一點最好懂,暫不解釋。
第二點,曹丕示範過,其實巡視的重點通常是在改變結構。
包括兵力分布跟人口調度。
蜀漢正在安排退守的計畫。
不過接下來的國際局勢發展,曹魏並沒有入蜀的打算,反而是開始大興土木,所以蜀漢這次的準備並沒有用上。
而建興十五年的小插曲,則顯示了荊州派開始抬頭。
沒錯,蔣琬是荊州派,但劉禪的身邊以東州派為主軸。
蔣琬需要一些心腹。
張飛的次子張紹,最晚應該在建興十四到十五年進入尚書台,並且擔任侍中。
這時候,蔣琬還是尚書令。
接下來小張皇后的入宮,證明了蔣琬要穩固張家與劉禪之間的關係。
否則大張皇后過世,張紹是很可能被東州派排擠掉的。
這也再次說明了,董允的勢力,不及后宮:皇后跟皇太后那邊他不能管。
接下來則是一連串的改元、立后、立儲。
蔣琬先把皇宮裡面可以做的事情做完,才上漢中屯兵備戰。
而他留下的心腹僅僅只有張紹一個?還有向朗。
行丞相事的左將軍向朗。
張紹與董允平齊,又位居尚書台。
向朗的實權更在費禕之上……甚至在蔣琬本人之上喔。
但我們都知道,向朗根本不想幹事,只是個吉祥物。
所以我合理懷疑,這三年的人事布局,絕大多數其實出自劉禪之手。
蔣琬如果有掌權控劉禪之心,不會弄個吉祥物來跟費禕對峙。
更不會搞個外戚來監視皇帝。
反過來說,這些更可能是劉禪準備派蔣琬北上之前,讓他可以安心的做法。
劉禪,正在恢復皇權。
而他的最佳夥伴一如少年時代,是東州派。
費禕在劉禪十四五歲的時候,就一直是太子府的官員了。
但是沒有人找得出,費禕跟劉禪一直是戰友的證據。
諸葛亮也不能,但諸葛亮知道要把費禕調開。
費禕太聰明。
一個聰明如斯的人,怎麼會不知道,跟皇帝打好關係才是實踐夢想的捷徑?
其實到了這裡,我認為就不用再逐段看了。
劉禪費禕,俱為一體。這可以解釋蜀漢中期絕大部分的情況。
蔣琬被壓倒,過世後劉禪即開始親政。
費禕根本沒打算管束劉禪。
姜維跟陳祗開啟的後北伐時代,也是根基於費禕,並非諸葛亮。
費禕的長女更是劉禪之子劉璿的太子妃。
而當我們追到這個地步,費禕的死亡或許就呼之欲出了。
最想要費禕去死的人,就是劉禪。
劉禪靠著諸葛亮力挺登上太子寶座,但他其實也想擺脫諸葛亮的控制。
如今憑著費禕的努力奪回皇權,他自然也不想看到再一個諸葛亮。
過河拆橋很奇怪嗎?中國自古狡兔死走狗烹的戲碼本身就多了去。
三國時代,孫權家更是奉行不悖。
記得少年劉禪的人設嗎?
劉禪的學齡前教育,正是來自孫家小妹。
劉禪不是傀儡皇帝,諸葛亮也好,蔣琬也好,費禕也好,都給了劉禪一定程度的自主權。
只是劉禪想要更多。